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方见上,三日一剂,可至三四剂,此先服小青龙汤一剂乃进。小青龙汤方见咳嗽门中。

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方见上,三日一剂,可至三四剂,此先服小青龙汤一剂乃进。小青龙汤方见咳嗽门中。
()

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胡希恕:

  这段(文字)恐怕也是后世出的,也不像这个书(​《金匮要略》​)的原文,它写在附方里头,当然也是附的。一身面目浮肿,鼻子也堵塞,流清涕,由于鼻子流清涕、堵塞的关系,所以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它搁个“肺痈”​,这也不一定就是肺痈,那么或者在肺痈初期没有酿脓以前,有胸中痛等情形,有可用葶苈大枣泻肺汤的机会。葶苈大枣泻肺汤前头讲了,痰黏壅盛有可用的机会。底下这个注,看来都是后人搞的了。​“三日一剂,可至三四剂,此先服小青龙汤一剂乃进。​”小青龙汤无论对肺痿还是肺痈,都不怎么合适。小青龙汤见咳嗽门中也即“痰饮篇”​。附方(所言“此先服小青龙汤一剂乃进”​)是后世的一种说法,做个参考。但据我看,肺痿肺痈,小青龙汤用的机会是少得很,它(肺痿、肺痈)是虚热,开始就说热在上焦。

  这一篇讲完了,主要是讲肺痿、肺痈的治疗。书里头也提出来了,肺痿,像麦门冬汤,火逆上气,咽喉不利,它也咳唾涎沫,它很难咳。​“咽喉不利”这几个字搁得非常好,这也是一个要略,它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对肺痿的治疗,一方面,它津液虚,而有热,既要清热,又要滋润补虚,用其他的热药补虚不行啊,这就是咱们现在说的“清燥救阴”的法子了。有麦门冬汤,后面附方里头提出了炙甘草汤,这几个方子都常用。另有不在本章的竹叶石膏汤,都有用的机会,当然还有其他的了。对肺结核的初期治疗,这书上就没提,大概用柴胡剂的机会多,你看有胸胁苦满。它这咳嗽,一般还是用瓜蒌这类药多,配合小陷胸汤用挺好。如果有热特别盛,我们在小柴胡汤内配合现在的黄连上清丸之类都行。所以,我们用治骨蒸劳热的法子,在肺结核初期的时候,这种办法就行。当然这个书没说。

  甘草两味药,这是在本文提出的代表方剂。在附方里又提出了一个桔梗白散,桔梗白散偏于实证。当然这个书里头,还有别的排脓法子,像我们讲到“肠痈篇”就有排脓散、排脓汤,都可以用。他再提出苇茎汤,偏于有热,也行。关于肺痈的病理变化很少,就是一个脓已成、脓未成,就是前后的关系。脓未成以前,痰黏壅盛,我们可以用葶苈大枣泻肺这法子。咳逆上气,这个书举的(方子)不少,有一个射干麻黄汤,如果咽喉不利,喉中有嘶鸣的痰声,喉中水鸡声,就用射干麻黄汤,这个方子在治哮喘的时候常用。另外有一般的咳嗽,咳嗽在后世方书里头,遇到了咳嗽一定是治咳嗽。在我们临床上,要是由感冒而来的咳嗽,就先治感冒,感冒去了咳嗽自然就好,你不用盯上咳嗽,而把感冒也忘了,这就不对。所以这个书(​《金匮要略》​)也不这么提,只提一个,他说“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厚朴麻黄汤是解表的方药,主要是解表了,但里头又加点止咳药,这可以给我们临床上指出一条道路。

  临床上要是感冒,​《伤寒论》讲过感冒,总有两个类型,不是中风类型,就是伤寒类型。中风类型就是自汗出,没有汗的就是伤寒类型。有自汗的用桂枝汤这方法,没有汗的用麻黄汤这方法。我们治咳嗽也如此,但是(方药)要更适应疾病,有咳嗽,在这里头可以加止咳嗽的药,我们最常用的比如桂枝汤可以加桔梗。可是后世对方药的认识,有时候出了问题,他们有人说桔梗是升提,那么明明有外感,同时有咽痛,也不敢在解表的方剂里加桔梗,怕它升提。我就遇着一个人,我给这人看病,开葛根汤加桔梗,他瞅瞅,当面没说,过后他问别人说:​“哎呀,我看他开这个方子,敢加桔梗,那不吐血啦?​”他说桔梗升提啊。其实,不是那个事。不信,你们试验试验。临床有真正的外感,发烧怕冷,非解表不可,那么这时又有些嗓子疼,不在化脓的时候,你加桔梗是准行的,如果再有点热加上石膏就行了,一点问题都没有。所以后世就把治上边(身体上面部位)的东西,都认为是升提,​(我认为)它不是升提,桔梗升提什么呢!

