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汉。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倪海厦用来治晕车晕船;治水饮特效;宋本叫苓桂术甘汤;水饮、痰饮在胃部,头昏,短气;变换体位就头晕)
胡希恕:
这个方子咱们讲过了,“心下有痰饮”,就是胃中有水饮。“胸胁支满”,胃有饮都是胃虚,寒饮乘着胃虚往上来,人感觉胸胁支满,从下往上谓之支,就是咱们感觉逆满。水往上冲呢,人脑袋就晕,“目眩”,就是头晕,眼花缭乱,就是眩晕。“苓桂术甘汤主之”,这是我们常用的,为什么搁苓桂术甘汤呢?主要是胃虚,气夹饮往上冲,所以桂枝甘草治气上冲,另外加上苓、术,使水从小便走就得了,这也是所谓温和之法了,这药你看哪儿有寒药,都是温。这就根据痰饮上来的,这个在心下部位属胃,也是痰饮的一种了。
苓桂术甘汤在《伤寒论》里讲过了,它主要治胃水,胃有水就容易目眩、头晕呀,所以用药大概都有茯苓、术,茯苓、术都治头晕头眩、治心悸,尤其茯苓治心悸,也治头晕,但没有术和泽泻治晕更好。那么这个方剂呢,茯苓、桂枝、白术、甘草,重用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这个方子就是降气冲、利小便,给水找出路了,大概痰饮都由小便利之,另外搁温中健胃的药,你得看情形了。
倪海厦:
诸位在伤寒论中就学过苓桂术甘汤。苓桂术甘汤主症是心动悸、 目晕眩,在金匮这里又提到这个苓桂术甘汤,『心下有痰饮,胸胁支 满,目眩』,最主要的症状是头昏。因为这是非常浅的水饮症,只是 水隔在胃的地方。我们平常看到这种现象最多的是发生在大渴的时 候,病人口渴得受不了,赶快去买水喝,喝的时候又是用猛灌,水灌 下去后堵在胃里面。张仲景为什么要用桂枝?因为桂枝本来就能行胃 阳,桂枝的用途很多,而且桂枝又是阳药,是温药,张仲景不是说过 要用温药来和吗?这桂枝药性很热,桂枝在本草里面是可以壮心阳, 大家想想看,心阳一壮起来,心火就下行,火生土,所以胃阳就跟着 旺起来,胃热起来,这个水就化掉了。当水化开来以后,我们靠白术去利湿,因为当初水停在胃里面一定同时影响到脾脏,而脾胃是表里 关系,这个胃水会让脾有湿停在里面。我们开了温药以后一定同时要 开利水的药,所以开茯苓在里面。苓桂术甘汤里面的甘草,最主要是 让药停在胃的地方,取它的缓的性。水饮停在胃里面,为什么会让人 头昏?胃里面有水的时候,胃的阳气没有办法直接上到头面来,造成 在头面上的阳气不足,于是就头昏。中医的理论认为人体的阴阳是平 衡的,我们讲的阳气就是营养,也就是我们的津液,苓桂术甘汤就是 治水停在中焦胃部造成晕眩时用的。
连建伟 :
“心下",即胃脘部,胃中有痰饮,故胸胁支撑胀满;痰饮停于心下,浊阴不降,清阳不升,故头晕目眩。治以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健脾利水。本方重点是茯苓与桂枝的配合应用。方中茯苓淡渗利水,桂枝温阳化气,通过温阳化,气,可以使水饮更好的从小便排出;白术健脾燥湿,助茯苓祛水饮,甘草调和诸药,和中益气。本方能补益脾胃阳气,补土以制水,是治疗痰饮病的主方,也是“温药和之”的具体应用。本方中的温药是桂枝,“和之”,就是要平和,不能温燥太过。 给大家讲个典型的医案:胡某,男,34岁。从小体质就很弱,经常咳嗽,吐痰沫。成年之后,每次发作都会背心怕冷,要把手搓热了按摩才会舒服。有一次,因为感受风寒而发作,咳痰清稀,胸胁胀满,头晕目眩,口淡食少,心下像有东西在跳动,后背怕冷如掌大。脉沉细而弦,舌嫩苔白滑,没有发热身疼,小便色清而量少。《金匮要略》云:“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本案属饮停中焦。论治法,《金匮要略》又有:“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饮为阴邪,多因阳虚不化,阴湿凝聚而成。宜温阳化气。如饮在上焦,宜从肺治,可以用小青龙汤等温散,饮在下焦,宜从肾治,用肾气丸温化。现在饮停中焦,当从脾治,宜用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另外,配合外用药饼(炒白芥子10g,白芷10g,轻粉10g,加糯米饭少许,和捶成饼),烘热,熨于背部寒冷处。五剂药后就痊愈了。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本篇主要讲痰饮。痰饮是一个病名,咳嗽是一个症状,往往咳嗽是由于痰饮所引起的,所以仲景把痰饮和咳嗽放在同一篇来论述。古代“痰"字和“淡”字是相通的,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