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

出自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相关的经方为《
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
()

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胡希恕:

  这条说的是中虚了。​“脉沉小迟”​,​“沉”为在里,​“小”就是细,​“迟”就是血虚有寒,细者血虚,这种脉叫“脱气”​,​“脱气”指着什么说的呢?就是中气,咱们现在说的脾胃之气,主要是胃(气)​。“其人疾行则喘喝”​,这喘喝本来是上焦的病,稍稍一走道就喘,我现在就有这种情况,我是老人了,八十多岁了,要是年轻人就是劳(痨)​。我一急走就喘,刚才上楼到这坐着就喘了半天,闭不上嘴,​“喘喝”​,那么这是什么道理呢?中气不足,怎么影响这儿呢?古人是这么认识的,说“上焦受气于中焦”​,这都是对的,不光是三焦,人的全身都是这样,胃气是生之本,一时它也坏不得,胃要是坏了,不能消化水谷,一切地方都不行,不光是上焦啊。所以上焦也全是中焦给气,这“气”指什么?就是水谷之气。如果中虚,就是胃虚,无以奉上,上焦也就没有气,所以行则喘喝。

  那么胃气虚到极点了,水谷不达于四肢,所以“手足逆寒”​。由外边往里冷,越外边越少嘛,越供给不上,所以逆冷、​“逆寒”​。那么虚在哪儿呢?下边也讲了,​“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腹满”就是太阴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这是虚胀、虚满。再厉害,不光是虚满,溏泄,大便不成形,而且吃什么都不消化,因为这个关系,它才无气以奉上,所以行则喘喝,那么古人搁个“脱气”​,可见张仲景这个书上重视胃,​(后面马上)他要讲建中汤了,所以有这么一节。胃气要是不足,就是中气要“脱气”​,这地方讲得都还不错。所以我们治病,第一要紧的是你不能把人家胃给治坏了,胃治坏了,这个病不会好的。所以陈修园注《伤寒论》​《金匮要略》​,有句话提得很有见识,他讲“仲景这个药都讲以甘调之,​(仲景)这个药大概都用甘药的机会多”​,调什么?调胃。所以《伤寒论》最后“厥阴篇”之呕吐哕下利这几种病,把六经做个总结,那(厥、利、呕、哕)不是厥阴证,所以现在研究《伤寒论》​,那厥阴病篇就是四小段,那是厥阴。以下就讲厥、利、呕、哕四种病,在《金匮玉函经》中有“辨厥利呕哕病形脉证并治篇第十”​,它是第十篇。咱们现在把它们讲到伤寒(厥阴病)里了,把厥阴病讲得奇奇怪怪的,让人不能懂了,所以(仲景)他这个书挺不好读。这地方讲得都很好,注重胃,注重胃是应该的。病人胃不好,他不会恢复的。我们治病,病没治好,把胃给治坏了,小病治成大病,大病非死不可,那是肯定的。所以肝硬化腹水给用甘遂剂,治一个死一个,你猛攻,胃治坏了,痛泻,那能好吗?好不了!所以他搁个“脱气”​,很醒目的名词,就中气虚,不光脱中气,三焦之气全脱。

  倪海厦:

  如果一个病人的脉出现沉、小、迟,来的很慢,一息才一至、两至,中医叫做『脱』,就是元气虚脱,是很危险的症状,病人稍微走 快一点就会喘,这是虚劳至极的现象。手脚冰冷,『腹满,甚则溏泄, 食不消化也』这种症状也都表示病人是在极度虚弱的状态之下。大家 看到后就可以知道此处的手脚冰冷、腹满、溏泄等,就是四逆汤证, 是很危险的。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本篇讲了血痹、虚劳两个病。汉《易纬通卦验》中就有“太阳脉虚,多病血痹”一句。所谓“太阳”,指的是足太阳膀胱经。太阳主表,“太阳...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