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问曰:病有积、有聚、有谷气,何谓也?师曰: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辗转痛移,为可治;谷气者,胁下痛,按之则愈,复发为谷气。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

出自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相关的经方为《
问曰:病有积、有聚、有谷气,何谓也?师曰: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辗转痛移,为可治;谷气者,胁下痛,按之则愈,复发为谷气。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
()

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胡希恕:

  病有积、有聚、有谷气,这是怎样一个关系呀?​“师曰:积者,脏病也”​,最深,​“终不移”​,永远在那个地方,不移动;​“聚者,腑病也”​,浅,发作有时。脏是藏而不泄,所以那个地方有病,不动;腑不是,腑是川流不息嘛,时有时无,聚散无常,​“辗转痛移”​,痛无定点,一会儿在这一会儿在那。​“为可治”​,这个痛无痛点,聚这个病容易冶,言外之意,积病不好治。​“谷气者,胁下痛,按之则愈”​,谷气,胁下痛,一按就好,它是气,​“复发”​,你不按,它又来了,这就叫作谷气,这就更没有问题了(不是难治的病)​,所谓谷气,就是现在的消化不良的情况。

  “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诊积的大法,论脉,​“脉来细而附骨”​,是积,都阻碍血,所以脉非常细,而且沉得厉害,前面说这是在脏病,深,非常沉,沉到什么程度呢?入附骨,使劲按,脉又细又沉,那么就是积病的脉应。(脉的寸关尺与人体的)部位很有关系,底下说得很好,咱们一般看病诊脉根据这个是对的。“寸口,积在胸中”​,脉分三部——寸、关、尺。寸口指的是“寸”的部位,胸中有积,现于寸口;​“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在寸口稍稍往上一点,微出于寸口,积在喉中。​(脉)再往上,​(病位)还是往上,也就是上以候上。

  “关上,积在脐旁”​,正在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在“关上”稍稍偏上一点,积在心下,​(关上)那在脐旁,​(上关上)这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稍稍的关往下一点,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气冲是个穴。尺中,最下面。“脉出左,积在左”​,如果左手见这个脉,那积在左边;​“脉出右,积在右”​,右手见这个脉,积在右边。这挺准的,你们可以观察;​“脉两出,积在中央”​,两手都有这个脉,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究竟这个积在哪儿呢?根据上下左右,各以其部处之,看看在寸、微出寸、关上、上关上、微下关、尺中,把部位搞清了,各以其部处之。寸以候胸中,如果左手见右手不见,就在左胸上,诸如此类,各以其部而来处理就对了。这一章,后面部分挺好,后面讲诊积的脉法,不光是诊积,一切(疾病)都可以根据这个(来诊脉)​。​(我认为后世)配合脏腑之说根本是有问题的。​(实际临床)就是上以候上,下以候下,左以候左,右以候右,这是对的。至于三焦竭部也挺好。但五脏风寒与(仲景)他这个书(不吻合)​,我这么怀疑,不一定对,在张仲景的辨证没有这个(五脏风寒)​,就不像一个人(撰著)的东西,值得怀疑的,当然也有点用,有些部分我们还是应该知道的,也有用,也不是一点都没用。下面的篇章就大了,痰饮、水气这些章节很重要而且篇幅也大。

  倪海厦:

  『问曰:病有积有聚,有谷气,何谓也?』中医对积的观念,就 是体内长东西了,我们脏里面有不干净的东西停积在里面,脏是人身 体内最深的地方,『脏者,藏也』。坚定不移停留在脏里面不动,中医 叫做『积』,『终不移』。『聚者』,什么叫做聚?就是有浊物宿食停留 在消化系统里面,像堵在胆、小肠、胃、大肠、膀胱里面等。『发作 有时,展转痛移』是因为有时候堵在小肠里的宿食跑到大肠里,痛就 会跑来跑去,因为是腑病,肠子的蠕动把它移到哪它就痛到哪里,脏 就不会如此的移痛。『聚』很好治,如果聚在腑里面,就是只在消化 系统里面你都排不掉的话,你就不用去治脏积了,不会死的聚病都治 不好,如何去治脏积?『谷气者,胁下痛,按之则愈』,所谓谷气就 是东西吃到胃里面,结果消化不掉停在胃中间,心膈下就会很痛,实 际上是食物梗在里面没有办法吸收掉。你按按它有时会舒服一点。『复 发』就是过一下它又回来了,这种就叫做『谷气』,这是饮食不节引 起的,就是我们吃东西没有节制的乱吃造成,或者是吃到不干净的东 西,都会停滞在胃中,产生谷气。谷气和聚都很好治,积病是最难治 的。

