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汉。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薏苡附子散方(天气变冷就心脏痛,风湿性心脏病) [原文] 薏苡十五两 大附子十枚(炮) [用法] 上二味,杵为散,白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胡希恕:
胸痹痛指的痛说的。缓急者,就是时缓时急的意思。有的时候轻,有的时候重,可是久久不愈。“薏苡附子散主之”。薏苡仁与附子合用,就像术与附子合用一样,祛湿利痛,尤其薏苡仁这药是个解凝性的,能够祛湿排脓,如果再有些湿饮,薏苡仁配附子治疼更好,就是痹痛,偏于有湿、偏于有水,甚至偏于脓液型,但是在这儿(胸痹缓急)不是排脓,可是这个方子主要是排脓用的,我们后面要讲薏苡附子败酱散,讲到疮痈篇就有了。薏苡附子散一般治我们所说的岔里疼、肋间神经痛,古人认为疼(是这样来的),遇寒则疼,遇温则解,所以无论是心疼还是肋骨痛大概都是偏寒的多,光用凉药是不行的。我们从上边讲到这里,只用凉药的方子没有,里头都是加上温药,附子更是温的。这是古人的一种看法,但是现代治疗呢,等这结束我们再介绍。
这都是指胸痹说的。胸痹疼痛时缓时急,有用薏苡附子散的机会。这个药很简单,薏苡仁十五两,大附子十枚。这是配成面儿的药,别看分量这么重,每次吃得并不多。“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方寸匕合现在的分量,也就是一钱上下,多也多不到哪去,所以量并不多。我们常说(药物的功效,关键是看)这药做什么用。如果治疼,薏苡仁和附子也可以作汤剂,作汤剂附子量不要大,顶大量不要超过6克,现在我们都论克,附子可以搁半两到一两,就是3~5克,这也挺好使。我也治过旁的病,尤其治皮肤病时,用它的机会挺多的,加上败酱草更好了,等讲到附子败酱时候再详细谈这个方子。
薏苡附子散治痹痛,类似附子、术,但它偏于牢固,所以薏苡仁这个药不像苍术,苍术是温,薏苡仁是解凝性的一种祛湿祛水的药,就是有时凝结,所以,薏苡仁一般治关节疼,特别顽固的关节疼,可以用薏苡仁。这一篇本来讲的是胸痹心痛,上面都是胸痹,底下就要讲心痛了。
连建伟:
对本条条文的理解,往往好多注家说不清楚。有的说“胸痹缓急”,指有的时候缓解,有的时候危急,“缓”是缓解,“急”是危急。不知“胸痹缓急”,关键是在“急”字上。《史记·游侠列传》云:“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这里的“缓急”就是说一下子出现危急的情况,人往往能够碰到。《史记·袁盎鼌错列传第四十一》还有记载,“一旦有缓急,宁足恃乎”,即一旦碰到危急的时候,可以完全依靠它吗?所以“缓急”就是急的意思,并不是或缓或急的意思。你要读汉代的文章,《史记》是太史公司马迁写的。读汉代的文章你才可以知道仲景的本意。本条是说胸痹情况很紧急,很危重的时候,心阳衰弱,又有寒湿侵犯,这个时候用“薏苡附子散主之"。“胸痹”表明有“喘息咳唾,胸背痛”的症状,在病情很危急的情况下,用瓜蒌薤白白酒汤之类的方剂已经无效,这个时候就是要强心,所以用附子,用薏苡附子散。胸痛比较激烈,病比较急,故用大的附子。附子能够温里祛寒、通阳止痛;再加苡仁,能够除湿祛痰,使得阳气通,寒气除,痰湿祛,胸痹能够得到缓解。本条条文比较难理解,因为张仲景这种条文太简略。著作从那个时代流传下来很不容易,都要在竹简上刻出来,文字要尽量简略,所以就很难理解。我自己到三十几岁还理解不了这条条文,什么叫“胸痹缓急”,也认为有的时候缓解,有的时候危急,也是这么个理解。后来我跟浙江中医学院的老校长何任教授一起编《金匮要略校注》,那时我三十多岁,我们编完以后,把各地研究《金匮要略》的名家请来,让他们提意见,他们就提到了这个问题,这是殷品之提出来的。殷老是上海中医药大学专门研究《金匮要略》的一个学者,去世大概已十多年了。当时他也七八十岁了,人很消瘦,走路也不太走得动,把他请到杭州,请他审稿,请他提意见。他就提出“胸痹缓急”这一条,“缓急”并不是有时缓解,有时厉害。“缓急”关键是在后面的“急”字,就是胸痹情况很危急,要这样理解。所以我就记得很清楚。三十多岁之前搞不懂,是由于得不到名师的指点,名师的指点很重要。 成就学问有三个关键。第一,是天资。这很重要。天资就是要有一定的聪明才智,如果笨得很,从小就有点痴呆,叫他当医学家,肯定不可能。第二,是勤奋。