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外台》桔梗白散 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

白散方(喉癌;肺癌;肝腹水;寒实结胸,此方非常凶悍,谨慎使用,倪海厦:动过手术放化疗的不能再用此方)
《外台》桔梗白散 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 桔梗 贝母各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熬,研如脂)上三味,为散,强人饮服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者吐脓血,膈下者泻出,若下多不止,饮冷水一杯则定。
()

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胡希恕:

  《外台》桔梗白散在《伤寒论》中有的,巴豆剂。桔梗、贝母,另外搁小量的巴豆,​“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时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这个(桔梗白散)与前面的桔梗汤是一样,​(所叙)文字一点没错。这是在《外台》上,不是在仲景这一篇里头同时存在的,这说明什么问题?这个(桔梗白散)是攻呀,是用巴豆,如果肺痈开始酿脓了,这个人不大虚的时候,这个方子(桔梗白散)可用,这也排痰排脓,但得是实证,起码得是大便干,人也不虚。真虚起来了,那还是用桔梗汤。这两个方子(桔梗白散、桔梗汤)有虚实之分。排脓呢,有大量的桔梗、贝母,都是排脓。看看这个方剂(桔梗白散)的注文就知道了。“上三味,为散,强人饮服半钱匕”​,巴豆这东西,相当有力量,但它不很伤人。它是一个温性的泻下药。​“羸者减之”​,太瘦弱的人,半钱匕也不要。半钱匕拿现在说,就是一半钱差不多。

  “病在膈上者吐脓血”​,如果脓在膈上,它(桔梗白散)也能使人吐,巴豆能使人吐,又能使人泻,吃了有时候上吐下泻。它说病在膈上,就能吐,这指的是排脓了。“膈下者泻出”​,如果肠痈,用这个法子也行的,膈下就不是上面的胃痈,而是下面的肠痈了,也可以从底下排除。“若下多不止”​,巴豆下得相当猛峻,要是下得厉害的时候,喝点冷水就好了。这我也有亲身体会,巴豆是个温下的法子,遇上寒就解了,你喝点冷水,吃点冷粥什么都行的,越吃热得越厉害。巴豆以前本来是医家常用的药,像以前小孩子用的“妙灵丹”什么都有,搁点巴豆霜,别看这个药挺猛峻,小量用它不伤人,尤其是把油提得干净,也不怎么吐,吐还是与巴豆油有关系。这就是所谓肺痈的治疗,肺痈治疗,如果实证,也还是以桔梗、贝母排痰,搁巴豆通便。

  连建伟:

  《外台》桔梗白散,实际上在《伤寒论》和《金匮》都出现过这条条文或方剂。桔梗白散在《伤寒论》里就是三物白散;而《金匮》是在本篇的第12条出现此条文,但治疗方是“桔梗汤主之”,就是以桔梗配甘草。针对肺痈已经成脓,且出现“久久吐脓如米粥”的症状,必须要把脓排出去,故用了桔梗配甘草。在桔梗白散则用了桔梗配贝母,贝母能够清化痰热,软坚散结。再加一味巴豆,巴豆药性比较厉害,做成散剂。强人吃半钱匕,半钱匕相当于一克左右,​“羸者减之”,虚弱的人再减少一点,比如说0.5克。吃了以后,“病在膈上者吐脓血”,病在胸膈以上者,会吐脓血,因为肺痈若已成脓了,脓积在肚子里不是好事,应该让它排出去,所以“病在膈上者,吐脓血”​。​“膈下者泻出;若下多不止,饮冷水一杯则定”,如果拉的多了止不住,吃冷水就会不拉。如十枣汤用甘遂、芫花、大戟,吃了也会拉,拉得厉害就吃冷稀粥,吃了冷稀粥他就会不拉了。肺痈成脓了,轻症用桔梗汤,重症就用桔梗白散(又名三物白散)。病比较轻,或体质较差的,用桔梗配甘草;病比较重,或体质较好的,用贝母配巴豆。贝母清化痰热、软坚散结,巴豆泻脓,所以治疗肺痈成脓,而体质比较好的一些病人。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本篇讲三个病。第一个是肺痿,“痿”,跟萎缩的“萎”是相通的,肺痿其实就是肺叶萎缩,现在用X线片拍出来有的患者确是肺叶萎缩。在仲景那个时代他就...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