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外台》柴胡桂枝汤方 治心腹卒中痛者。

出自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相关的经方为《柴胡桂枝汤
柴胡四两 黄芩 人参 芍药 桂枝 生姜各一两半 甘草一两 半夏二合半 大枣六枚上九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

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胡希恕:

  《外台》还提一个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汤治心腹卒中痛,这不是寒疝,就是心腹间骤然疼痛。小柴胡汤也是“或腹痛”​,​“邪在上,其痛必下”​,不有那么几句话吗?小柴胡汤本身就痛。桂枝汤也治腹痛,桂枝汤里头有芍药,小建中汤就是在桂枝汤基础上又加了芍药。明明肚子痛,没有其他证候,有用这个方子(柴胡桂枝汤)的机会,但和寒疝还是不一样的,所以林亿他们附这个方子没有什么道理。这方子前面都讲过,不必详细说了。

  连建伟:

  柴胡桂枝汤就是小柴胡汤配合桂枝汤同用,也就是说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加了桂枝、芍药。​“治心腹卒中痛者”,本病是由于感受了外来的寒邪,突然导致心腹疼痛,或心腹两胁疼痛,这个病叫太少合病,即太阳经和少阳经同时受邪。因为寒邪侵犯人体,太阳首当其冲,但有时不光损伤了太阳经,还累及了少阳经,所以出现脘腹或两胁疼痛,故将两方合在一起。小柴胡汤调畅气机,能够透表,能够和里,配合桂枝汤发表解肌,调和营卫,并且桂枝汤中芍药配甘草能够止痛,所以本方能治疗太少合病。小柴胡汤是个和解的方。什么叫和解?有的人到现在还不一定弄得清楚。所谓和解,和就是和其里,解就是解其表,这就叫和解。柴胡、生姜解表,和里清热有黄芩,胃气上逆有半夏,里气虚怕病邪里传,有人参、甘草、大枣。病不外乎“三因”,“外感六淫,内伤七一情”,还有就是“不内外因”,即“房室、金刃、虫兽所伤。​”进一步来辨证,无非就是阴阳寒热表里虚实。疾病再多再复杂,也离不开八纲。通过四诊,望、闻、问、切,然后辨清八纲,称为八纲辨证。实际上阴、阳两字是总纲,无非寒属于阴,热属于阳,表属于阳,里属于阴,虚属于阴,实属于阳。治病离不开八法,八法是针对八纲的。在表,用汗法;在里,用下法;虚者,用补法;寒者,用温法;热者,用清法。对于实证,我们要考虑一下。有的是用消法,包括气滞、血瘀,痰湿,包括饮食积滞,都是实证,都要用消法。而八法中的吐、下,要根据里实证的不同来运用,里实偏于在上,就用吐法;里实偏于在下,就用下法,所以说八法就是针对八纲而言的。汗、吐、下、温、清、消、补都有了,那么“和”是怎么来的呢?如果这个病既有表证,又有里证;既有虚的一面,又有实的一面;既有寒,又有热,以致寒热不和,表里不和,病机又有虚又有实。在这个情况下,光发汗不行,光攻下也不行,光补不行,光消也不行,单纯的治法都不行,这个时候就想到“和”法。比如针对表里同病,就应和其里,解其表;既有寒又有热,就要调和寒热,半夏泻心汤就是调和寒热的方剂,既有半夏、干姜这两味热药,又有黄芩、黄连这两味寒药。所以说“和”针对的是矛盾中的双方,如果是单方面的问题就不需要“和”​。比如说两个同学吵架,班长看不下去就去调和,如果是一个人的问题就无所谓调和了。我们看病也是这样,有两个方面以上的问题就要和。张仲景很有意思,在《伤寒论》中不止一次地说:“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其实中医包涵着中国古代哲学的大道理,一切以和为贵。阴阳和就不生病,就是达到所谓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所以学中医要跟古代哲学联系起来,要跟古代朴素的辨证方法联系起来,它完全是跟现代医学所不同的一种理论体系,而这种理论体系确实能治病。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腹满指腹中胀满,腹中胀满实际上不是一个病名,而是一个病症。腹满可以出现在多种疾病的病变过程中。所以要分清它是属于实证、热证,还是属于虚证、寒证。具体的辨证到具体的...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