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汉。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胡希恕:
底下又深一层地问,四饮的名字虽然知道了,这四饮有什么不同呢?下面一个一个解释了。先解释痰饮,“其人素盛今瘦”,本来从前很丰盛,人挺胖的,可现在瘦了,人身上的胖瘦主要在水分的多少,现在大家都清楚,人体中水分大约占百分之七十几。津液不行,水不化,停在身体里不化,津液不行就无以充形体。人身上的形体里头水分多得很,中医里都叫津液。水不化津液,在里面停着,所以人瘦,形体上在组织里水分很少,以前挺胖的人现在瘦下来了,喝下去的水都流到肠胃里去了,“水走肠间,沥沥有声”,水从胃到肠,有水声了,这就叫痰饮。人喝水不变成津液充实形体,所以人原来挺丰盛的,逐渐消瘦起来,水跑哪儿去了呢?都流到胃肠里了,走于肠间,沥沥有声,这就是痰饮的一种征候,这种饮叫痰饮。这个水变成痰或者饮,痰饮要分别开,稠黏者谓之痰,稀薄如水谓之饮,搁在一起概言之“痰饮”,首一条就把“痰饮”部位、状态都谈了。“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说饮后水不往胃肠去了,流在胁下,怎么叫悬饮?它悬于胁,在胁下悬着,古人起名字很有意思,就像悬在胁下似的,一咳唾就引着胁下痛,甚至胸胁全痛。悬饮与痰饮不同,饮是水流在胁下,要是咳唾,这个地方就痛,这叫作悬饮。
底下是溢饮了,“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还有一种水流行,归到体表,它说的“四肢”就代表外界体表了,主要在四肢,四肢感觉沉重,本来应该汗出而不汗出,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溢饮,都是表证多,像咱们讲大青龙汤,“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那个(大青龙汤)就是溢饮,“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这都是表证,本来当汗出,水气都在体表呢,一汗出则水气不能停蓄在这儿(体表),就随汗排出了。如果它不汗出,那就流到四肢皮肤肌肉,所以身体疼重。这种水气流到四肢的疼,(即)我们讲的湿痹之证,尤其四肢常疼。也感觉沉,风湿、风水这一类大概都有外邪。这叫作溢饮。咱们喝水都喝到肠胃里,而溢饮者则溢到外,往体表上来,溢者溢于外叫溢饮。
最后讲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从下往上谓之“支”,支东西的支,支饮者,饮往上,这波及肺,后面说有肺水,就指这个说的。饮冲逆于肺,所以“咳逆倚息”,咳,咳嗽;逆,上气谓之逆;倚,凭倚东西呼吸;息,一呼一吸谓之一息,那就喘了,靠着东西而不得平卧。气短,里有饮,支饮发生于胃,胃有水饮就气短,水饮压迫横膈膜嘛。要是平卧,往上压迫更厉害,坐着靠着某个地方,水就下呀,往上压迫得还轻点,所以他不得卧。“其形如肿”咳喘得厉害,脸大概也要肿的,这是咱们常见到的,痰饮、哮喘、咳嗽多有这样的,眼胞起码肿,这就叫作支饮。支,由下以支上,饮往上冲逆,高到肺部,所以有咳逆倚息不得卧的反应。
上边文字别看很少,这一段要是考试的话,常出题。《金匮要略》里面最整齐的莫过于痰饮和水气,有四种,四种是什么样子?出题容易出,我记得考试出了好多回了,拿这个出题。这是就水的处所、在人身的部位及它的形象而分四类,底下就是与脏腑的关系了。
倪海厦:
首先问张仲景:『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如何区分这四种饮病呢?张仲景说:『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如何去分别呢? 张仲景就讲『其人素盛今瘦』,一个人原本身材很强壮,突然间无原 因的一直瘦下来,『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有 痰饮的人,水会跑到肠里面。水进入肠间的时候有两种状况,如果水 在肠内跑的时候,病人的大便一定是呈瞬间水泄下来的样子。如果大 便是硬的,而肠里面又咕噜咕噜的叫,表示水是在肠壁之间,就是在 肠的外面,跟肠里有水饮是不同的,水会入肠就是痰饮造成的。我们 正常状况应该是喝了水以后到胃里面就会气化,如果中膈上面有痰 饮,我们饮食后食物与水到胃里面,食物会消化,但是水进入以后就 没有办法完全气化。因为有痰饮在膈上面,使得小肠的热力不够,没 有办法把水完全气化掉,这个时候水就慢慢从肠壁渗出去就渗到小肠 壁的外面,肠外面都是腹膜,于是水就停留在肠与腹膜间的地方。
