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一作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一作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 甘草 白术各二两 干姜 茯苓各四两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

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胡希恕:

  脾,有个中风。肾,连中风都没有,中风、中寒都没有,所以这篇东西很不完全。这儿提个“肾着”​,肾着是照部位说的,腰是肾的部位,腰与肾没有关系。你们看经文就知道了,所谓“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身体重就是组织里有湿,组织里有水分,就身子沉。“腰中冷”​,地方在哪儿呢?在腰,所以在腰这个地方冷。水性寒,这是肯定的了,所以水在胃,当背部寒,背寒冷如掌大,就像巴掌那么大。背寒,都是胃中有停水。腰冷呢,这块儿有停水,所以说“腰中冷”​,湿水之气都在这里。“如坐水中”​,冷的那个样子,就像坐在水里的那种情况,水指冷水说的。​“形如水状”​,有时也能肿点,就像水肿的样子,一般也有时不肿。水气病,水哪儿来的?一般都是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影响水的代谢的关系,人都渴,这个(肾着汤证)正相反,​“反不渴,小便自利”​,它(肾着汤证)与一般的水气病不同,它的来头不是“由小便不利”而来的,小便反倒自利,​“小便自利”就是小便频数,而且它也不渴,​“饮食如故”​,这个病胃里也没有水,病不在胃,所以饮食也如故。“病属下焦”​,这个病纯属在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这个病怎么得的呢?由于身劳。看(仲景)这个书,古人说得这个病的人,是劳动人民多呀,因为劳动就易出汗,出汗就不能换衣服,汗浸湿衣服,衣裳就湿了,一凉它就冷呀,衣裳里面老是冷而湿,冷湿在这里面,如果你再出汗,那么汗就出不来了。咱们讲的“汗出当风”得关节炎,这是一个道理啊:汗排出去,一方面排出热,一方面排出废物。冷湿在外头,汗就不得排出,不得排出它就在组织里面,郁到那个地方了,当然(偶尔)一回是不要紧的,它搁个“身劳”​,劳动人民天天这样,这就成问题了,久而久之这地方就“湿而为痹”嘛,汗老是出半截儿,要出,衣里冷湿了,汗就出不了,该出去的汗在皮肤里含下了,久而久之这地方就成了病了,这个病是这么来了。这有道理,咱们说的关节炎大概也都是这样来的。所以贪凉、饮冷,那么该出的汗不让它出来,一闭塞它就留在里头了,这不是一时而得,久久得之。

  “腰以下冷痛”​,腰以下又冷又痛,​“腹重如带五千钱”​,肚子前边啊,组织里面都有水气,不光是后腰,沉得就像带五千钱,古人花的是铜钱,五千钱也不少,也够沉的了,形容这个沉呢,就像带着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可以用甘、姜、苓、术这四味药来主治,这个方剂治这个病,确实有效,在临床上常遇到,有人说腰痛,你好好问问,腰较凉吧?四肢沉吧?假设有这个情况,用这个药准好使,我在临床上就遇到好多次。所以治腰痛,也不能靠一个方剂来治,就是必须要辨证,这是中医最核心的问题。它是这个方子的适应证,你用上那一个方子,一点效也没有,甚至有害处。

  甘姜苓术汤这个方子很好使,它是甘草、干姜加上茯苓、白术,白术我用起来不如苍术好,我用的时候搁苍术。甘草、干姜是温中祛寒的,同时这个药也治小便数,咱们讲肺痿,肺中冷,那个病有遗尿,小便失禁。它这个小便数也是这个样子,由于身上有冷湿,小便也打算把它(冷湿)排出去,但排不出去,虽然小便挺多,但病还是祛不了,所以古人用这个方子(甘姜苓术汤)就行了,一方面苓、术排除水气,同时甘草、干姜温中祛寒,这几味药协力一起就能治疗肾着病。这个方子平时用的机会不少。如果再有血虚,你用甘姜苓术汤再配合当归芍药散,这个机会也有,既有这个病(肾着)​,同时也有贫血,可以合着用,这我都用过。

  倪海厦:

