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凭证用方】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及急性肺气肿,肺炎百日咳,急性肾脏炎,有肺核形态之咳吐白沫及血液者。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 《千金》证治同,外更加胁下痛引缺盆。麻黄 芍药 桂枝 细辛 甘草 干姜各三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石膏二两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
()

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胡希恕:
这看上去与上面的(越婢加半夏汤)差不多,也是咳而上气,肺胀,它当然也喘,烦躁而喘,所以我们用方子的时候,光看病名是不行的。这个(小青龙汤加石膏)是在小青龙汤的基础上而有热,所以有烦躁,就是不汗出而烦躁。小青龙汤它是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所以用干姜、细辛、五味,祛水。水一去,麻黄、桂枝也发挥作用了,就能够汗出了。​(小青龙汤加石膏)在这个基础上,也是咳逆上气而喘,从这几点上,跟越婢加半夏汤没什么分别。可那(越婢加半夏汤)是在越婢汤的基础上有夹饮,这(小青龙汤加石膏)是在小青龙汤的基础上而夹热,它有热。小青龙汤治一般的咳嗽喘,吐涎沫,不得平卧,有表证,也是外邪内饮。但是烦躁,就是热,所以就有石膏证,小青龙加石膏。方剂的应用,必须要注意的,你看这个(小青龙汤加石膏)没有目如脱状,前头(越婢加半夏汤)那个咳嗽喘,大致都差不多,那个(越婢加半夏汤)脉浮大,这个(小青龙汤加石膏)脉也浮,有时候还真是分不清。主要的呢,那个(越婢加半夏汤)水气的热比这个(小青龙汤加石膏)厉害,冲逆得也凶,所以目如脱状。小青龙汤不是的,它只是咳逆倚息。后头还要讲的,所以小青龙汤列到“痰饮篇”​,它单祛痰饮;越婢汤还是偏于治热,治风热,所以两个方子应用的方证是不相同的。小青龙汤是咱们以前讲过的,麻黄、芍药、桂枝、细辛、甘草、干姜、五味、半夏、石膏。这个方子是常用的,它主要偏于辛温,所以在临床上遇到这种一般的咳而上气的这种喘,若是偏于有热的,你用小青龙汤要注点意。​(小青龙汤)它是偏于饮盛,心下有水气,开始在《伤寒论》就提出这个问题,就是痰饮太盛,得治饮了。这样症状的人,口不那么干,这个时候有用它(小青龙汤)的机会;真正有热,用它(小青龙汤)机会不多,要注意!老年人气管炎用这个方子有时候很多,但也有夹热的时候,你看烦躁嘛,虽然一派痰饮这种征象,可以用小青龙汤。但又有烦躁,烦躁这是石膏证的反映。因为有干姜、细辛这些药,它也不渴的,别看搁石膏。
这个药主要是半夏、细辛、干姜、五味,这些药又镇咳,又祛水,温中、镇咳、祛水,另外以麻黄、桂枝、甘草、石膏解表去热。既有表证,内里头也有水,这在《伤寒论》里讲很多了,内里有水,你要不兼祛水,只是发汗,不行的,解决不了问题。常常由于发汗,激动里水,也发生很多变症,必须兼祛水。这里面看出来些问题了,只是胃有停水,那用干姜、半夏这类药就可以。如果小便不利,还是要搁利小便的药。这在《伤寒论》讲了很多。这方都常用,底下是附方。

连建伟:
这个病也是肺胀,肺胀就是肺气胀满。是实证,而不是虚证,所以它主要的症状是“咳而上气”,“脉浮”,“心下有水”​。它有脉浮,咳嗽气喘,心下还有水气,应该是用小青龙汤。我们学过《伤寒论》,就不多分析了。但现在还有“烦躁”,说明有热,心里很烦。肺胀是一个实证,现在再加上烦躁,说明它有热在里,所以再加了一味石膏,叫小青龙加石膏汤。为什么加石膏?因为烦躁。如果没有烦躁这个症,就不需要加石膏,用小青龙汤就可以了。若仅是咳嗽、气喘、心下有水、脉浮,就用小青龙汤,不必加石膏。为什么加石膏?就是因为烦躁;为什么心烦?因为郁热在里。寒饮时间久了以后,虽然是外感风一些寒,内有痰饮,但到后来郁而化热,而致烦躁,所以加了一味石膏清热除烦。张仲景加减每一味药都有他的道理,他根据症状,出现了这个症,他就加这个药,目前出现了烦躁,就加石膏,如果没有烦躁,就不需要加石膏,单用小青龙汤就可以了。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本篇讲三个病。第一个是肺痿,“痿”,跟萎缩的“萎”是相通的,肺痿其实就是肺叶萎缩,现在用X线片拍出来有的患者确是肺叶萎缩。在仲景那个时代他就...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