还有『饮后水流在胁下, 唾引痛,谓之悬饮』,我们平常喝水 欬 咕噜一声就下去了,悬饮病人就不是这样,水喝下去就往肋旁走到胁 下,喝水越多积水就越多,水流在胁下后,水一涨满就咳嗽不止。平 时我们咳嗽时横膈膜自然会往上升起来才是正常的,结果病人横膈膜 升起来的时候还要同时带动这些胁下停水,当然就很痛,这叫做悬饮, 水好像是悬在胸腔里,故名之。一般来说西医来看悬饮的话,西医叫 它『浆液性肋膜炎』,像水浆一样停积在肋间。我们前面刚刚讲的痰 饮,常常肚子里面咕噜咕噜有声音的,西医可能叫「慢性胃病」,中 医叫做痰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 谓谓之溢饮』,就是喝水喝下去以后没从小便出去,却跑到四肢上, 这叫做溢饮。溢饮,中医叫做皮肤水肿,西医直接叫水肿。『 逆倚 欬 息,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中医叫做支饮,西医叫做胸水, 表示是胸腔里面积水。刚刚讲的悬饮是水停在肋膜中间。支饮,水已 经跑到肺里面去了。水在肺里面,造成病人咳逆,咳嗽咳得很厉害, 『倚息』就是病人不能躺下去睡,只能坐着休息,又一直咳不停,然 后躺不下去,一躺下去不得了,马上就咳。身体看起来『形如肿』, 并没有真的肿,这种中医叫做支饮,西医叫做胸水,胸腔里面有积水, 这是中西名词的不同。你如果得到的水气病而兼具表症,这个是伤于外感。如果是内因造成的,你就要小心,我先看你是什么样的人,先 看看相,确定你是被害者还是害人者,你是被害者我看的出来,你是 害人者也绝对逃不过我的眼睛,一定看得出来。简单讲这四种病,饮 的成因由于内伤,『饮之成由内伤』,所以情志方面的病也会内伤于人。 大部分治饮病的方式,我们经方家取四字真诀,叫做『温阳利水』, 治里有水的病我们一定是温阳,让病人的阳气回复起来,同时把已经 造成的饮去掉,就是把积水排掉,所以在饮病篇里面我们看到非常多 的排水药。后面会有一篇水气病脉证,水气跟这个饮病看起来很类似, 但是实际上是不同的。饮病是由内因发出来的,水病是由外感进来的, 中医就分这两种,到底怎么样再细分痰饮、悬饮、溢饮、支饮,我们 后面讲解条辨的时候诸位慢慢就会知道。
连建伟:
下面我们学习一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痰饮病诸候》:“流饮候:(流饮就相当于痰饮)流饮者,由饮水多,水流走于肠胃之间,漉漉有声,谓之流饮。悬饮候:悬饮,谓饮水过多,留注胁下,令胁间悬痛,咳唾引胁痛,故云悬饮。溢饮候:溢饮,谓因大渴而暴饮水,水气溢于肠胃之外,在于皮肤之间,故言溢饮,令人身体疼重而多汗,是其候也。支饮候:支饮,谓饮水过多,停积于胸膈之间,支乘于心,故云支饮,其病令人咳逆喘息,身体如肿之状,谓之支饮也。”巢元方是隋朝的太医令,是个了不起的人。他对痰饮病的病源论述得很清楚,认为四饮都是由于饮水太多所致。现代人提倡多饮水,而其实饮水并非越多越好,应该适度。我们中国人奉行孔夫子的中庸之道,就是凡事要适度,饮水亦是如此,不能喝得太多,特别是不能暴饮,否则就要生病。小时候,我听外祖母讲,有个贩子长途跋涉,又渴又累,一口气喝了七八杯冷水,结果就得了臌胀病。民国时期,浙江台州有些人做善事,在山路边盖个亭子让行人歇歇脚,还放些茶水让他们解渴。但是他们往往在茶水上撒一层米糠,这样路人就不至于一口气把水喝完,要把糠吹一下,才能喝一口,再吹一下,再喝一口。这样才不至于因为暴饮而伤了身体。《素问·经脉别论》说:“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是水液代谢的正常过程,一旦失调,则水液停聚而成痰饮。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本篇主要讲痰饮。痰饮是一个病名,咳嗽是一个症状,往往咳嗽是由于痰饮所引起的,所以仲景把痰饮和咳嗽放在同一篇来论述。古代“痰"字和“淡”字是相通的,
仲景之湿病的条辩:相关经方《桂枝汤,麻黄汤,桂枝麻黄各半汤》
仲景之寒病的条辩:相关经方《小柴胡汤,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甘草汤》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