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汉。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泽泻汤方(倪师治疗贫血的基础方)耳源性眩晕,胃中停水,风湿痛,小便不利等证。
胡希恕:
这也是支饮,“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用木防己治吧,不行!“苦冒眩”,冒者就是脑袋沉,如戴个重东西似的;眩者,眩晕,头晕目眩。这也是支饮造成的。根据这种情形(其人苦冒眩)而来祛饮,他用的泽泻汤。泽泻是个甘寒的药、入胃,它祛胃水;术更是了,咱们现在常说术健脾,(我认为)就是健胃,胃里有停水,用术最好了。
治脑袋眩晕、水饮所作,大概利水的药有三种:以泽泻最有力量,但泽泻性偏寒,如病并不是那么有热,还得配伍术,术是个辛温的药,苦温,温性祛水药,术祛胃水,也治头晕,治头冒。所以这两个药配伍起来,治疗“苦冒眩”。“苦冒眩”者,以冒眩为苦,那是相当厉害,眩晕得很。茯苓也治眩晕,但茯苓治眩方面,不如这两个药(泽泻、术)有力量,但茯苓治心悸,这两个药(泽泻、术)都不能治,后头要有(讲到)的。所以中医治病不是说有水饮,祛水饮就行,你们看这个就知道了,所以读这个(仲景)书,非得在这上面(编者按:精细辨证而非粗略辨证,精细到什么程度呢?至少主要的病性、病位都要顾及才算及格,治病才会有效。而如果能更精细,方证药证皆与所致治病符合,则治病有效率可达到巅峰)下手不可。同是治水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可以用那个方子(木防己汤),而用这个方子(泽泻汤)绝不行。那个方子(木防己汤)治什么?治水饮,也祛水饮;这个方子(泽泻汤)也祛水饮,可是非有苦冒眩不可。所以仲景这个书啊,咱们研究古人所谓经方,法律森严,严得很!我们唯独在这上面(编者按:精细辨证而非粗略辨证)才能学会治病。现在咱们(很多医生)辨证只是辨个水饮,(认为)祛饮就行了,那治不了病!你看到现什么情形(就用相应的方药),我还没讲完呢,底下你再看。
倪海厦:
这个处方跟苓桂术甘汤的用途不一样,泽泻汤是对付水饮停在脾 脏时使用的,如果水在胃里面的话就是苓桂术甘汤证。刚开始水停在 脾脏里只是一小部分,如果不立即去除此水,以后脾脏就会越肿越大。 最初期时只是脾脏里面有一点点积水,就是此处所谓的『心下有支 饮』。这个支饮就是在胃的旁边感觉到很胀闷,常发生在左肋这一带, 只有在这个位置上我们才会用泽泻汤。白术能健脾去湿,泽泻能利水, 张仲景的泽泻汤就是只用这两味药,因为要把这水从小便排出去,所 以需要重用泽泻。这个部位的水饮引起的昏眩是非常严重的,所以称 之为冒眩。另一种是苓桂术甘汤证,虽然说都是会天旋地转,此处的 泽泻汤证还有眼前发黑的现象。我们人体吸收了营养以后,脾土生万 物,就是土能生所有有用的物质,所以我们的营养取得就要靠脾脏, 然后慢慢的再供应到四肢、到我们的五脏六腑里去。如果脾脏有停饮 在里面,会造成病人身体里的营养,处在不敷使用的状况之下,这种 状况就类似于西医讲的贫血。贫血时病人看东西都是黑黑的,所以这 一种冒眩的现象表示是初期脾脏出现问题时特有的症状。
连建伟:
本条论述支饮冒眩的证治。“冒眩”,即头目眩晕。水停心下,清阳不升,浊阴上冒,故头目眩晕。治以泽泻汤,共两味药,泽泻利水除饮,白术健脾制水。虽然只有两味药,但效果很好。有一次我到上海过年,我的弟弟就住在那儿,他的岳母血压高,头晕很严重,我刚到的时候因为很忙,他也不好意思问我。到我要回杭州之前,他到火车站送我,跟我说起,他的岳母头晕很厉害,问我该怎么办?我知道她岳母人很胖,按照中医理论“肥人多痰湿”,痰湿、水饮都是一个道理,“液有余便是痰",就是水液代谢失常。所以我就告诉他用两味药:泽泻15g,白术10g,泽泻剂量大一些。服药以后,头晕马上就好了。这个方虽然是个小方,但疗效确实不错。我曾经对我的学生说,你们用泽泻汤做做实验,它有很好的减肥、降脂作用。泽泻能够降脂,据《神农本草经》记载,泽泻久服“延年轻身”。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本篇主要讲痰饮。痰饮是一个病名,咳嗽是一个症状,往往咳嗽是由于痰饮所引起的,所以仲景把痰饮和咳嗽放在同一篇来论述。古代“痰"字和“淡”字是相通的,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栝蒌桂枝汤,栝蒌桂枝汤方》
仲景之伤风的条辩:相关经方《小柴胡汤,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
仲景之寒病的条辩:相关经方《桂枝加葛根汤,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调胃承气汤,四逆汤》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