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出自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相关的经方为《附子粳米汤
附子粳米汤方(肠套叠)胡希恕注:方中附子振兴机能,紧张组织,半夏止呕,甘草、大枣、粳米甘缓止痛。本方亦治寒疝,寒疝一病,包括小肠疝气,人之肠管包容于大网膜之内,若人虚弱,组织松弛,网膜出现缝隙,肠管误漏一段,嵌于夹缝之中,而发剧痛。此病主因在虚,组织沉衰,附子恰可起其沉衰,恢复组织紧张,而古人认为附子祛寒,故疝之病因亦在于寒。另肠管自身松弛,折叠扭转,亦现肢厥、腹中剧痛,相当于现代所言肠梗阻之一种,古人亦认为其是寒疝,治疗仍以附子祛寒,恢复组织机能。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附子粳米汤方 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升 粳米半升 甘草一两 大枣十枚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胡希恕:

  这也是温药,这不是腹满,是“胸胁逆满”​。这是由于腹中有寒气,寒和水气,就是腹里头既有寒,同时也有水气,所以才有“雷鸣”​,肠鸣得厉害;​“切痛”者,痛得也相当凶。所以这个方子,它治寒疝的,也治疝气痛,但是得有这种情况,主要的是胸胁逆满呕吐。这是从用药上看出来的。附子粳米汤这个方子挺好。对于寒疝,等我们讲完了我集中给你们讲一讲。寒疝,现在用这个方子的机会也有,如果这个人呕吐,胸胁逆满,雷鸣腹痛得厉害,寒疝也可以用此方;不是寒疝,一般的虚寒肚子痛得厉害也可以用。咱们看看这个方子,大家就明白了。它主要是用附子,附子这个药一般都知道是祛寒。但是对寒疝来讲,祛寒就不够用了,怎么讲呢?寒疝现在包括多少病呀,很多呀,第一个就是小肠疝气,小肠疝气就发生在中腹以下。宰猪、收拾猪,大概都看到过吧,就是网油儿把肠子包裹着,摘这个东西挺费劲,咱们叫作水油,水油有点味道儿,它就是在肠子外头,有个网儿整个把肠子都包着。

  那么身体弱,主要是弱,弱到什么地方呢?组织虚弛了,本来原先没有什么缝儿,结果裂缝了,肠子漏下一块去,坏了,疼得简直是不得了,这咱们叫它小肠疝;那么也有掉一块油的情况,卡在那儿,也是疼。那么这不关乎寒,不是寒而是虚,主要是虚。附子、乌头呀,它就能够把组织振兴起来,它不是松弛吗?​(附子、乌头能使它)紧张,恢复它,所以小肠就能回来。它不是寒的问题,古人只能看到寒的问题。​(上面)这是我们根据现代医学上参考着研究了,也不一定对,这是我个人的看法。还有一种疝痛,寒疝的疝,就是痛,剧痛。怎么叫寒疝呀?遇到冷它就发作,有这种病的人也不是天天发作,遇到受寒啦、天凉啦,它容易发作,事实也是这样的,所以古人把它叫作寒疝,就把病的原因归到“寒”上。那么我方才说的那种(小肠疝)与寒没关系。还有一种,就是现在说的肠梗阻,肠子折叠了,也都由于松弛,肠子本身松弛了,它拧劲儿。平时的健康人的组织都是相当的紧,不会松弛到那个份上,如果松弛到那个份上,这也是疝痛,也表现出四肢冰冷等,影响到了消化系统嘛。咱们说血不到手,手就凉了。血不到足,足也冷,它这时显出了一片虚寒的状态。那么,这个也是器质上的病变,也并不是关于寒的问题,这个也很多呀,所以我们后头要讲乌头汤。还有一种起因是蛔虫,古人给起名叫虫疝,就是虫积,这东西特别多,尤其是蛔虫,咱们现在说是跑胆道里头去了,那个疼法,古人叫作虫疝,我们就要用大建中汤,里面有蜀椒,蜀椒杀虫,虫子遇到蜀椒、干姜啊,常常出来,这个我们后头要讲的。寒疝,结合现在这些病,如肠梗阻、肠折叠,换言之是肠子有闭塞,现在得这个病,西医就要马上手术,不动手术,折叠、扭转的地方就坏死了,西医非动手术不可,中医不这样,这个后面我们要讲。我们方才讲附子粳米汤,它有治寒疝的情况,但是得合乎它的条件。根据这个药,半夏治呕逆,祛水治呕逆;附子振兴机能的沉衰,使松弛(变得)紧张起来,不一定它就是起“温”的作用,搁旁的温性药就不行;甘草、大枣、粳米这都是甘缓止痛药,用这些药以止痛。所以,往上来,有寒有水气,胸胁逆满嘛,呕,肠鸣切痛,有用这个方子的机会,就是寒疝也有(用这个方子的机会)​,寒疝我们还没讲呢,在这我略略提一提。