  我们在伤寒论里有介绍过,甘姜苓术汤本身主治带脉证,其实就 是所谓的肾着。『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肾着的病的起因是 在劳动以后流汗很多,结果湿的衣服没有换掉,继续穿着湿的衣服, 如此日积月累下来就会造成肾着,所以肾着的原因实际上就是里湿太 盛。湿有几种,第一是如果湿在皮肤表面上没有排尽,慢慢渗透进四 肢,就会造成湿在关节。第二是湿在体内,有一天受到寒了以后,寒 把毛孔收敛起来湿出不去,于是湿就慢慢渗下来,渗在下焦,当湿把 肾脏 据都是湿的时候,此时中医就叫做『肾着』。所以肾着之病, 佔 主要症状是身体很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肚脐以下全部都是湿, 所以下半身感觉到冰冰冷冷的。『反不渴,小便自利』,如果病人是水 病,所谓的水病只是水停在下焦,水没有办法升上来,病人一定是口 渴,小便不利。水和湿怎么区分呢?如果是水肿,肾脏病的水肿,水 没有办法上来,病人一定有小便不利、嘴巴口渴二症。而现在是口不 渴,『反不渴』,病人没有?的现象,而又小便自利,这代表水道系统 没有问题。从这个条辨看,病家『饮食如故』,表示肠胃很好,所以 代表只是湿在下焦,『病属下焦』,本身并不是肾脏病,也不是其他脏 腑的问题,而只是皮表受到寒以后皮表的湿进来造成的。 所以真正产生肾着的原因是因为脾脏太寒、太湿了,结果湿就跑 到肾上面,才叫做肾着。张仲景看到这个原因以后知道病在脾脏,所 以张仲景就重用干姜和茯苓,因为要把这个湿排掉,而干姜温中,能 够健脾、温脾,而白术、甘草药量比较少。白术跟茯苓等量用的时候, 能够去中焦的湿,现在湿在下焦,要以利尿为主。经方治病时,病在上就取吐,病在下就取攻下,病在中焦就采用和解。现在我们知道湿 在下焦,当然要把利尿剂开重一点,而起因是因为脾脏,所以用茯苓、 白术来健脾。而这个湿是停在下焦,所以把茯苓加重,如果是白术、 茯苓等量用,一定因为是湿在中焦,知道原因就知道如何用药。这个 湿的肇因是因为寒引起的,『身劳汗出,衣里冷湿』,衣服里面都湿掉 而不更换,长久如此而得到的。所以我们要开去寒的药如干姜,还有 去湿的药白术,然后将湿从小便利掉,就开个茯苓,这就是甘姜苓术 汤的方义。 甘姜苓术汤是甘草白术各二两,干姜茯苓各四两。干姜茯苓加倍, 因为湿在下。这一剂下去,所有的带脉病,像腰冷等,一剂下去就好 了。这里为什么不用附子?因为不是肾寒湿,这个肾湿是因为脾脏不 好,所以一定有身体重、腹重等症。如果是单纯的肾寒湿的话小便一 定不通利,病人会口渴,这是五苓散证,或者可能是真武汤证,端看 当时病人的症状是什么来决定的。

  连建伟:

  所谓“肾着”,是肾受寒湿,着而不去。腰为肾之府,实际上是寒湿之气留着于腰部。肾着病的主要症状是“身体重,腰中冷”,寒湿为病,湿性重着,故·而“身体重”;寒邪伤阳,故而“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好像坐在水里,受到水湿的侵犯。​“反不渴”,没有热邪,所以不渴。​“小便自利”,小便很通畅,说明不是膀胱的病。如果是膀胱的病,就会有小便不利。​“饮食如故”​,说明也不是中焦脾胃的疾病。中焦脾胃没有问题,膀胱也没有问题,而是“病属下焦”,是下焦的病,腰以下属下焦。这个病是怎么引起的呢?由于“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劳累后汗出,如果汗出很多,就该及时把衣服换掉。有的人汗出很多,不去换衣服,水湿之气就从毛孔吸收进去了,所以叫“衣里冷湿”​。​“久久得之”,时间一久,寒湿留着于肾之外府,造成“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这句话在《备急千金要方》和《脉经》里作“腰重如带五千钱”​。我觉得应该是“腰重如带五千钱”,古代用的是铜钱,好像五千个铜钱系在腰问,形容腰部有沉重、下坠的感觉。这也印证了“湿性重着”之说。甘姜苓术汤是治疗肾着的专方。我们联系《方剂学》来看:理中汤是人参、白术、干姜、甘草,甘姜苓术汤是理中汤去人参、加茯苓。理中是治理中焦脾胃的寒湿,而甘姜苓术汤也治疗寒湿,但不在中焦,没有脾胃气虚,所以去人参。寒 湿影响到肾之外府,故用白术燥湿,干姜散寒祛湿,甘草调和药性,再加茯苓利湿。以上四味药驱除腰间寒湿之气,所以可以治疗肾着病。​《金匮要略心典》中关于本条的注解较好,我们学习一下。​《金匮要略心典》云:“肾受冷湿,着而不去,则为肾着。身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腰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这里腹重可以理解为腰重,因为《备急千金药方》​、​《脉经》均作“腰重”),皆冷湿着肾,而阳气不化之征也(寒湿之气留着于肾之外府,阳气不化。阳气充足,可以将寒湿化解)。不渴,上无热也;小便自利,寒在下也(小便清白,说明下焦有寒);饮食如故,胃无病也,故曰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盖所谓‘清湿袭虚,病起于下’者也(这句话是《内经》里的,“清”就是寒,寒湿侵犯人体往往病起于下。湿中人,伤于下)。然其病不在肾之中脏,而在肾之外府(并不是真正的肾脏疾病)。故其治法,不在温肾以散寒,而在燠土以胜水。甘、姜、苓、术,辛温甘淡,本非肾药,名肾着者,原其病也。(所以治法并不是温肾散寒,而是暖土胜水。因为脾主运化水湿,所以用了甘草、干姜、茯苓、白术,辛温甘淡,本非肾药,而是入脾经的药,祛湿的药。但因为是治疗肾着病的专方,所以本方叫肾着汤。)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这一篇首先讲五脏的风寒,也就是说风寒侵犯五脏所出现的一些情况。其次是讲积聚。积聚是一个病名,也就是癃瘕。症瘕和积聚,实际上是一回事。积就是症,而聚就是瘕。​&ldq...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