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脉经》书无此二字。《千金》云:时盗汗,咳,食已吐其汁。。汉。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胡希恕:
“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这个与上面对照就明白了,两臂不举是筋急,寒主收引,令筋拘急,所以两臂不举。肝性咱们刚才讲了,肝性喜疏泄、条达。肝为寒郁,这就成了血瘀气滞的情况了,所以“舌本燥,喜太息”就是肝郁之象了。那么血有瘀滞,则“舌本燥”,咱们在阳明篇也讲了“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那就是口燥,是热在于血分、血瘀滞的这种情况。“胸中痛”是寒气往上攻的一种情形,咱们讲胸痹篇讲过了,寒向上攻冲,所以胸中痛,以至于不得转侧。
“食则吐而汗出也”,肝病常常病胃,胃不和,食则吐。这个胃不和,按古人的看法是由于肝虚不能制胃,这个胃气强。咱们(六经八纲的说法)就说阳明病这套东西,大黄甘草汤不是食后即吐嘛,那是阳明病,阳明病要出汗、胃热、胃中燥。肝病常常影响到胃,胃不和,它就不能吃,一吃就要吐,同时要汗出,这个与《伤寒论》阳明病结合起来看就容易明白。上面肝中风、肝中寒,在仲景的书里没有这个病,所以我说不是他的手笔,这是脏腑辨证对脏腑为风为寒的反应的看法。
倪海厦:
上一条和这一条倪师的版本内容跟胡老的版本不同
肝中寒者,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 食则吐而汗出也 食则吐而汗出也。 刚刚讨论的是热,现在来讨论寒。我们中医本来就是研究阴阳表 里虚实寒热的八纲辨症。肝中寒,就是寒跑到肝里面,西方医学要看 病毒分哪几种,这是看不完的。我们中医是按照症状来治病,不管里 面是何种病毒造成肝病的。中医认为肝藏血,这部份中西医是相通的, 肝是我们最后的脏,所有脏东西进入肝里面后,就得要靠肝来解毒, 肝脏强的时候可以把很多毒素过滤掉。过滤后新鲜的血再进入心脏, 再输送到四肢上去,所以肝是人体的最后一道防线。现在肝中寒了, 就是寒束到肝,这会造成已经解完毒的血要出去而出不去,因为有寒。 寒就是输送能量减缓,结果会胸中痛,为什么会胸中痛?胸腔里面原 本就有许多来自肝的血,结果血不足于是就胸痛,『不得转侧,食则 吐而汗出也。』肝本身主筋,血没有滋润到筋,全身也会沉重,无法 转侧。肝本身被寒束到,肝会反逆到肺,这是木反侮到金。肝木可以 克土,所以肝寒,就可以让整个中焦寒掉,脾脏也会受到寒的影响, 中医对于这个部分称为横,在伤寒论有介绍过。横逆影响到脾脏的时 候,脾脏就肿大了,结果肝也胀起来,脾也胀起来,胃被夹在中间不 蠕动了,胃的空间会变小,因此东西一吃下去就吐出来,出现这种食 则吐的现象。
连建伟:
这一条讲肝受了寒。因为肝主筋,故肝受寒时可导致筋脉的拘急,而出现两臂不举的情况。另外,因为厥阴肝脉循行喉咙之后,络于舌本。所以当肝受寒以后,不能蒸化津液,不能上润于舌,故出现舌干燥的现象。肝寒以后,肝气也不能舒畅条达,故病人喜欢太息,病人希望通过太息,即叹气来舒畅这种郁滞。肝脉又贯于胸膈,所以当寒邪影响到肝脉时,导致了病人胸中的阳气也不能宣通,而出现胸中痛,不能转侧的情况。除此以外,肝寒还要犯胃,使得病人*得食则吐,而且吃东西就汗出。为什么汗出呢?因为卫阳之气不能固护而导致了汗出。胃为卫之源,当胃气虚弱以后,卫气也就虚弱了,因此病人出现食则汗出的情况。除了“胃为卫之源”之外,还有一句话叫“脾为营之本”,脾是营血的根本。因此当脾胃的功能好了,卫气就会强盛,而营血也会充足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很好地了解桂枝汤,因为方中的生姜、大枣之所以能调和营卫,实际上是透过补脾胃而完成的。调和脾胃,也就是调和营卫;补脾胃,也就是补营卫。“胃为卫之源,脾为营之本”这两句话,最早是成无己提出来的。后来叶天士也反复强调这两句。因为只有脾胃功能好了,卫气才会强盛,就不容易感受外邪,而营血也能充足。“食则吐而汗出”,说明肝寒以后影响到胃, 因而胃气虚,不能受纳水谷,故出现食后呕吐的表现。而且胃为卫之源,若卫阳不足,不能固护体表,则出现食后汗出的情况。
这一篇首先讲五脏的风寒,也就是说风寒侵犯五脏所出现的一些情况。其次是讲积聚。积聚是一个病名,也就是癃瘕。症瘕和积聚,实际上是一回事。积就是症,而聚就是瘕。&ldq...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这一篇首先讲五脏的风寒,也就是说风寒侵犯五脏所出现的一些情况。其次是讲积聚。积聚是一个病名,也就是癃瘕。症瘕和积聚,实际上是一回事。积就是症,而聚就是瘕。&ldq
仲景之伤暑的条辩:相关经方《白虎加桂枝人参芍药汤》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调胃承气汤》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