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汉。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己椒苈黄丸又名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方(水在肠外三焦网膜间)【方解】胡希恕注:方中防己、椒目、葶苈子皆可利尿逐水,大黄既利大便,又利小便,可使水饮由二便排出。临床实证腹水多有应用本方机会,四药均用10克煎服,或将大黄稍酌减量,水去津还,口中有津液即是见效。渴加芒硝之说不足取。
胡希恕:
这就是我们前面讲的“素盛今瘦”那种痰饮,饮这个水,都走于肠间,它不生津液而充形体,所以人瘦;同时口舌也干燥,没有津液嘛。那么,水都在肠子里,当然这个人肚子非胀不可。“此肠间有水气”,这指痰饮那一条,“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同是水饮,水饮的部位不同,也不能一样地治疗。它(腹满,口舌干燥)这个在肚子,所以这个方子(己椒苈黄丸)有治腹水的机会,如果大便干、腹胀满得厉害(的话),这个方子我都用了,挺好使的。
己椒苈黄丸方——防己、椒目、葶苈,全是利尿逐水的药物,伍大黄一起,使泻下力量从大便而去。大黄不仅利大便也利小便,所以吃大黄,小便特别黄,因它有利小便的作用。这个方子也蛮好,腹水要是实证,无论什么腹水,都有用(己椒苈黄丸)的机会,一点害处都没有。我只用汤药(而不用丸药),这几个药它是等分的,我们各用10克就行,当然大黄可酌量,如果燥结厉害,大黄10克也可以,不然的话,减量用6克大黄就行。原书上是丸剂,如梧子大,很小了,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一天才吃三丸,可是稍增,逐渐增加。古人以知为度,也就是大便通利就不要再加了。丸药是治慢性病,所以它要缓治,我们在临床上要根据病情(而灵活处理),若慢性病用丸药也未尝不可。
底下“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这是胡说了,所以方子后面的加味,都是错的多。口中有津液,怎么还能渴呢?(我理解)大概是这么个意思,这个药吃了,口中慢慢地有津液,那就是恢复了。“渴者”,指原方(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不只口舌干渴,再渴加芒硝,(我认为)也用不着,芒硝当然是祛热。我认为这还是后人搞的,“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没法解释,不要它。
倪海厦:
什么时候会用到这个药方,大家看条辨里有一个重点就是『口舌干燥』。一个人如果嘴巴里面很干燥很口渴,是不可能有饮病的。口 舌干燥又兼有腹满的人,肚子里面有咕噜咕噜的水声,这就代表肠里面有津液。照理说如果肠胃里面有水饮时,病人是不会有口舌干燥的 症状出现,可是现在肠子里面有水声,结果口舌又干燥,换句话说, 这水不在肠里面,是在肠子外面的一层薄膜中,就是水停在肠壁和薄 膜中间,因为水没有在肠子里面,所以没有办法直接化生成津液上来, 又停在薄膜里面,排又排不掉,又不在水道里面。张仲景称这为『水停肠间』,就是肠间有水气,这时就是『己椒苈黄丸证』了。
首先大家要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病,在中医的观念里面,三焦的 火不足时水的气化力量就不够。本来水该要气化掉,结果这个水到了 三焦又进不了三焦,就停在肠子之间。有时水会因为人体受到惊吓而 透出肠壁,停积在肠子外面而产生的肠间有水气,张仲景知道这是因 为下焦的火不足造成的。他选用蜀椒,是因为蜀椒色黑入肾,蜀椒性 本就是热,能让三焦的水气化上来。张仲景选用防己,是因为防己能 够把三焦油网里面已经有的水马上吸收掉,所以防己能让水的气化过 程加速。防己跟蜀椒并用时使源头得到火,火热起来后造成三焦的气 化加速,这个时候防己可以让已经进去的水马上排掉,但是还要同时 排除停积在肠子外面的水,于是就加了葶苈在里面。葶苈子和大黄是 用来排除已经既成的肠间积水,这个部位的停水光靠防己和蜀椒是没 有办法把它通利出来的,防己和蜀椒下去只能保护三焦,而停在三焦 外面的水,必须靠葶苈子,因为是在肠间,肺和大肠是表里,葶苈子 的性本来就是苦,主泄。中药里面所有苦的药,比如说大黄、黄连、 黄芩都是很苦的药,所有利水的苦味药里面,就属葶苈子最苦,葶苈子除了排痰也可以排水。如果靠甘遂、芫花、大戟来排水,大家把甘 遂、芫花、大戟拿起来舔舔看,真的是很辣,辛入肺,所以这三味药 都入肺,只可以清除肺积水。大黄跟黄连一样都是苦味的药物。为什 么半夏也可以排水却不用,而非要用葶苈子?原因是只有苦味的药能 够进入肠子,葶苈入肠子可以去肠里面的水,为什么要加大大黄目的 是要去实,因为病人此时是有实症的腹满。当我们身体正常时,肠胃 里面都有水份,食物残渣才能够顺利的通利出来,现在水跑到肠壁外 面,里面的水反而干掉,这个时候大便一定不通,所以我们要靠大黄 去实,才能把水再导回肠中。这四味药放在一起做成蜜丸来用,服前将一钱芒硝冲入水中,然后用此水来吞下这己椒苈黄丸。
诸位要如何知道这水饮是堵在我们肠子中间,不在肠子里面?只 要病人肠子常常咕噜咕噜叫,你问他:「你是不是下利?」病人答: 「没有啊,没有下利啊。」他如果回答有下利,就是水在肠子里面, 如果没有下利,然后咕噜叫个不停,就是水停在肠子之间,这个时候 就要靠这己椒苈黄丸了。
连建伟:
患者“腹满”,这个“腹”是指肚脐以下的腹部。仲景说:“此肠间有水气”,这是由于水饮在肠间。为什么会“口舌干燥”呢?原因有二:一是水饮日久化热,二是水气不化,津不上承,也会出现口舌干燥。总之,这种腹满是由于水热互结于肠间,治疗应泻水、清热,所以用了己椒苈黄丸。方中防己祛水,椒目也能下水。椒目是川椒里面的籽,川椒又称蜀椒,是温里药,大建中汤里就有蜀椒,而椒目性寒凉,是泻水药,使水饮从小便排出。葶苈子泻水也很厉害,如葶苈大枣泻肺汤。肺与大肠相表里,葶苈子能够降肺气,配合大黄就能使水饮从大便排出。一方面从小便排,一方面从大便排,水和热从二便排出,腹满就能缓解。条文后云:“渴者加芒硝半两”。患者除了口舌干燥外,如果口渴得厉害,还可以加芒硝半两。芒硝配大黄能泄热润燥,并且芒硝还能软坚破结,使水热从大便排出。 《内经》云:“小大不利治其标”,是说大小便不通畅要用通利的方法来治疗。仲景书上实际上是简略了,本条症状除腹满以外,应该还有“小大不利”。“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是痰饮的治疗大法,但不是全部的治法。
如本条病证,就没有用温药,而是用了寒药,甚至用了硝、黄。一般的痰饮病确实与阳气不足有关,所以要用温药。但也有一些情况并不是阳气不足,而是实证,甚至是热证,这时就要用攻下的办法。同样是痰饮病,病机却各有不同,要用不同的方法来治疗。所以,医学是最难的,医学上的未知数是最多的,相当不容易。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本篇主要讲痰饮。痰饮是一个病名,咳嗽是一个症状,往往咳嗽是由于痰饮所引起的,所以仲景把痰饮和咳嗽放在同一篇来论述。古代“痰"字和“淡”字是相通的,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