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师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坚;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大肠有寒者,多鹜溏;有热者,便肠垢。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

出自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相关的经方为《
师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坚;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大肠有寒者,多鹜溏;有热者,便肠垢。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
()

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胡希恕:

  “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坚;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我们在肺痿讲过了,热在上焦者,肺受之,肺在上焦嘛,所以,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胃受之,中焦就指胃说的,​“则为坚”​,胃热到相当程度,大便硬,就是阳明病;​“热在下焦”呢,就是膀胱受之,就尿血,​“亦令淋秘不通”​,或者也能得淋病之类,甚至小便癃闭不通。这都是由于下焦有热的关系。“大肠有寒者,多鹜溏”​,大肠有寒,常常溏泄,平时溏泄大概都是大肠有寒;​“有热者,便肠垢”​,有热则得肠垢,古人把痢疾叫“肠垢”​。

  “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这个“下重”不是“里急后重”那个下重,也是后重,这是脱肛,有寒了使大肠松弛,小肠本属火的,有寒移寒于大肠,是寒多虚,脱肛带血,这个“便血”就是下血、下重,指脱肛说的,脱肛下血;​“有热者,必痔”​,小肠本属火呀,心之腑嘛,如果再有热,火上加热,一定要移热于大肠而为痔疮。这是就三焦及三焦所属的腑脏略略地谈一谈。

  倪海厦:

  『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如果上焦太热是肺中风。热咳 太久,这个热一直没有被治好,肺脏就会萎缩,因为肺里面津液没了, 就会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坚』,这个就是说中焦过热则大便一定 会变硬。『热在下焦者』下焦指的是输尿管、子宫、膀胱等就是属于 下焦。如果下焦太热,中医讲的热就是发炎,热太过血管会破裂,血 液离经叛道而走,结果病人小便带血。有时『淋 不通』,就是可能 閟 血结在膀胱,或者是下焦太热使得尿液过浓,于是很多结晶的东西就 待在里面就会造成膀胱结石,很多原因都会造成小便不通。如果『大 肠有寒者,多骛溏』,大肠过寒的话大便就会溏泻。中医的观念,大 肠本来就是吸收水份再交给肺,现在因为『寒』让大肠没有办法吸收 水,太多水分在大肠里面与粪便混合,所以大便就稀了。大肠有热的 时候就『便肠垢』,大便出来很臭,或下利脓血,就是热症,就是发 炎。所谓燥,就是大承气汤证,津液都干了,我们就要用承气汤。如 果小肠寒呢?这跟大肠不一样。『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如果是寒在小肠,就是下重,上完厕所后,仍然有里急后重感,还想再上, 然后大便里看得到血,这就是小肠里面有寒。如果小肠里面有热者, 这个 热下注就生痔疮。过去很多南派医生的观念,说:『痔疮是大 溼 肠的肠热下注』其实是错的,是小肠的热流下来,流到肛门,才会造 成痔疮。为什么大肠的热不会下注?因为大肠是金,金本来就主肃降, 所以大肠里面水比较多,小肠是火,火性是向上的,本来就该很热, 小肠再受热的话,这过热的湿就会下注生成痔疮。

  连建伟:

  本条讲了热在三焦的病证以及大小肠有寒有热的病变。​“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这在“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中已经提到。​“热在上焦,因咳为肺痿”,就是上焦肺有热,耗伤了肺中的津液,咳嗽日久,发为肺痿,就是肺叶萎缩。上焦肺热叶焦,发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坚”,“坚",指大便坚硬。中焦胃肠有热,则大便坚硬。​“热在下焦者,即尿血",下焦肾合膀胱,有热则阴络受伤,出现血尿。​“亦令淋秘不通”,下焦有热,也可以令小便淋沥,甚至癃闭不通。​“大肠有寒者,多骛溏”,下文有“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按照日本医家丹波元坚的研究,认为“大肠”​、​“小肠”的位置应该互换,当是“小肠有寒者,多骛溏”​。我认为他讲得有道理。​“小肠有寒者,多骛溏”,“骛"就是鸭子,“骛溏”就是鸭子的大便。鸭子的大便是水和粪一起下的,比较溏。这里指小肠有寒的人的大便溏泄,像鸭子的大便一样水粪杂下。​“有热者,便肠垢”,如果小肠有热,则大便挟有黏液垢腻。​“大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大肠有寒,阳虚气陷,则肛门有重坠感,甚至气不摄血而出现便血。​“有热者,必痔”,大肠有热,毒蕴肛门,必定得痔疮。对于这一条,我同意日本医家的学术观点。​《金匮玉函要略述义》是日本丹波元坚的著作。丹波元坚家族最早是中国人,后来到了日本,好几代都是太医。丹波元坚对《伤寒论》​、​《金匮要略》都很有研究,所以他在《金匮玉函要略述义》中云:“……疑此条大肠、小肠,系于传写互错。盖言小肠有寒,故泌别不职而水粪杂下(正因为小肠有寒,分清泌浊失职了,所以水粪杂下)。其有热者,肠垢被迫而下出也。大肠有寒,则阳气下坠,故下重便血,其有热者,毒结肛门,故为痔也。注家顺文解释,竟不免强凑,今大小易置,其义始了”(小肠有热,大便挟有黏液垢腻。而大肠有寒,则阳气下坠,出现虚寒性的下重便血;大肠有热,热毒积在肛门,必定发为痔疮。丹波氏认为注家随文解释,不免牵强附会,现在把大、小两个字换一下,意义就明了了)。我备课的时候也考虑应该换一下,因为小肠有热不会得痔疮,痔疮一定热在大肠,所以掉换一下, 意义就明了了。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这一篇首先讲五脏的风寒,也就是说风寒侵犯五脏所出现的一些情况。其次是讲积聚。积聚是一个病名,也就是癃瘕。症瘕和积聚,实际上是一回事。积就是症,而聚就是瘕。​&ldq...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