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麻子仁丸方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一斤 大黄一斤(去皮) 厚朴一尺(去皮) 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上六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

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胡希恕:

  这是阳明篇抄下来的,抄到这块儿了。趺阳是候胃,咱们诊胃的病可以诊足趺阳穴。“趺阳脉浮而涩”​,浮主热,浮不一定主表,有时主热。胃热则强,所以浮则胃气强,就是胃里有热;涩,津液虚为之涩,津虚血少,脉为之涩,不流利。由于“小便数”​,亡津液,脉应之涩,所以说涩则小便数,由于小便数、亡失津液脉才涩,当时没解释,它就接二连三地就来了。“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是有热,哪儿有热?胃有热,诊的趺阳脉嘛,所以,​“浮则胃气强”​;涩是津液不足,津液虚。津液为什么虚?因为小便数,所以说“涩则小便数”​。中间是含蓄的,没有明白地解释。

  胃气又强,小便又数,而使津液伤,这两种问题结合到一起叫作“浮涩相搏”​,那里面津液没有了,胃肠中干,大便一定硬,​“其脾为约”​,古人管这种证候叫脾约证。这个脾约就是古人对脾的看法,认为脾是行津液的,为胃行津液,古人在这个地方是看不清楚的,饮食入胃,经过消化之后,它怎么跑到肺上了呢?古人搞不清楚,必须到肺接触空气,气的成分才完成,就是养人的精气才完成,光有水谷也不行,也得有氧,这个输送全身才有用,搁在一起叫精气。古人说是脾给输送的,那么胃里头干了,没有津液可输送了,这个脾受制了叫脾约。约者,穷也,无津液可输送,所以这个病(我认为古人虽叫脾约)并不是脾的病。由于脾约两个字中有“脾”​,古人就算脾病,这是错误的。尽管错误(大学教材之中)脾约证现在又给加上了,对古人的麻仁丸,现在叫“麻仁滋脾”​,来滋脾?这哪儿对呀!脾并不是干啊,它是无津液可输了,滋什么脾呀?不是滋脾,是滋胃啊。你看这个药,它是小承气汤加的麻子仁,麻子仁、芍药、杏仁都是滋润养液的药,同时也攻下,治阳明病嘛。不过这个阳明病是热轻,不是因为热结实于里,它不用大承气汤。而且(麻子仁丸证)虽然大便硬,人不感觉难受,现在的“习惯性便秘”都属于这种,没有热,老年人便秘也属于这种。所以麻仁丸这药是相当好的,好是因为不泻下,把它做成丸子,每回吃得少,主药用的麻子仁,麻子仁是个缓下药,滋润缓下,再做成丸子,不像光用承气汤那么猛峻,所以这个药长期服用对人无害,它没有下热的作用,因为里头没有芒硝。芒硝是寒性药,祛热。那么这个方子,咱们以前也讲过。