  倪海厦:

  附子粳米汤是在下焦寒盛时使用的一个处方,而这个寒是在肠子 里面。如果下焦虚寒是在肾脏里面的话就会全身都痛,这时是附子汤 证。下焦寒盛发生在肠胃里面就会雷鸣,雷鸣就是肚子咕噜咕噜叫个 没停的肠鸣,水在肠子里面流动的声音,多数时你不用听诊器,站在 病人旁边就听到了。『雷鸣切痛』,切痛就是如抽筋般的痛。『胸胁逆 满』,这是因为下焦本身太寒,而这寒气病人本身没有办法自己排除 掉,于是寒就顺着肠子往上走,进入胃时就产生呕吐与逆满。所谓腹 寒,就是肠子没有蠕动。我们喝水后,水往下跑到肠子里面,原本小 肠是火,本来很热,现在因寒而没有热气,所以也没有蠕动,这个没 有蠕动的现象,就是寒。寒重时寒气会往上走到胃里面,造成胃的蠕 动减缓下来,于是食物吃下去以后,因为胃无法磨碎食物,于是就将 食物吐掉,这种状况实际上起因是下焦太寒。张仲景说这种情形就要 靠附子,用附子来温下焦的寒,所以附子除了温肾以外,也可以温下 焦肠胃的寒。用半夏是因为半夏能够去水,此际水已经渗入肠子里面, 半夏吃下去后水会从小便利出来。肚子肠鸣又痛,张仲景讲过我们下 利重,而实在没有办法止利的时候,就要利小便。这药吃了以后小便 量会增加,粳米、甘草、大枣都是很好消化的食品,可以把肠胃失去 的津液补足。可以推测得知如果病人已经腹中雷鸣切痛又呕吐,其本 人一定好几天没吃东西,我们就用粳米,比较好消化的甜米,让他能 够很快的消化掉。

  连建伟:

  “腹中寒气”,指脾肾阴寒之气较重。​“雷鸣切痛”,“雷鸣”是指腹中肠鸣音很响,而且腹痛剧烈,称为“切痛”,切肤之痛,就好像刀割一样的痛。为什么会“雷鸣切痛”?是因为阴寒邪气入于腹中,寒热交争,导致腹中“雷鸣切痛”​。脾肾的阴寒之气上逆,不仅腹痛,还出现了胸胁逆满、呕吐。方用附子粳米汤。方中附子温阳散寒,解“腹中寒气”;半夏降逆下气,止“呕吐”;甘草、大枣甘以缓急,缓解腹中“切痛”​。甘草、粳米、大枣调和诸药,且能补脾胃之气。 张仲景用药有他的特点,跟后世的药性理论不太一样。后世有十八反、十九畏。本草十八反中第一句话就是“半蒌贝蔹芨攻乌”,即半夏、栝蒌、贝母、白蔹、白芨是跟乌头(包括附子)相反的,不应该放在一起用。并不是说吃了一定会死人,而是会产生比较强烈的副作用,或者会加强乌、附的毒性。我20多岁时,找医生看病,处方里有附子和半夏,当时我没有仔细看,吃了以后心悸、脉数,难过得不得了,过了好几个小时才慢慢平静下来。我想来想去,怎么.吃了这个药会这样,但想不出来。后来我查了本草书,书上说“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这儿味药是跟乌头相反的。所以我考虑附子跟半夏同用确有毒副作用。附子粳米汤中用了附子、半夏,但是仲景很聪明,加了甘缓和药的甘草和大枣,否则的话可能吃了就受不了。附子、半夏都是大辛大热的药,正因为“腹中寒气,雷鸣切痛”,才用附子配半夏,也是不得已而用之。但一般情况下附子跟半夏不能同用,因为有一定的毒副作用。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腹满指腹中胀满,腹中胀满实际上不是一个病名,而是一个病症。腹满可以出现在多种疾病的病变过程中。所以要分清它是属于实证、热证,还是属于虚证、寒证。具体的辨证到具体的...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