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汉。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小半夏加茯苓汤方(水在胃的外边,呕吐厉害,晕眩,水在膈间)【方解】胡希恕注:此于小半夏汤再加茯苓,故治小半夏汤证而有头眩、心悸的茯苓证者。
胡希恕:
这个辨证更细了。“卒呕吐”,卒然间呕吐。有水饮呕吐,前面讲过可用小半夏汤;“心下痞”,停水也心下痞;“膈间有水”,跟上面一样,胃里停水往上冲逆,冲逆于膈间;“眩悸者”,既眩又悸。茯苓、泽泻、术都是祛水的药,茯苓治心悸。方才讲的泽泻汤治“苦冒眩”,茯苓也治眩,不如那两味药(泽泻、术)治眩更为有力,但那两味药不治悸,既眩又悸用茯苓最合适了。你们看一看,小半夏加茯苓汤与小半夏汤就这么点出入(编者按:指细微的差异),所以,中医的方剂细微得很,经方是这样子细透了(编者按:精细辨证而非粗略辨证),后世的方子(相对而言)就没有这些(精细之处),你也看不出来这些(精细之处)。
是否心悸就得用茯苓?得(有)水饮(的病机才行啊)。炙甘草汤也治心悸,那是血虚,血少不足以养心而心悸,那得用补药。一个证候不一定说明能用一种方药,如果是水饮的心悸,那肯定是茯苓证。所以这在辨证用药是最要紧不过的,可是现在咱们不讲这个(编者按:精细辨证而非粗略辨证)也很久了!现在一般的治病啊,真想到这么细的人,我认为不会治不好病的。所以古人讲用药丝丝入扣,此之谓也,恰好啊。针对“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你要是(不用小半夏加茯苓汤,而是)用小半夏汤,这心悸绝对去不了,就是治一半丢一半,但坏不了,大致还是对的。
倪海厦:
如果是水在膈间,病人会呕吐的很厉害,而且很晕眩又会心悸。吐 完了以后胃里面还是很难过,小半夏加茯苓汤就是治在胃的外侧有水 饮,之所以要加茯苓,是因为茯苓能利中焦的水。
连建伟:
“卒呕吐”,就是指突然呕吐。什么原因呢?因为“膈间有水”,所以除了呕吐,还有“心下痞”,心下即胃,胃中有闭塞胀满的感觉,说明心下有水,水气上逆则呕吐,水气上冒则眩晕,水气凌心故心悸。本条病证比小半夏汤证的症状多、病情重。小半夏汤证的症状就是呕吐、口不渴,而本条除了呕吐,还有心下痞、眩悸,所以用小半夏加茯苓汤。茯苓能够祛水,而且能够宁心定悸。除了主症以外,兼症也得到了更好的治疗。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本篇主要讲痰饮。痰饮是一个病名,咳嗽是一个症状,往往咳嗽是由于痰饮所引起的,所以仲景把痰饮和咳嗽放在同一篇来论述。古代“痰"字和“淡”字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