  倪海厦: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趺阳脉在胃经上, 就是脚上的冲阳脉,这是胃脉,是胃气的根源所在。如果胃气的脉浮 起来,浮脉代表阳盛,阳盛时脉会浮起来,就好像我们的桂枝汤证一 样,当感冒病毒进入人体,我们的阳气就会出去跟病相抗,此时脉马 上就会浮起来,一样的意思,因为阳盛。胃阳太盛的话,胃的蠕动与 消化就会变得很强,所以说『浮则胃气强』。但是如果胃脉是浮,但 是重按时又是涩脉,涩脉是摸下去很扁平无力感,涩脉代表津液不足, 因为这是趺阳的位置,趺阳专门管肠胃的津液,阴不足的时候,中医 讲阴不足就是肠胃里面的津液、黏液不够的时候,而胃气又很强,此 时我们摸到趺阳脉出现浮又涩,代表胃气很强,可是肠胃里面又是干 枯的。 病人『小便数』是因为肠胃的津液从小便排掉了,我常说的懒人 病就是这样子,小便次数很多,走到哪里都去小个便。『浮涩相抟』 就是胃气强,肠胃里面又干燥,其『大便则坚』大便就变硬了。『其 脾为约』,脾主运化,我们大便里面有黏液才能够让大便滑出来,这 是靠脾脏的湿,所以才有黏液。胃气太旺,脾受到约束,这个时候中 医叫做『脾约』,『麻子仁丸主之。』在伤寒论里有介绍过。诸位看『麻 仁』跟『杏仁』放在一起,麻子仁是一个润肠的药,是比较轻的药剂,麻子仁丸以麻子仁为主药,在炙甘草汤里面也有麻子仁就是润肠用 的,此时是因为不需要攻的太快。加杏仁的原因是因为中药里面所有 的仁剂都能够通利大便,中医的观念认为上源的肺气足我们大便才有 力量,有时候一咳嗽小便出来一点,有时候大便出来一点,这就证明 肺会影响大肠跟膀胱。所以下焦能够排便有力就要把上源的肺润好, 加了杏仁在里面能够让肺气强起来。脾脏受到约束时脾脏的血液循环 就不好,而芍药本身就是进入脾脏,桂枝是加强心脏力量的,所以桂 枝汤为什么要桂枝芍药等量就在这里,这样子才能够把肠胃的津液发 出去。现在心脏没有问题,而脾脏不需要用到桂枝,所以只加芍药就 可以了。张仲景遇到病家有胸满的时候一定加枳实,枳实能够去胸满 是因为胸满产生的原因都是里湿太盛堵在那边,枳实能够把湿往下 导,就是可以降逆满,所以它能够去胸满。厚朴能够润小肠津液治腹 胀满,肃降向上逆的肠气。加一点大黄下去,大黄剂量不要很多,不 像麻子仁那么多,大黄能够去实,把堵到的东西清出来,这就是脾约 麻子仁丸证。因为当有脾约症的时候,大便是干在小肠里面,而小肠 里面有许多环节曲道,所以大便出来就像羊大便一样一粒、一粒的。 反过来我们也可以依据病家大便像羊大便一样呈颗粒状出来时,我们 就可以判定大便是干在小肠里面。此时如果开太峻的药,像开到大黄 芒硝之类,结果药走出人体了,大便还是干在小肠里。我们知道如果 是小肠引起的便秘,就是用小承气汤,小承气汤方就是枳实、厚朴跟 大黄。这里说的是脾约,跟小承气汤证是不同的。南派医生最喜欢加 甘草,这里加甘草下去就不叫做麻子仁丸,就没有用了。这里一定要 用丸剂,取丸药的缓攻,不能急攻,丸剂的功能就是药缓力重。麻子 仁丸『右六味末之,炼蜜和丸,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 知为度。』你说:「老师,什么叫以知为度?」大便正常排出来就是以 知为度,这个还要讲就没有办法教你了。这里只有脾中风,没有脾中 寒,脾着也没有,一下就跳到肾着,这就是金匮遗失掉的部份。

  连建伟:

  《伤寒论》中亦有本条条文,麻子仁丸在《方剂学》里也讲到过。​“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是借脉象来说明病机。趺阳脉位于足背的冲阳穴处,属足阳明胃经,脉浮说明胃热强盛;脉涩说明脾阴不足,因此小便次数多,津液均从小便排出,大便就干燥。​“浮涩相抟,大便则坚”,本病的病机是胃强脾弱,胃强指胃热强盛,脾弱指脾阴不足。​《内经》云:“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故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今脾阴不足,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则小便频数、大便干燥,故称“其脾为约”,即脾的阴津受到约束,故用麻子仁丸来治疗。 麻子仁丸能够滋脾阴,清胃热,专为胃强脾弱而设。滋脾阴是三味药,即麻仁、芍药、杏仁。麻仁滋脾养阴,起到润下作用;芍药也入脾经,滋养脾阴;杏仁润燥,助通便。清胃热就是配合了一个小承气汤,即厚朴、枳实、大黄。本方不做汤剂,做丸剂,为什么呢?丸者缓也,让药物缓慢地起效。如果痞满燥实严重,我们就用汤剂来治疗。汤者荡也,可推荡积滞。像这种比较慢性的病,主症是大便干、小便数,没有腹痛,也没有痞满燥实,拖上一个月也没问题,类一些似于现在所谓的习惯性便秘,不需要一下子用药很厉害。所以虽然用了枳实、厚朴、大黄,泻下的作用还是比较缓慢的。这个方剂就是要吃丸药,不要开成汤剂,因为我碰到过这个问题。1971年,我在一个农村做医生,有个人习惯性便秘,一个医生把麻子仁丸这个处方开成汤药给他用,而且剂量比较大。病人拿了处方给我看,问我这个处方开得怎样?我们是同道,不能说人家不好,那我就说你吃吃看。结果他吃了汤药之后,半夜里拉了十几次。那时农村生活很苦,屋子外面放了一口大缸,农民把大便解在缸里,用来施肥。晚上也没有电灯,他拉了十几次大便,筋疲力尽,掉到缸里头去了,狼狈得很。所以我是在长期临床上摸索出来的,像这种脾约证就不能用汤药。三承气汤跟麻子仁丸在《方剂学》中的归类就不同。前者属寒下剂,后者属润下剂。润下,是润肠通便,而不是真正的苦寒清热泻下。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这一篇首先讲五脏的风寒,也就是说风寒侵犯五脏所出现的一些情况。其次是讲积聚。积聚是一个病名,也就是癃瘕。症瘕和积聚,实际上是一回事。积就是症,而聚就是瘕。​&ldq...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