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汉。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胡希恕:
这是一段,底下“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是又一段。腹满有实有虚,“实满”里头有东西,按着有抵抗,摁大劲儿,有拒按有疼痛,像“胃家实”那种满,一按就疼。所以胀满按之不痛,里面没有东西,所以也就不疼,不痛者为虚。假设痛,里头实得很,你碰不得,一按他就疼,这为实。实者可下,虚者不可下。舌苔黄,这是里实的一个证候,我们临床上常看舌苔,腹胀满又拒按,舌苔再黄,肯定就是热实。那么没下的时候舌苔是黄的,下之后,病实解了,腹满也除了,那么舌苔黄也自然解了。
这是一节,这是说腹满有实有虚,怎么个辨证呢?这里提出了一个方面(的方法),腹胀满,按之疼,这是实,能按者这是虚。如果实,大概舌苔黄的多,那么你下之后,里实好了,苔黄也自去。那么他没说虚怎么治。(其实)上面(已经)说了,既是虚胀虚满就要用温药服之,底下又有这么一段。
倪海厦:
『病者腹满』,病人抱怨肚子胀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 你按他肚子,病人有拒按现象就是实症,实者可下。实症的病人舌头 一定是黄的,『未下者』就是,没有攻下之前的舌头一定是发黄的, 下了以后大便清出来,肚子里面宿便被清除后,黄色的舌苔就会退掉,这里是用舌头,还有腹诊来做诊断。所以我们看到舌头黄的,就知道 病家肚子里面有宿便未清,当攻之。攻完了以后,再看看舌苔,还是 黄的就需要再攻,直到舌苔黄都退掉了,就该停止。如果再攻就太过 了,会伤到正气,所以不可以乱攻的。就是说有大承气汤三碗,喝了 第一碗之后,如果舌头还是黄的,就再喝第二碗,第二碗喝完舌苔变 淡白了,就是已经好了。结果你认为「倒掉好可惜,这个药那么好! 好可惜的。」于是将第三碗再喝下去,这就太过了,过与不及都不好, 中医是讲究中庸的医学。
连建伟:
本条从腹满来辨虚实。病者腹满,按之不痛者为虚证;按之痛者为实证,实证就可以攻下。说明在张仲景的时代就有腹诊。日本人很狂妄,他们看病很注重腹诊,认为腹诊是他们发明的。实际上腹诊我们中国古已有之,1800年前就有了,本条讲的就是腹诊。而且日本人原先称汉方,现在不想叫汉方医学,最好叫东洋医学。实际上都是仲景方,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唐代鉴真和尚好几次东渡日本,就带了医药过去。而且当时是盛唐,日本派了好多的留学僧过来,从我们这里学去的。当然他们也有研究,也有发展,我们不能抹杀,但是根源还是在我们这里。本条就说明了我们中医早就有腹诊。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如果按上去不痛,就是虚证;按上去很痛,拒按,就是实证,可以攻下。腹满按之不痛,往往是脾胃虚寒,运化无力,这时就要塞因塞用。虽然感觉胀满,但因为是脾胃气虚,用补的方法反而能治好。如果是实证,拒按,那就要通了。“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往往实证病人舌苔色黄,舌苔黄说明有里热,有宿食积滞。这时就应该攻下,比如说用大黄、芒硝,用大承气汤。攻下之后,大便通了,把体内有害物质都排出去,舌苔就干净了,黄苔就退了,所以叫“下之黄自去”。 这一条很有指导临床的价值。说明腹满按之疼痛的实证,往往是里有积滞,往往病在阳明,有里热,有积滞,所以病到了阳明就有里热,舌苔就变成黄色。舌苔黄,又有腹满,就要用攻下,使宿食、热积从大便排出去,排出以后黄苔马上就退了,变成薄白苔,所以叫“下之黄自去”。像这种情况,可以用大承气汤来治疗。也说明中医很早就注重腹诊,摸肚子并不是西医的专利。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腹满指腹中胀满,腹中胀满实际上不是一个病名,而是一个病症。腹满可以出现在多种疾病的病变过程中。所以要分清它是属于实证、热证,还是属于虚证、寒证。具体的辨证到具体的
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的条辩:相关经方《下瘀血汤》
仲景之伤风的条辩:相关经方《黄连黄芩麦冬桔梗甘草汤》
仲景之寒病的条辩:相关经方《小柴胡汤,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甘草汤》
仲景之寒病的条辩:相关经方《甘草干姜汤,枳实橘皮桔梗半夏生姜甘草》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