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谓也?师曰:上焦受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能噫耳。下焦竭,即遗溺失便,其气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须治,久则愈。。汉。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胡希恕:
什么叫“三焦竭部”呢?三焦虚竭各有部位,所以叫“三焦竭部”。上焦竭者,善噫,噫,也可以读作嗳,嗳气的嗳。嗳气、噫气是一样的。“上焦竭善噫”,这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大概古医书都有的。“师曰:上焦受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能噫耳”,这个逗号点得错误了,应该是“上焦受中焦气,”到这里是个逗号,“未和,不能消谷,故能噫耳”。上焦受中焦之气,如果中焦之气不和,它就不能消谷,中焦是指胃说的,它不能消谷,就没有精气以奉上,就是供给上焦,所以上焦它虚。不能消谷,就能打嗝、嗳气,是胃虚的反映,就是胃不和造成的。
“下焦竭,即遗溺失便,其气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须治,久则愈。”不但上焦受中焦气,而下焦也禀气于中焦,中焦、胃是生命之本了,下焦虚竭,遗溺失便,二便失禁,这属于下焦了,但是它虽然如此虚衰,主要是由于胃不和,“其气不和”指的是中焦啊,也是中焦之气不和,有一句话叫“上虚不能制下”,胃不和,就不能制约下焦的失禁。这有点五行的味道了,古人说胃属土,土可以克水,土虚了就不能制下焦了,“不能自禁制”,就是上虚。我们刚才说的甘草干姜汤或者甘姜苓术汤,这些方药与这个(病症)都有关系,甘草、干姜本来是健胃的药,能治小便失禁、遗尿嘛。甘姜苓术汤也能治遗尿,这个方是从甘草干姜而来的,甘草干姜都是治胃的药,这也是通过临床(而得出)的实在情况。
“其气不和,不能自禁制”,中焦不和,就是胃不和,就不能禁制,就失去了约束,所以二便失禁,(古人)是这么看的。“不须治”,不是这个病不要治了,你不要治下焦,一般注家都搞错了,二便失禁这个病还不治?非治不可!但是不让你光治二便失禁,补下焦越补越不好,得中焦气和,不久就会好的,你得治中焦,用甘草干姜汤这类的药。所以这个地方啊,有的(注家)说这个病不用治,(我认为)二便失禁这病还不治?不让你瞅着下焦治,虽然虚竭在下焦,但其气不和是在中焦,你治中焦就行了。
倪海厦:
这里问的问题是为何上焦寒会造成噫症?张仲景说:「其实不是, 原因都在中焦。」『中焦气』,指肠胃、脾胃还有肝胆的功能,如果不 是很好的时候,就是消化谷的力量不够了,这个时候就会产生噫。上焦之所以有寒症是因为中焦没有办法把吸收到的营养供给上焦,所以 上焦才会变成寒。下焦寒也是因为中焦没有办法把一定的能量吸收来 供应给下焦,造成『遗溺失便』,肾脏功能不够,小便就没有办法控 制,这些都跟我们中焦的功能有关,所以中焦的气不和就不能自禁。 这种『不须治,久则愈。』因为肝胆脾胃实际上不是真正有问题,而 是情志造成的情绪病。比方说谈恋爱时看不到对方,于是吃不下东西, 你说有没有病呢?有时候生气、打麻将没有自摸,打十二圈都没胡, 下桌后就吃不下东西,都会造成这样,这不需要治。『噫』就是食臭, 嗝气时食物的味道都还在,还有味道,这就是病在中焦,就是噫症, 并不是真的有上焦寒。
连建伟:
本条讲三焦所属脏腑功能衰退而造成的疾病。“竭”,即衰竭,此处指功能的衰退;“三焦竭”,即三焦所属脏腑功能的衰退。上焦功能衰退表现为“噫”,就是嗳气。什么原因呢?上焦受中焦之气,肺居上焦,要受中焦脾胃之气,培土可以生金。中焦胃气不和,不能消化水谷,所以要嗳气。“下焦竭”,下焦的功能衰退表现为“遗溺失便”,就是二便失禁。肾居下焦,主二便,“其气不和,不能自禁制”,肾的功能衰退了,就控制不住二便。仲景认为“不须治,久则愈”,就是不必治疗,慢慢等到三焦气和就自愈了。这句话也有道理。什么道理呢?有的病是要治疗的,但有的病并不一定要治疗,慢慢地自己身体会恢复,有这种情况。 我听一个名医说过,世界上疾病很多,各种各样,但实际上只有三种病,一种病是不须治的,比如说感冒了不用吃药,自己盖得暖和一点,多喝点温开水,出点汗,就会好了;还有一种病要通过治疗才能好;另一种病治也治不好,就是病入膏肓了,比如出现真脏脉了,就很难治好了。前一阶段我看了《备急千金要方·卷一·序例》,孙思邈吸取了印度佛教医学的学说,讲到有四种病:一种是“不治自愈”;一种是“须治而愈”;还有一种是“虽治难愈",比如肝硬化,虽然通过治疗症状能够控制,但积聚总是难以完全消除的;最后一种“真死不治”,就是病人膏肓,无力回天了。
这一篇首先讲五脏的风寒,也就是说风寒侵犯五脏所出现的一些情况。其次是讲积聚。积聚是一个病名,也就是癃瘕。症瘕和积聚,实际上是一回事。积就是症,而聚就是瘕。&ldq...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这一篇首先讲五脏的风寒,也就是说风寒侵犯五脏所出现的一些情况。其次是讲积聚。积聚是一个病名,也就是癃瘕。症瘕和积聚,实际上是一回事。积就是症,而聚就是瘕。&l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