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厚朴麻黄汤方(咳嗽有表证;治疗中晚期肺气肿:厚朴麻黄汤+泽漆汤;王三虎注可治肺结节) [原文] 厚朴五两 麻黄四两 石膏如鸡子大(碎,绵裹)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五味子半升 [用法] 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厚朴麻黄汤方厚朴五两 麻黄四两 石膏如鸡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干姜二两 细辛二两 小麦一升 五味子半升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纳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

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胡希恕:

  “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脉沉者,泽漆汤主之。​”这是一节。“咳而脉浮”为在表,在表得解表,但是这个说法也是非常地简约,那就是一般咳嗽我们就用厚朴麻黄汤吗?也不是的。这个方子与小青龙汤很类似,主治差不多。当然我们要参考小青龙汤的应用。​(外邪内饮)这么一种咳逆上气可以用的,不是说是咳嗽就用的。​“咳而脉浮”是在表,也是有内饮,没内饮这个方子也不行。我们分析分析这个方子就知道了,它与小青龙汤的不同在于,它去了桂枝和芍药。去桂枝啊,麻黄要配伍桂枝发汗厉害,它去了桂枝,反而加上石膏了,发汗作用就很轻。那么小青龙汤也有加石膏的,烦躁的话加石膏,不烦躁没有加石膏。厚朴麻黄汤加石膏,也就是说这个方剂也治烦躁。但是,麻黄配合大量的石膏,反倒治汗出,咱们看麻杏石甘汤“汗出而喘,身无大热者”​,有麻黄还治汗出呢。

  (厚朴麻黄汤)它没有桂枝,有石膏。我们根据这一点,此方不是个大发汗药。另外它加上杏仁、厚朴,杏仁、厚朴咱们知道都治喘,所以这个方子偏于治喘。那如果近似小青龙汤证,不需要大发汗,而喘反倒重,可以用这个方子。所以我们临床上,对方剂你得弄清楚。这个方子相比较而言,不像小青龙汤那样“温而发汗”​,一般而言,用起来比(小青龙汤)那个方子还平稳得多,其他是大同小异了。它搁小麦就是补虚了,小麦还是有些营养,别的作用也没有。也就是说小青龙汤证无须大发汗,而偏于喘这方面多的话,可以用(厚朴麻黄汤)这个方子。我们用的时候根据小青龙汤证(对比鉴别)​,小青龙汤证就是咳逆倚息不得卧,表不解、心下有水气这类情况。

  倪海厦:

  这里把两个处方放在一起,其实这两个都是治疗肺气肿的处方, 如果,『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咳而脉沉者』浮指病在表, 沉指病在里,如果单纯是有痰饮在肺里,没有表症,我们就用泽漆汤。 如果同时有表症与里症,我们在祛痰的同时就要发表。所以厚朴麻黄 汤中,有加厚朴、麻黄、石膏。把麻黄石膏杏仁放在一起就是麻杏甘 石,不要放甘草,如果只为解除肺热,用麻杏甘石汤就可以了。此处 因为有水在里面,而甘草会蓄水,所以我们只用半夏去利水。用干姜、 细辛是因为里寒很盛,选用小麦这个 类是因为肠胃的津液不足,我们就用小麦,这是有表症兼有里症就会用到此方。这个时候为什么不 用生姜、甘草、大枣,是因为他的病在肺在里面,我们加发表的药, 使用麻黄时就已经有杏仁在里面,这个时候你不需要再加甜腻的药在 里面,因为甘的药会增加痰水,所以用一点小麦,把胃里面津液补足 就好,淡淡的没有味道下去就可以了。如果此时用甜味的药,很多药 会跟着甜味跑,于是药就跑到脾胃里面,脾主甘,脾脏要是吃到甜的, 就会一直吸收,于是药力就会被分散掉。此处的五味子是敛咳用的。 所以厚朴麻黄汤,本身不但能够开胃和表,最主要是使用于当肺有病 又兼有表症时用的。

  连建伟:

  实际上这条条文也是省略了,除“咳而脉浮”外,应该还有其他的症状。其他什么症状呢?据《千金要方·卷十八大肠腑方·咳嗽第五》记载厚朴麻黄汤:“治咳逆上气,胸满,喉中不利如水鸡声,其脉浮者方。​”病人咳逆上气,有气喘,若仅有咳嗽就用不到那么厉害的药。既有咳嗽、气喘,又有胸满,因为肺部有痰,肺气不宣,而致胸闷。喉咙里头如有水鸡声,说明哮鸣音很严重,有哮喘,这个时候就可用厚朴麻黄汤。厚朴麻黄汤,跟过去的方剂联系起来理解,实际上就是麻杏石甘汤的加减。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去掉甘草,有麻黄,有桂枝,有石膏,说明病人外感风寒,所以用麻黄配桂枝,而肺又有热,所以用石膏。是外感风寒引起的病,所以脉浮,脉浮主表,但肺又有热,所以用石膏,而且胸很闷,所以用厚朴,故称厚朴麻黄汤。以厚朴作为第一味药,说明病人胸闷,因为他肺部有病。麻黄解表,说明受了风寒;石膏清肺热;有气喘、胸闷,所以用厚朴配杏仁,《伤寒论》中说“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佳”​。既有桂枝汤证,又有气喘、胸闷,就应加厚朴、杏仁。痰饮比较多,“喉中不利如水鸡声”,所以用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加这四味药,是张仲景摸索出来的治疗痰饮的四味药,小青龙汤有这四味药,厚朴麻黄汤也有,射干麻黄汤基本上也有,就是把干姜换成了射干。所以本方用了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能够化饮,止咳,平喘。再加一味小麦,可以和中缓急,一般的调和诸药,都是甘草、大枣,这个方剂没有用甘草、大枣,而是用了小麦,小麦能够和中缓急,实际上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有一定的镇静作用。对于哮喘,稍微用些有镇静作用的药物有好处,所以加了一味小麦。这个方剂治疗外感风寒,已经化热、再有痰饮。本条“咳而脉浮者”说明病在上焦,病在肺,病在表,以脉浮主表故也。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本篇讲三个病。第一个是肺痿,“痿”,跟萎缩的“萎”是相通的,肺痿其实就是肺叶萎缩,现在用X线片拍出来有的患者确是肺叶萎缩。在仲景那个时代他就...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