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汉。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胡希恕:
弦脉,主寒、主饮、主水饮、主痛,少阳脉,都是弦,一个脉主多种。一般来说,饮脉弦,可是这个弦,限于一只手,大概右手多。这什么道理?水属于气分。瘀血证,你们可以体会,凡是血证,脉不正常的现象都限于左边,不但脉限于左手,而且部位也在左边,咱们讲桃核承气汤证,少腹积结也偏左,你们遇到这个病可以按一按,小腹积结的部位偏于左边,这是古人的经验。据我观察,还是心脏在左边的关系。血分大概都偏于左,气分偏于右。水属于气分,不是属于血分,所以在仲景的书中管它叫阳气。气属阳,血属阴。关于津液叫阳气,这与后世看法不一样。所以拿后世说法注《伤寒》《金匮》常会搞错。
现偏弦,如果两个手都是呢,大概都是寒,为什么寒呢?都由于下之冲虚生寒,在这地方说“下”,下的是水。水饮虽有下之证候,但可不能遇到有水饮就吃泻药,十枣汤当然是下水了,后头我们讲很多了,不应该下如果下的话,不仅一只手弦了,两手都弦了,就变成寒了,虚寒的状态。所以它是个倒装句,原文是:“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本来它应该这样的:“脉偏弦者,饮也。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这是饮;脉双弦,搁后头就好了,这是寒。为什么变成这样了?就是由于大下后容易发生虚,虚极生寒嘛。
连建伟:
“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两手的脉都是弦脉,称为“脉双弦”,多因误治,用苦寒药大下后出现里虚阳微之故。而痰饮者,多见“脉偏弦”,即一手的脉出现弦象。但痰饮患者不一定非得出现弦脉,接下来两条就是论述痰饮病没有出现弦脉的情况。“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饮邪犯肺,称为“肺饮”,饮病本应出现弦脉,但也有病人脉象不弦,只是气喘、短气比较严重。“支饮”,指水饮在胸膈支撑胀满,导致气喘、短气、不能平卧;“其脉平也”,就是指脉不弦。这两条条文意义大致相同,即大多情况下痰饮应该出现弦脉,但也有例外,也有患者脉不弦,却表现出痰饮的症状,如果是这样就应该舍脉从证。在临床上,有舍脉从证,也有舍证从脉,主要是由于个体差异所致。所以临床时不能拘泥于一般情况,而应该活泼泼地来辨证。,日本人对《金匮要略》很有研究,他们总结出痰饮篇所有的脉象,共有十二种,有沉、弦、伏、虚、弱、弦数、沉弦、沉紧、浮而细滑、寸脉沉尺脉微等等,各种各样,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总之,弦是饮家的常脉,临床上还须要知常达变。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本篇主要讲痰饮。痰饮是一个病名,咳嗽是一个症状,往往咳嗽是由于痰饮所引起的,所以仲景把痰饮和咳嗽放在同一篇来论述。古代“痰"字和“淡”字是相通的,
仲景之伤燥的条辩:相关经方《竹叶石膏杏子甘草汤,麻仁白蜜煎》
仲景之伤风的条辩:相关经方《小柴胡汤,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