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千金》云,小半夏加茯苓汤。。汉。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小半夏汤方(水在胃里边,吐后不渴,支饮)【方解】胡希恕注:半夏下气逐饮,生姜降逆温中,故治胃中有水饮而呕逆者。
胡希恕:
小半夏汤,就是半夏、生姜两味药。“呕家”,胃停水人要吐,尤其支饮,它往上冲逆,人就要吐,吐出来胃就干了,干了就要渴。所以,呕家本渴。他吐出来水分,水出来了,胃就干了,他就应该渴。“渴者为欲解”,要是渴的话,呕就要好了,这是按一般的停饮呕吐的说法。“今反不渴”,他呕吐之后,也渴,渴完了一会儿他就不渴了。那就是有支饮,饮随吐随聚,饮从下往上,直上。这种支饮,要赶紧吃药,用小半夏汤。
看看这个方子,半夏、生姜都祛饮,咱们说生姜散寒祛饮,半夏是降逆祛饮,也都祛水的。你看因其呕的水饮,用治咳满的法子就不行,(虽然)还都属于水饮(编者按:还需要更精细辨证才可以),可这药(虽治呕但也)还是祛水。所以这一章讲得最细,我们必须得理解到这个地方(编者按:精细辨证而非粗略辨证),这个书才有用,那么我们才能会治病,痰饮是这样,其他病全是这样的,不是逮住一个因素就能把病治了。所以这说明中医与西医不一样,西医把病名掌握住,我就能这么治,好不好(另论),当大夫的责任是对的(没有错误);中医不行,有水饮,治水饮不错吧,(光)不错可不行(不精细也治不好病啊)。如果病症是呕不是咳,那你治那个咳,不但治不好病反而有害,所以还得细辨。这得用小半夏汤。
所以中医的方药,不是凡祛水饮的药就能治好水饮之病,不是那个事儿。(依次类推)旁的病都是这样啊。(本章节)这一回讲得特别细。
倪海厦:
任何人无论你吃什么东西,你喝酒也好,或吃坏肚子也好,只要 呕吐以后,早上起来或半夜起来时非常的口渴这是正常的。如果晚上 喝酒喝醉或者是胃里面不舒服,食物因而吐出来,吐完以后早上起来, 一天不喝水都不会口渴,这就是心下有支饮。所以吐完以后会口渴的, 就是正常,也就没有关系。因为有饮在里面,吐完以后饮跑上来,而 饮是水,水饮和痰混合,水气停在喉咙这边就不会口渴。如果没有饮 的人,吐完后一定很渴的,这个时候可以用小半夏汤。这个症状比较 轻,所以用药也简单,因为病人呕吐的时候就已经把饮吐掉了大半, 只剩一点点了。此刻张仲景就说:「小半夏就好了,大半夏都不用。」 就是半夏跟生姜一同用,这是最轻治呕的处方。
连建伟:
患者经常呕吐,故称“呕家”。呕吐的原因,是“心下有支饮”。支饮停留在心下,也就是在胃,导致胃气上逆而呕吐。水饮随着呕吐排出体外,水饮吐完以后,就会伤津液,出现口渴。“渴者为欲解”,口渴说明水饮已经排完,是病情好转的表现。“今反不渴”,说明还有水饮在体内,可以用小半夏汤米治疗。小半夏汤一共两味药,半夏祛痰燥湿,降逆止呕,生姜能解半夏毒。在张仲景那个年代,半夏不是现在的姜半夏,那时不讲究炮制,把生半夏洗洗干净就入药。所以我们看张仲景的方,往往半夏、生姜同用,生姜解半夏毒,而且能够帮助半夏和胃降逆,祛除水饮。 本方是止呕的祖方。所谓祖方,就是最早的处方。凡是治疗呕吐的处方,大多含有小半夏汤,比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半夏泻心汤等等。这些方剂的主治证都有呕吐,小柴胡汤证是“心烦喜呕”,大柴胡汤证是“呕不止”,半夏泻心汤证是“呕而肠鸣,心下痞”。另外还有《伤寒论》的旋覆代赭汤,这些方都能止呕,都有半夏、生姜,所以小半夏汤是止呕的祖方,是老祖宗,后世的止呕方都是在这个方的基础上加减变化而来的。我举个例子,后世的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生姜、乌梅),是止呕的,温胆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枳实、竹茹)也是止呕的,都是在小半夏汤的基础上加味的。再比如说,肾气丸是补肾的祖方,后世的六味地黄丸就是肾气丸去了桂枝、附子,为什么呢?因为钱乙是儿科的祖师,他认为小儿是纯阳之体,所谓纯阳之体,就是阴精不足,阳热偏重,所以要补阴,就将肾气丸去掉了附子、桂枝。另外还有另外还有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丸、麦味地黄丸、耳聋左慈丸等等,都是从肾气丸这个祖方加减变化而来的。这就是有关祖方的问题。本方临床上用生半夏效果更好,我们过去都以为生半夏有毒,胆小不敢用,后来几个老中医告诉我,用生半夏不用怕,但是一定要配伍生姜,不加生姜容易中毒。但我还是不敢用生半夏,老是用制半夏,用到后来药店制半夏没货了,碰到这种病怎么办?逼上梁山,只好用生半夏了。用了以后,止呕效果确实更好。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本篇主要讲痰饮。痰饮是一个病名,咳嗽是一个症状,往往咳嗽是由于痰饮所引起的,所以仲景把痰饮和咳嗽放在同一篇来论述。古代“痰"字和“淡”字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