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汉。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胡希恕:
“翕翕发热”,这是中风证了。咱们讲过“太阳中风翕翕发热”,心中风,就是这种中风影响到心脏了,不是一下子中到心里面去了。古人说风主火,它是火脏,风又是阳邪,风火正能助其炎势,热,所以要翕翕发热。古人是这么个看法。热伤气,所以人也“不能起”。其实,(我认为)“翕翕发热,不能起”就是个表证,身上疼痛。在这儿呢,(古人)就说是热能伤气。那么波及心,心气一定虚。心虚者“心中饥”,心怎么饿呢?这不是说胃,《内经》中有这么一句“心悬,如病饥”,心里发空,心气虚嘛,就像心悬着,就像挨饿的滋味,如病饥。这是说的心,不是说的胃啊。心悬,就是悬饮、悬挂的“悬”,说的心气虚,心脏如悬的一种情况。说热影响到心脏了。心中风,怎么叫心中风呢?感觉心脏也由于热而至(致)虚,所以“心悬,如病饥”这么难受、这么空洞。“食即呕吐”,胃也受热扰,也不能吃东西。这是说心中风,心火再加上风热,就要翕翕发热,热能伤气,《内经》中一句话“壮火食气,气食少火”,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呢?说胃这个脏器,喜温不喜寒,但大温不行,所以我们用药也是如此,一般的甘温之药,调理胃是最好的,大热反而食气。“气食少火”,就是稍稍的甘温能够养胃,胃生津液就有了气,古人说的“气”就指这个气。胃能化谷生津液,大热了,胃反倒不能吃了,而食气,这个火反而能把津液烤干了,“壮火食气”,所以,(大)热是不能吃东西的,食即呕吐。
倪海厦:
『心中风』的症状是热。心是君主之官,本身不受病,心脏因为 不断的跳动所以很热,动力本来就很大,现在加上中风就更热了,因 为热力源自心脏发散出来,现在加上风的助燃,于是病人感到『翕翕发热』。所谓翕翕发热就是一阵一阵的热,跟心脏跳动的速度是同时 的,心跳一下就热一下,『不能起』,是因为心藏神,中风令心过热后 神不能固守,于是病人不能站起来,一起来就会头昏摔倒,因为心血 会往头上冲。『心中 ,食即呕吐。』心中 跟心脏没有关系,是胃里 飢 飢 面感到很 饿。当病家的胃火太大时,胃蠕动会加快,病人会呈现一 飢 直 饿的状态,吃完东西后马上又想再吃,因为还是很饿,这是纯阳飢明经热症。但是如果在很饿的状态之下,吃下去马上就吐出来,这种 症状就是心中风。因为病家的胃气热起来实际上是个假像,并不是真 热,而是因为心脏过热传导入胃,看起来是很热,其实不是。火生土, 脾血是源自心脏,心脏过热一路下来传到脾,而胃本身是不需要那么 多的热,现在因为心脏中风而过热,传下来的热会让胃蠕动加快,而 实际上病家又没有办法吸收这么多,所以吃进去就吐出来,而真正的 原因在心脏,心中风。
『当用黄耆防风以泄风』,把这个热去掉。如果是治疗皮肤表面 的风,我们就用桂枝麻黄,如果在胸腔、在心脏位置的风,我们要用 防己黄耆汤。防己、黄耆非常好用,能够把心脏的中风去掉,就是胸 阳的风去掉。病家的胃本来不是蠕动很快,现在被蠕动起来于是感觉 到饿,其实是因为心阳引起的热,不是真正有胃口。『食入则吐』,表 示他胃里面有宿食在里面,这时候我们用甘草大黄把它清出来,后面 还会再介绍大黄甘草汤,专门治疗因为宿食而造成食入即吐的现象。 『若漫用羚羊以熄风、犀角以凉心,前失之矣。』这是南派医生最喜 欢用的药物,他们一看到热症就是羚羊、犀角等,管他是什么热都是用羚羊犀角,像脑膜炎等发烧都是给病人吃犀角粉,现在犀牛角被禁 用,南派医生就紧张了,因为他们没有其他可用的退烧药,而经方家 就不会,因为我们从来不用这些药来退热的。
连建伟:
心中风,就是风邪影响到心,因为心本身属于火脏,藏有心火,而风又是阳邪,因此风助火势,心火愈旺,则可出现翕翕发热的情况。“翕翕”,是发热的样子,《说文》:“翕,炽也”。“不能起”,指的是病人起不了床,原因是病人发热了。发热了以后,火邪能够耗伤元气。这种道理源自于《内经》里的“壮火食气”,“壮火”就是高热,这种高热是可以消耗人体元气的,因此病人往往不能起床。“心中饥”,指病人有饥饿感,因为在有热的情况下,往往胃热会令病人感到饥饿。但是胃热也会令胃失和降,而造成呕吐。因此病人虽感到饥饿,但吃了以后却要呕吐,这主要是因为病人的心胃有热。
这一篇首先讲五脏的风寒,也就是说风寒侵犯五脏所出现的一些情况。其次是讲积聚。积聚是一个病名,也就是癃瘕。症瘕和积聚,实际上是一回事。积就是症,而聚就是瘕。&ldq...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这一篇首先讲五脏的风寒,也就是说风寒侵犯五脏所出现的一些情况。其次是讲积聚。积聚是一个病名,也就是癃瘕。症瘕和积聚,实际上是一回事。积就是症,而聚就是瘕。&ldq
仲景之寒病的条辩:相关经方《小柴胡汤,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甘草汤》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