  『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这个条辨看起来很长, 我给大家一个观念后,诸位再看就很快了。中医的脉分寸、关、尺, 寸代表上焦,关代表中焦,尺代表下焦。先不管寸关尺在那个位置上, 诸积大法中当你摸到有积时,就知道里面有长东西,张仲景就是这个 意思,不管积在哪里,脉肯定是『细而附骨』。附骨的脉就是你摸脉 按到骨边,脉还是靠着骨边跳,移都移不开而且形很细,这就是积脉。 摸脉时,你稍微移动一下,或者你重按一下脉就没了,就是没有长东 西。当你有这个初步概念以后,依此类推就知,如果在寸脉位摸到附 骨脉,就是上焦有积;如果是关脉摸到附骨脉,就是积在中焦;如果 尺脉摸到附骨脉,就是下焦有积;如果是寸关尺都有积脉,就是身体 里面到处长东西了,我们先要有这个概念。从这个想法来看,如果是 寸口脉有附骨,寸脉指上焦,就知道积在胸中,心脏不会长瘤的,肺 才会长瘤,一定是积在胸腔中。如果『微出寸口』,就是脉出寸口之 上,这是上焦之上,就是指喉咙,可能是甲状腺肿大、扁桃腺发炎, 或者是腮腺肿大等,所以说『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大家可以按照 脉来决定它积在人体的哪个位置。如果是『关上积在脐旁』,就是如 果在正中间关脉的地方摸到积脉,细细的附骨,就是有积在肚脐旁边。 『上关上,积在心下』,如果在关脉上、靠近寸脉的下方就是心下出 现积脉,表示积在中焦和上焦的之间,积在心下就是积在胃里面。『微 下关,积在少腹』就是关脉下来一点还没有到尺位,附骨脉在这里时, 我们知道是在肚子里面堵到。如果是『尺中』有积脉,就是病在气冲。 这段不单单是讲足阳明胃经的气冲穴,包含我们的下腹部、耻骨这一 带,自任脉上来,曲骨、中极、关元、石门、阴交、气海、神阙这一 段都是,主要是指少腹这个地方堵到的时候,在微下关的地方可以摸 到积脉。尺脉出现附骨脉时完全是指子宫、膀胱的地方有积了,如果 摸到左手是积脉,就是积在左边,右手积脉就是积在右边。积脉是同侧诊断,如果两手都出现积脉就是有积在中间,以各部位来决定积在 何处。 现在跟大家讲两个临床案例,我有一个朋友,我把他当成我的小 老弟看,他父亲是前少将,退休下来,他闲来无事:「反正我们军人 检查身体都不要钱。」他先到荣总去做检查,被告知「你可能有肺癌。」 他一听,完了,回家都不能睡觉了。然后他儿子说:「爸爸,我带你 去找倪海厦,你不要听西医的话。」他跟我是好朋友,我摸他的脉, 按照诸积大法,肺癌,我倒要摸摸看,先摸左手,的确有积脉,在寸 的地方。再摸右手,在寸的地方,也有积脉出现,我心知是病在中膈。 我就说:「你爸爸没有肺癌,肯定是纵膈腔这边长东西。」所以他的症 状是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我们右手的寸脉是气脉,主肺;左手的寸 脉主心。如果只是右手寸脉找到积脉就肯定是肺里面长东西,结果两 手都摸到积脉,就是在中间长东西。