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病者萎黄,躁而不渴,胸中寒实,而利不止者,死。

出自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相关的经方为《
病者萎黄,躁而不渴,胸中寒实,而利不止者,死。
()

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胡希恕:

  “躁而不渴”​,这个“躁”应为“燥”​,干燥的燥,口干舌燥的燥,不是烦躁的躁,就是口干而渴的意思;​“胸中寒实”​,​“胸”应为“腹”​,这个在《医宗金鉴》说得是对的,说这两个字大概是传抄有误,我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

  “病者萎黄”​,萎者,枯萎瘦弱,人又黄,面无血色。指这个人很虚弱。​“躁而不渴”​,口干但是不渴。口干且渴是阳明病,热实。燥而不渴是寒实,咱们讲太阴病说是“下利不渴者,属太阴”​,什么道理?​“以其脏有寒故也”​,里面有寒。为什么燥呢?它是津液不生,寒充斥于胃,谷不化,气不生,所以口也干得很,就是缺阴少液的这种干,但是有寒的关系,他不渴,所以说是寒实之象。那么燥而渴者呢,这是一个热实之象。燥而不渴是寒实之象,人这样瘦弱,他的中气虚得不得了,波及津液方面,口燥。如果“腹中寒实而利不止者”​,那么由燥而不渴就知道里有寒实,它不是热实,寒实又保持不了,又使胃肠失去收涩的能力,而利下不止,这就是虚脱的征象,胃虚寒实,而不能收涩,这是胃气衰败虚脱之候,所以主死。

  这也说的是腹满,有寒实同时又有热实,热实姑且不论,在《伤寒论》讲得很多了,用承气汤;寒实,如果不是下利不止,里头是寒实,也可以攻,后头有,拿温药攻之,这是温下的法子。​(但如果寒实)下利不止,胃气已经衰败了,机能已经沉衰不能收涩了,这可禁不起“下法”了,所以非死不可。这已经成了虚脱的一种情况。

  倪海厦:

  这个『痿黄』就是黯黄,脸色暗暗无光的黄。病人如果躁而渴, 这就是有里热。现在说『躁而不渴』,不渴是寒,寒的症状不会口渴, 这就是寒实,因为有实,才会生烦躁。所以有时候病人会说:「我的 病很奇怪,嘴巴很渴,可是水喝不下去?」我们从这个可以知道『胸 中寒实』。遇到胸中寒实我们是用三物小白散将寒散去,但是如果同 时遇到病人有下利不止,这就是死症了。因为全身阳聚集的地方是上 焦,现在上焦都寒实了,下面又下利不止,表示肠胃整个都已经虚寒掉。换句话说,下焦、中焦、上焦整个都是寒的才会下利不止,阳气 与阴的津液一直往外脱,这是死症,很危险。遇到这种情形的话,张 仲景说:『必死。』『利下不止,是为上下俱寒,生阳俱绝,故仲师以 为必死。』虽说必死,但是你不可以站在旁边看着他在等死。『然用大 剂的术附以回阳』,此时需要用大剂的白术与附子。这时候不要加什 么生姜、大枣等,就只是白术、附子两味药而已。『用去湿之赤石脂 禹余粮』涩剂来止利,说不定可以挽救病家于万一。

  连建伟:

  “病者痿黄”,指病人的面色很不好,枯黄黯淡无神。​“痿黄”的“痿"跟“枯萎”的“萎”是一个意思。碰到这种面色,说明神不够,《素问·移精变气论》中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如果病人面色很好,眼睛很有光彩,预后一定很好。如果面色难看,枯黄黯淡无神,就是所谓的“失神”,“失神者亡”,说明预后不好。

  前天,台北一个中学校长跟我讲,有个老先生得病,住在老人院,什么人去找他,他都不认识,包括家里的子女。他问我有什么办法,我就告诉他这两句话“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他已经连人都不认识了,这种病就不太容易看好了。 “躁而不渴”,说明体内没有热,但病人烦躁不安。一般来说,烦躁是由于里热造成的,也有一些是因为阳虚。比如说四逆汤证,有的是有烦躁的,这是不好的兆头。体内阳气不足,阴寒内盛而造成的躁,所以“躁而不渴”​。阳虚可以产生下利,四逆汤证就有下利。本条疾病复杂在“胸中寒实而利不止”​,胸中可以理解为胃中,胃中有寒实内积,又有阳虚下利不止,这就麻烦了。阳虚下利不止要温阳止泻,而有寒实则要攻下。攻下则下利更甚,止泻则寒实更甚,这个情况属邪盛正虚。寒实为邪,正气又虚,面色萎黄,躁而不渴,下利不止。下利止不住则阳虚而液脱。这个病下之不可,补之也不可,邪盛而正虚,再加上失神,所以仲景说这是死证,很难下药。这就告诉我们有些病虚实夹杂,邪盛正虚,再加上失神,便是死证。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腹满指腹中胀满,腹中胀满实际上不是一个病名,而是一个病症。腹满可以出现在多种疾病的病变过程中。所以要分清它是属于实证、热证,还是属于虚证、寒证。具体的辨证到具体的...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