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汉。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胡希恕:
这就是咱们说的“外邪内饮”的老年气管炎之类疾病。说“膈上病痰”不说膈上有饮,不像上面所说的“留饮在膈上”。这个地方呢,是病痰,但当时不显。那么,指的什么呢?就是指满喘咳吐,这个病发作起来,又满又喘又咳嗽又呕逆,咱讲的小青龙汤证就是这个东西:平时不显,反正这儿有痰,就是指咱们说的有痰喘。平时不显,但一得感冒、天气一变化,受了风寒就诱发,发作的时候就发冷、发烧,就是表证了。里面有潜伏的痰,或言之就是饮、就是水气,又遭受外邪了,就是外感了,那里面潜伏的痰饮在这时就起作用了。
外有风寒之邪、内有潜伏之饮,那么它一发作起来,不但发热恶寒,而且背痛腰疼,这一切都是表证呀,而使“目泣自出”淌眼泪、流鼻涕、打嚏喷、咳嗽都来了。“其人振振身剧”,身剧可以有两个解释,一个是由于喘咳而身动得挺厉害,另一个是有水气也可以身振振欲擗地,里头有水饮也能够有这种证候的发生,筋惕肉。这个(其人振振身剧,)我也想它不是(水饮造成)。它说的是由于咳喘发作起来相当厉害,同时发烧、怕冷、身体疼痛,目泣自出。咳喘得厉害,身上是动的。咳喘这种病咱们在临床上经常见着,并不是由于水气而“动经,身为振振摇”。
这种病为什么叫伏饮呢?平时不显,可一发作它就显了,所有这种情况都像支饮似的,所以叫伏饮,伏饮者潜伏,它平时潜伏得像好人一样,只要别感冒、别到冷的季节。这在临床上很多啊,到时候能诱发它发作,一发作连同外感带痰饮的症候必中,就像他刚才(原文)所说的。所以这个饮啊,如果很明显、平时也是能看得着的叫留饮;平时不显的叫伏饮。所以用的字眼(留、伏)也不一样。他说“膈上病痰”,换言之膈上有痰病,但平时不显,一发作起来满喘咳吐,发热恶寒,背痛腰疼,目泣自出,身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本篇主要讲痰饮。痰饮是一个病名,咳嗽是一个症状,往往咳嗽是由于痰饮所引起的,所以仲景把痰饮和咳嗽放在同一篇来论述。古代“痰"字和“淡”字是相通的,
仲景之湿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