于是我说:「伯父,你不要相信 我没有关系,你已经从荣总检查过嘛,你再去找一家医院去检查看 看,你不要讲你已经检查过了,看另一家医院如何说。」结果到三总 一查出来,是纵膈腔油网上面长一块脂肪出来,这下他回家病就好啦, 他直呼:「这个倪海厦真厉害,有一套!」他回去没事就在讲我,结果 最近他的亲家母也是一样,到荣总一查,说是肝上面长东西,这位妈 妈吓得当天就不能睡觉了,回家就打电话给她先生说她受不了了,于 是先生事情也不能做了,先回来看他太太,这怎么办呢?怎么搞的? 怎么出这种事情呢?才五十岁。他就说:「倪海厦很厉害,找倪海厦 去。」其实说穿了我也没什么厉害,只是我知道诸积大法而已,肝脏 长东西?我倒要摸摸看,一摸,什么积脉?她的肝脉比我的还要好! 我本人近来太累了,肝都还有点痛,而她的肝脉比我还好,因为我最 近写书,睡眠太少,晚上一点到三点都很准时起来写书,因为肝血不 够用,伤脑筋耗掉了。接着又摸她右手:「脉很好啊!」但是她的胃脉 不行,胃气浮起来了,查查里面津液如何,结果按下去脉很强,这是 积脉。我就说:「 是肠胃的问题,没有关系。」她说:「的确,我去 妳 做胃镜检查,已经十几年这胃壁越来越厚,然后每三个月检查,胃就 越来越厚,十几年吃药从来没有好过,那我肝上没有东西?」我说:「没有。」如果肝上有东西,在左关的地方,一定会摸到积脉,而她 却没有,诸积之脉是又细又附骨,她的脉没有这样,于是我说:「妳 的肝好的很,比我的还好。」我就开了甘草泻心汤做一点加减后给她, 吃完后三天她就说:「哇!胃从来没那么好过,你这个中药真好,我十 几年来吃药从来没这种感觉。」昨天台大医院的医师打电话给她,因 为她荣总检查完后又跑到台大去检查,医师说:「您没事,您非常好, 根本肝脏没有东西。」连西医的仪器都会有误诊,因为有时候照到的 阴影实际上是很多湿很多痰在里面,有时是胃壁太厚了,胃里面是湿 的。大家要有一个观念,我们胃的大小是一定的,哪天突然多起来就 是胃癌,如果没有多起来,胃壁为什么增厚?实际上就是湿堵在里面, 湿把胃像海绵一样撑厚起来。我开甘草泻心汤的加减给她,我对她说: 「 放心,我是治疗肝癌的高手, 不会死的。」其实我知道她不是 妳 妳 肝癌。可是你如何确定她不是肝癌呢?这就是要靠诸积大法,这段看 懂就会应用了。所以你如果摸到寸跳上来,就是喉咙痛,你看中医摸 脉好像很神奇有没有,其实就只是这些方法技巧而已,事实上就是这 么简单。如果再加上我们的触诊法,摸脉时已经确定没有积了,再摸 第九椎看看,我压她第九椎时,她连痛都没有痛,压十三椎外开三寸 半痞根点,也没有痛点,消积、痞根都没有压痛点,第九椎肝没有痛, 怎么会有肝病、肝肿瘤?但是这经验却把她吓死了。其实检查是很简 单,就是你要了解,就怕我讲的时候你很了解,回家就忘了。张仲景 真的是功德无量,依此类推,你检查其他内脏的部位也是一样。比如 说喉咙里面有积,你就会在上寸上的地方摸到浮(附骨)脉,而洪数 的脉就代表喉咙发炎了,依此类推。那膀胱尿道发炎的话,在尺下的 部位就可以摸到附骨(浮,注:书上亦为『附骨』二字,但从含义上 看应为『浮』)脉了。

