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附方《外台》乌头汤 治寒疝腹中绞痛,贼风入攻五脏,拘急不得转侧,发作有时,使人阴缩,手足厥逆。方见上。

出自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相关的经方为《乌头汤
附方《外台》乌头汤 治寒疝腹中绞痛,贼风入攻五脏,拘急不得转侧,发作有时,使人阴缩,手足厥逆。方见上。
()

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胡希恕:

  附方,对这寒疝,林亿他们找旁的书,也是关于仲景(书中证治)的方子了,他又附在后头。“​《外台》乌头汤:治寒疝腹中绞痛”​,他提出这个“绞痛”两字是对的,就是绕脐痛,就是绞痛,痛得厉害;​“贼风入攻五脏,拘急不得转侧”​,这是古人的认识了,这是《外台》上的原文,为什么腹中这么绞痛呢?就是由于贼风入攻五脏,这话都靠不住,这是古人一种解释了,咱不管它解释得对不对,但腹中绞痛是用乌头汤的一个标的。

  “拘急不得转侧”就是手足不仁的样子,四肢拘急,以至于不得转侧。不光拘急,也有痛啊;​“发作有时”​,这个寒疝,我们刚才讲了,它不是老那么痛,一天十二小时得把人痛死了,它是发作的时候痛得要命,尤其小肠疝气是这样子,下来的时候就痛,一会儿自己也回去,回去就不那么痛了。​“使人阴缩,手足厥逆”​,甚至于使人前阴都抽,手足厥逆。它这个“方见上”错了,这个乌头汤我们前面讲过了,你们看“中风历节”篇,就是历节里的啊。乌头汤与乌头桂枝汤,全是既有里又有表,它搁个“贼风入攻五脏”​,有表候,那个方子(乌头汤)是什么呢?麻黄、黄芪、芍药、甘草这四味药配合乌头蜜煎,参看前面“历节”章节中有,林亿他们注的“方见上”不对了,应该方见“历节”​,在历节里头。它这个“方见上”​(若认为是)指乌头桂枝汤,那不对!也不是指乌头蜜,也不是指乌头蜜煎。​“方见上”指的是乌头汤,方名就叫乌头汤,麻黄、黄芪、芍药、甘草先煎了,就像桂枝汤一样,也取五合,把乌头蜜煎也搁五合,两个合解了。服法也一样,先二合,再三合,五合。在临床上,​(乌头汤和乌头桂枝汤)一个是麻黄剂,一个是桂枝剂,这要分析清:又有黄芪,表虚得厉害,恶风得也厉害,假设那个情形,我们可以用乌头汤;那么只是身疼痛,再有寒疝腹中痛,可以用乌头桂枝汤。总而言之都是有表证,乌头汤是表特别虚,虽然搁麻黄,但发汗并不重,药量不大。

  连建伟:

  《外台》乌头汤,就是《外台秘要》中记载的乌头汤。​“寒疝腹中绞痛”,说明腹痛很剧烈。​“贼风入攻五脏”,即外来的风寒邪气侵犯到内脏。内有寒,所以“拘急不得转侧”​。这里的“拘急”即拘挛急痛,跟“绞痛”其实是一个意义,即相当疼痛,连翻身都受影响,不得转侧。​“发作有时”,腹痛常常发作。​“使人阴缩”,就是男性生殖器因为受寒而上缩,比如说大冬天,风很大,在外面受了寒,就会有这种情况,这是“贼风入攻五脏”的缘故。入攻到哪里?主要是厥阴肝经。生殖器就属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抵少腹,绕阴器”,所以厥阴肝经受寒可以产生“阴缩”​。​“手足厥逆”,即手脚冰凉。本方跟乌头桂枝汤的药味相同,但是药量上有出入。仲景方用乌头五枚,​《外台》方乌头用十五枚。看起来乌头的剂量加大了,但乌头有大有小,这十五枚到底多少剂量也很难说。本方用桂心六两,实际就是桂枝,古时桂枝、桂心不分,而仲景方桂枝用三两。​《外台》方生姜用一斤、芍药用四两,而仲景方用生姜三两、芍药三两。温热药剂量大,说明病症较重有“腹中绞痛”​、​“阴缩”等症状。特别是重用了桂心六两,因为桂心(桂枝)能够入肝经,暖肝散寒。我们可以联系《伤寒论》中的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治疗厥阴肝经血虚受寒,四肢厥冷。方用当归、芍药、甘草、大枣、桂枝、细辛、木通。乌头汤治疗寒疝腹痛,虽然说是“贼风入攻五脏”,但实际是损伤了肝肾两经。因为肝肾位居下焦,寒邪伤肾,同样又伤肝,所以重用了桂心(桂枝)。同样《备急千金要方》也记载着服药后“如醉状,为知”,即人有点糊里糊涂,反而是起效了;“不知,增之”,如果没有见效,再加大剂量服用。说明乌头的有效量跟中毒量相差不多,所以要严格掌握它的药量。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腹满指腹中胀满,腹中胀满实际上不是一个病名,而是一个病症。腹满可以出现在多种疾病的病变过程中。所以要分清它是属于实证、热证,还是属于虚证、寒证。具体的辨证到具体的...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