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也。

出自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相关的经方为《
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也。
()

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胡希恕:

  他反复地讲,里头沉寒客冷的人,就容易得“绕脐痛”​。寒与热都能使人痛,尤其是寒,尤其在肠里头,刺激肠胃,准疼!由于里头有风冷,不能消谷,​“谷气不行”​,所以人瘦,人的肥瘦就关系到这个(津液精气)​,现在西医也这么说,人身上的水分占的比例数相当大,水分哪来的,由胃供给的,这就是中医说的津液,也叫精气。那么胃不能够化谷生津,所以人要瘦的,​“夫瘦人绕脐痛”是有道理的,这几句搁到一起理解就好了。由于里面有沉寒客冷,不能消化水谷,谷气不行,所以瘦人绕脐痛,这个肯定是有寒,只能用温药。如果大夫无知“而反下之,其气必冲”啊,如果虚其胃,更使胃沉衰,那么寒更往上冲,所以“其气必冲”​。

  “不冲者”​,胃虚了,没诱发到冲气这个阶段,心下也一定痞坚,就是痞硬了,也就是人参证。胃虚了,客邪之气,往这块儿聚,没造成冲气,也可能造成气冲,要是不造成气冲,必定心下痞硬。咱们讲的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伤寒论》里头讲心下痞硬讲得很好,那就是人参证,心下痞硬,就是胃虚,一(用)下(法)​,胃虚,里头更没东西了,那么这些客气、水气,全往胃里头来,所以胃这个地方反倒痞而硬,所以这是虚的样子。底下所出是治疗,以上反反复复都是在原则上议论。

  倪海厦:

  『夫瘦人绕脐痛』,素体瘦弱的人,如果有绕着肚脐一圈的痛,这 个是『必有风冷』,一定是肚脐受到寒了。中医过去的观念很正确, 小孩子在睡觉时常常会踢被子,而爸爸妈妈睡着没有看到,小孩的肚 脐就露在外面,于是就受到寒,早上起来肚子就会痛。此时 给他喝 妳 奶,他就会吐掉,你以为是:「这个小孩不乖。」其实是他肚脐受到寒。 所以我们过去都给小孩子做一个布兜儿,将后脑包起来,把风池、风 府、风门都包住,再到前面肚脐上面打个叉叉,再做个腰带 在腰上 繫 绑起来固定,这样肚脐也遮到了,风池、风府、风门也遮到了,无论 小孩子如何乱踢也踢不掉。如果谈论肚脐受到风寒,你说:「老师, 肚脐受到风寒我不相信。」而西医认为:「感冒是滤过性病毒引起怎么 可能吹吹风就感冒?」实际上我们身体有病痛并非都是因为滤过性病 毒所引起的,当风对着身体吹,身体哪边虚掉它就从哪边进来,风只 是一个引导而已,实际上是病人本就素有体虚,遇到环境气候一改变, 立刻就受病邪。你如果不相信是这样,很简单,今天晚上你将你自己 的肚脐对着风扇吹,将身体其他的部位用棉被将之盖好,只露出肚脐, 到明天早上起来肚子就会痛了,这样你就会知道什么是绕脐痛。张仲 景的意思就是告诉你,这个是因为瘦人的里已经虚掉,有『风冷』在 里面,这是因为受到风寒而产生的腹痛,并不是有『实』在里面。如 果医生看到病人有腹痛时,就认定是:「啊!他的谷气不行。」又大便不通,这必是里有实才产生的腹痛,于是不经过明查就立刻攻下,所 以说『而反下之』,就是被医生误诊了,攻下了以后,病人本来就有 里寒,再被攻下,结果造成寒气往上冲,如果无法冲上来,就会造成 心下痞。心下痞,就是胃里面很难过,有时胃里会痛,这是医师因为 辨症不实而造成的。我们平常看到瘦人有肚子痛,大部分都会开理中 汤之类的药给病人吃,像人参、甘草、干姜、白术,这些药对肠胃有 寒的病人非常的好,可以让肠胃活络起来。

  连建伟:

  “瘦人”指比较瘦弱、体质比较差的人。​“绕脐痛”,是脐周疼痛。​“必有风冷”,指感受了风寒,风寒影响到脾胃功能,脐属脾所主,所以绕脐痛。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导致大便不通,称为“谷气不行”​。​“谷气”就是水谷之气,成为宿食排不出来,则大便不通。这种大便不通,是风寒邪气影响到脾的运化而造成的,不能用苦寒的攻下药来治疗,如果用了之后,“其气必冲”​。​“气”,指胃气,苦寒药是伤胃的,胃气上冲跟苦寒药相抗衡,看哪个厉害。如果胃气比较强盛,就能承受攻下药物的损伤,而不致发病。​“不冲者,心下则痞”,如果胃气较弱,不能承受攻下药物的损伤,就变成了痞证。​“心下”即是胃,即误下伤了胃气,出现胃脘胀满。​《伤寒论》中也有由于误下造成的“痞”,用半夏泻心汤治疗。本条说明体质弱的人感受风寒,造成脾的运化失常,出现绕脐痛,大便不通。如果误下的话,要看胃气的强弱。胃气强问题就不大,如果胃气弱就会变成痞证,所以人的正气是最重要的。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腹满指腹中胀满,腹中胀满实际上不是一个病名,而是一个病症。腹满可以出现在多种疾病的病变过程中。所以要分清它是属于实证、热证,还是属于虚证、寒证。具体的辨证到具体的...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