  连建伟:

  本条主要是讲积聚。​“问曰:病有积、有聚、有谷气,何谓也?”​“谷气”​,​“谷”是水谷的谷,稻谷的谷。水谷在体内形成积滞,叫“谷气”​。​“师曰: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谷气者,胁下痛,按之则愈,复发为谷气”,老师说,积是脏病,是血积,比较难治,始终固定不移,比如说脾大,或者肝硬化;聚是腑病,腑病相对比较轻,发作有时间性,有时发,有时不发。因为聚是气聚,气聚发作时好像肚子里有个包块,胀胀的,心情舒畅的时候包块又没了,所以叫“发作有时”​。​“展转痛移”就是疼痛的部位不固定,有时这里痛,有时那里痛。​“为可治",气聚的病通过理气,是可以治好的。言下之意,积者为血积,是有形的瘀血积成的肿块,就比较难治。谷气,是水谷积滞。病位在哪里?在胃部。积滞在胃,影响到肝,称为“土壅木郁”​。

  胃为阳土,胃土壅滞,则肝木失于疏泄。所以肝病患者吃得太多不是好事,吃太多反而壅滞,不利于气机的条畅,所以说“谷气者,胁下痛”,这就是土壅木郁。胁下是肝经所过的部位。​“按之则愈,复发为谷气”,胁下疼痛,按摩就会好转,按摩可以促进水谷的消化。但还是会复发的,饮食不慎,谷气会经常发作。以上把积、聚、谷气作了一个说明。积是血积;聚是气聚;谷气是饮食积滞,使得土壅而木郁。 “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这是凭脉诊断积病的大法。脉来沉细,按之着骨,往往是积病的表现。有些严重的肿瘤患者就是这种细而沉伏的脉,要推之着骨,才能摸到脉动,这是积。如果这种脉象见于寸脉,是胸中有积,因为寸部对应心肺,心肺位居胸中;见于寸脉稍上的部位,是喉中有积;见于关上,是脐旁有积,关上主中焦,脐旁位于中焦;见于关脉稍上的部位,是心下有积,心下即胃;见于在关脉稍下的部位,是少腹有积;见于尺脉,是气冲有积,气冲就在脐下,即少腹有积。这种细而附骨的脉见于左脉,是积在左;见于右脉,是积在右;同时见于左右脉,是积在腹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应根据积所在的部位而进行处治。以上讲的是积病在脉诊上的体现,但我们还是应四诊合参,不能光凭脉诊来确定。这段条文很长,主要讲了积、聚、谷气的不同,以及如何从脉上来判断积的部位。黄树曾《金匮要略释义》云:“……通观《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之脉法,全是活法,却是定法,只将上下左右表里阴阳虚实之理,一一洞悉,则脉法自精矣。​”他认为脉法既是活法又是定法,不能太拘泥,又非学不可,把上下左右表里阴阳虚实的道理慢慢弄通,脉法就可以精通。所以脉诊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法无定法,便是活法。本篇重点第七条,肝藏血,肝脏的血脉停着不通称为肝着,用旋覆花汤治疗。第十二条,“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说明血气不足、正气衰弱导致了精神病变。第十五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抟,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本条是胃强脾弱的脾约证。胃强指胃热强盛,脾弱指脾阴不足。所以要用麻子仁丸清胃热,滋脾阴,使得大便通畅。第十六条,肾着是指寒湿留着于肾之外府。肾着病属下焦,主要症状有“身体重,腰中冷"、​“腰以下冷痛”​、​“腰重”等。病因是“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一久久得之”,往往是劳动者干活劳累,汗出较多,没有及时换衣服,汗水湿气浸渍于腰部,日久得之。治疗用甘姜苓术汤散寒祛湿,肾着也就得到了缓解。以上是五脏风寒积聚病篇的重点,其他就不作要求了,有些条文很难记,大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记忆。今后真的做中医;要用毕生的精力,慢慢研究《金匮要略》,每读一遍都会有更深刻的见解。​《金匮要略》并不是一下子就能读得进的,要慢慢来。无论是《伤寒论》还是《金匮要略》,要重视有方有证的条文,要熟读牢记。比如说“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虚劳腰痛,八味肾气丸主之”,这样,临床上碰到方证相对就用得上去,否则就用不上。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这一篇首先讲五脏的风寒,也就是说风寒侵犯五脏所出现的一些情况。其次是讲积聚。积聚是一个病名,也就是癃瘕。症瘕和积聚,实际上是一回事。积就是症,而聚就是瘕。​&ldq...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