  我们在解表药里,比如像桑菊饮,一方面解表,一方面加点止咳药。所以我们在伤风感冒咳嗽中,用这个方子都挺好使。那我们在其他的解表药里,也可这么用的,所以厚朴麻黄汤也可以如此用。这是个例子,也不是说凡咳嗽都用这个药。所以我们读(仲景)他这个书呀,要(灵)活看。咳逆上气带喘,这全是有外邪又有里饮。他举出来的例子,像射干麻黄汤跟小青龙汤全是。也得因证而施,我们说喉中有嘶鸣痰声,那得用射干麻黄汤。这些方剂都差不多,就是药物加减出入的不同,没有其他的大不同。那么除去这个方剂还有没有?还是有,所以这个书不是说整个都到家了。(编者按:​“到家了”指完美无缺)《伤寒论》里的麻黄汤也治喘,不汗出而喘;麻杏石甘汤也喘,它是汗出而喘。所以我们对于治喘、咳逆上气的这类(病症的)办法,还是有用旁的方子的机会。我最经常用、我顶爱用的是葛根汤,葛根汤发汗而不燥,葛根是一个清凉性的解表药,和麻黄、桂枝搁在一起,它不那么燥,所以我更喜欢用它。

  那么这是由表证而来看咳嗽喘,离不开用麻黄。针对咳逆上气,咱们在肺痿、肺痈那一节讲了,它说“风中于卫,呼而不入”​,上气,气往上嘛。表不通而往上,就是能呼,吸气困难,事关这类的(症状)都和“表”有关系。如果里头没有水饮,它这个喘,不足以像嘶鸣这样厉害,所以这些都是外邪内饮造成的。那么它也举几个例子,在此以外的例子还是有的。是不是喘、咳逆上气(论述得)就够了呢?这个书(​《金匮要略》​)我认为还是不够的,后头还要讲,还有“痰饮篇”​。​“痰饮篇”也是讲痰饮咳嗽,它也补(本章“咳嗽上气病”​)这个不足。另外,那个(痰饮篇)里头,我们还得结合《伤寒论》来看。

  尤其喘,是我们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病了。有的是关乎里证,咱们在讲“阳明病篇”的时候,腹满而喘,阳明病,如果胃这个地方结实,实在的实,不是石头的石,它压迫胸膈就阻碍呼吸,这也是个喘,这个喘挺多。这在临床遇到很多很多的,燕儿(编者按:疑为胡老学生)给看的,有一个老头,他一喘简直就动不得,她上次给他开点泻药,那老头特别高兴(疗效好)​,这种情况就得吃泻药。所以在临床上,​(​《金匮要略》​)这个书在这地方没提,但在《伤寒论》上提了。所以这个(​《金匮要略》​)书,要略嘛,它不能把《伤寒论》整个拿过来补充这个,你要前后看,它源起一部书。它相对那本书(​《伤寒论》​)​,那个(​《伤寒论》详细论述的地方)在这个(​《金匮要略》​)就没有(细说)​。我们现在研究呼吸器方面的疾病,我们应该(​《伤寒》​《金匮》​)前后观察,你得通过临床实践(来思考、验证)​。

  很多慢性的哮喘,常常有瘀血证。不仅要通大便去实,而且还要想法加祛瘀药,我们最常用的就是大柴胡汤、桃核承气汤、桂枝茯苓丸的合方,这是我常用的方子。如果既有里边的病,同时又有外感,你可以合起来用,临床上也常有的。病人身上有个老病就是哮喘,着点风寒,为风寒所诱发,把这喘勾起来了。所以这个时候又有外感,里头又有大便干,该有瘀血还有瘀血,那么这该怎么办呢?你光解表也是不行,得把这几个合起来治疗,所以我在临床上常这么用。一方面你看我们方才讲的方子吧,如果有射干麻黄汤证,你用射干麻黄汤没错;它又兼大便也不利,大便几天不拉,舌苔有黄苔。我们则针对各方面(病症综合治疗)​。比如,舌头发青了,咱们说是瘀斑,有瘀血,这时候再加上祛瘀药一块用,都行的。我记得我还有一个关于大柴胡汤应用的报告。​(当然,综合起来)一起用也没有什么问题的,分着用也可以。治病就这样子,不能一起用,则抓重点,一样一样治,那样也行。临床上圆机活法,自己斟酌着用。

  这一章,​(治疗方法)大概都有了。专治痰的像皂荚丸、葶苈大枣泻肺汤;治外邪内饮的,也讲了几个,大致各方面都有了。但是我们对这个书(​《金匮要略》​)的研究,我希望大家这样做:我们既是研究(​《金匮要略》上的)咳逆上气、肺痿肺痈,在旁的书上也找一些,把这个(咳逆)做个题目,关于这类的都拿来搁到一起看一看,更好一些。所以自己找出很多资料来研究,对这类病的治疗有更充分的理解。

  连建伟:

  关于肺痈,历代的医家有两种解释。一种就是化脓性的肺痈,还有一种认为“痈者壅也”,指痰热壅塞于肺部。也就是说,一种是真正的肺痈,另一种则不一定是化脓性的肺痈,而是痰热壅塞于肺,所以“胸满胀”​。肺主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的痰热太盛,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所以造成“一身面目浮肿”​。肺开窍于鼻,痰热太多,肺窍不利,所以“鼻塞清涕出”​。鼻塞以后就闻不出香臭酸辛这些味道。而且有“咳逆上气”,咳嗽气喘,影响到气道,可发生痰鸣音,这是肺中有痰热,属实证,所以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来进行治疗。这个方应该是仲景方,后来林亿他们在编书的时候没有放到正方中去,而是放在附方中去了。实际上葶苈大枣泻肺汤本来就是仲景的处方。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本篇讲三个病。第一个是肺痿,“痿”,跟萎缩的“萎”是相通的,肺痿其实就是肺叶萎缩,现在用X线片拍出来有的患者确是肺叶萎缩。在仲景那个时代他就...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