有天资,不用功读书没有用。古诗里说“三更灯火五更鸡”,半夜三更还在灯下看书,五更鸡叫又起来看书。第三,良师益友。没有良师益友,你还是成不了才。一定要有好的老师,一定要有好的朋友,关键的时候来提醒你,来给你指点。孔子很了不起,是圣人,但他还要向老子求教,所谓“孔子问道于老子”。我搞《金匮要略校注》的时候,是三十几岁,那时按照条文,就这么四个字,怎么理解也理解不通,只能按照字面上去理解。后来殷老先生来了,他就说了关键在哪里,给你点破,虽然只点了一个字,我这一辈子都记得。所以我今天跟大家讲课,就讲这个问题。这是岳美中先生说的,成就学问一定要有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能考到中医专业,说明你们都很聪明。长庚大学今年的录取分数是400多分,报纸上登着,刚才他们拿给我看,台大是500多分。我们浙江中医学院中医专业七年制的最低588分,最高620分,五年制的最低566分,当然其他专业的分数就低了,中医是最高的。因为我们学校其他专业也有,一共招了2000多人,中医就招了几百个人,中医是精英教育,要最好的才能学医。所以我说你们考上中医专业,都是聪明的,都是有天资的,关键是后面两条。一个是不是勤奋,你不勤奋也没有用。另一个是有没有好老师的指导。好老师的指导很重要,特别是到临床。为什么医科的学生不能招得多,关键就在这。因为招得多,没有那么多的好老师来带,到了临床上就是要有老师带教的。医学教学不管到什么时候都是精英教学。正因为是精英教学,如果没有这种条件,没有这种老师,你根本就学不好,所以招医科不能招得多,就是这个道理。良师益友相当重要。
倪海厦:
心脏痛、胸闷、心刺、绞心痛,或者是那种心脏受到压迫、感觉 到抽筋或者是心脏疼痛,都叫做心痛。什么叫做缓急?这就是窍门所 在。会随着外面的气候而转变,叫做缓急。此处就是西医讲的『风湿 性心脏病』,中医讲的『胸痹缓急者』二者是一样的。气候突然变冷, 心脏就开始痛,环境气候的改变引发心脏病,跟引发风湿的状况是一 样,到目前为止,西医不要说是无法治疗风湿性的心脏病,他们连风 湿都没治好过,因为他们不知道湿是怎么来的。张仲景了解到是因为 气候太寒了,造成心脏病时好时坏,所以冬天时很多人发心脏病而死 掉,夏天就很少人因此而死,因为冷的关系。同时因为有湿的病在里 面,中医有这么多去湿的药,都很难治疗湿的病,而西医根本没有去 湿的西药,当然无法治湿,西药做出来是干燥剂,但是有毒不能吞食。 张仲景知道缓急的原因是因为外面气候突然变冷造成,我们的心 为君主之官,本不受病的,可是当胸腔里面有湿,此时突然受到外面 寒气的影响,湿就会被压住,压力一旦出现,我们的心脏马上就会有 反应,这反应就是会有大量血冲进来,心脏就会缓下来,就比较不痛。 过一下又热了,于是又退掉,遇冷时又再来一次,所以它的痛,不是 持续的痛,而是断续的痛,这就是所谓缓急者。张仲景说:「这很简单,是寒造成的,寒就用附子。」湿盛,而湿在上焦,就用薏仁,所 以薏苡附子散就这么来的,这两个药物是等量用,张仲景用散剂,没 有用汤剂,就是直接将薏苡仁磨粉、炮附子磨粉两个等量服用。『右 两味,杵为散,服方寸匕。』就是一个汤匙的剂量,一天吃三次,等 量。还有一点,这里要跟大家讲,从伤寒论到金匮,诸位读过很多散 剂方,像五苓散等,大家注意看,这是汉朝时期的陈述,张仲景写杵 为散,他用杵来打成粉,就是拿个硬物将药打成粉而已,可能就在铜 的锅或者是铁的锅,直接就在里面打成粉。我们经方家是直接用生药 打成粉用,炮附子炮制完以后把它打粉,不加什么也不浓缩什么,现 代中药厂花了很多心血去浓缩,等于是想尽办法让中药变得不纯,本 来很简单做的,给药厂弄坏了。
胸痹就是胸疼,痹就是疼,痹痛,比如关节风寒湿痹,都说的是疼。胸疼拿现在的病名包括很多了,像胸膜炎、肋骨神经疼都属于这一类。(胸痹也可能与心脏有关)。 有时候心脏疼,古...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胸痹就是胸疼,痹就是疼,痹痛,比如关节风寒湿痹,都说的是疼。胸疼拿现在的病名包括很多了,像胸膜炎、肋骨神经疼都属于这一类。(胸痹也可能与心脏有关)。 有时候心脏疼,古
仲景之温病的条辩:相关经方《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白虎汤》
仲景之寒病的条辩:相关经方《甘草干姜汤,枳实橘皮桔梗半夏生姜甘草》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