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出自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相关的经方为《五苓散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泽泻一两一分 猪苓三分(去皮) 茯苓三分 白术三分 桂枝二分(去皮)上五味,为末,白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

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胡希恕:

  “假令瘦人”​,这也是前面所说的痰饮了,昔盛今瘦,所以瘦则水都在肠胃里,它不旁布津液,组织里缺少水,所以他瘦。“脐下有悸”​,水之动,也是根据部位的,脐下,这说明水在底下。​“吐涎沫而癫眩”​,痰饮在肠,水走肠间嘛,所以这个悸限于脐下。​“吐涎沫”​,就是胃有水,水往上冲,​“而癫眩”​,癫就是癫痫的癫,眩就是眩冒。这是说什么呢?这就是说羊痫风,一方面吐沫了,一方面眩冒、昏冒,这是由水造成的,​“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这个利水药相当重,它把群药集中到一起了:泽泻、猪苓、茯苓、白术。这里面的药治眩、治悸的都有,泽泻、白术治眩,茯苓治悸。猪苓利尿相当有力了,但是它治渴;泽泻也治渴,泽泻也是甘寒的药;桂枝治气冲,你像说“吐涎沫”​、影响到头晕,都是水气往上冲逆,人的脑神经受到水气的刺激才眩晕。桂枝降气冲,还有诸药利水,所以这个水很容易就去了。我们对癫痫有五苓散证(的证型)​,这我也治过,有一个小孩还是我亲戚,我就用这个(五苓散)完全治好了,他从小隔些日子就犯抽(搐)​,抽时吐涎沫。

  “吐涎沫而癫眩”​,他们旁的书给改了,把“癫”改“巅”​,说是上面晕,晕谁还不知道是上边晕?还能脚底晕呀?把“癫”改“巅”是《医宗金鉴》改的,改错了!他(​《医宗金鉴》的作者可能)就没遇过这种病,我遇到这种病,拿这个药治真有效。癫痫不一定都是由于水,由于瘀血等其他问题都有的。如果(病机)是水,这水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一个眩,一个悸、脐下悸,这都是水饮所作。所以这一痰饮篇,我们可以看出很多水饮所表现的特殊证候。所以古人有句话,​“怪病当问水”​,水在人身上产生的证候反应相当多,像最前面一直到这儿,有多少证候啊,这都是水饮的特殊(表现)​。可是证候不同,祛水饮的药物不一样,整个方剂更不同。

  所以这一章大家好好读读,自己也能看出来,方剂的应用细致得很。其中五苓散是常用的方子,​《伤寒论》讲过了。这里不仅讲支饮,支饮为主,也讲了两条痰饮,像五苓散是痰饮。在这儿,关于水饮的概要都说了。林亿在校对的时候又从外面征集了些方子,叫附方。这个附方挺好,​《外台》茯苓饮,这个方子见于《外台》​。在《外台》​《千金》里面,有很多经方,据说都是张仲景的方子,但是在(仲景)他的书里没有,只是在旁的收集方药的书里看得到,这个茯苓饮就是其中之一。

  倪海厦:

  五苓散是用在病人出现脉浮有表症的时候,而且水蓄在膀胱,病人会口渴,因为水在膀胱下面、在下焦,没有办法气化上来成为津液, 所以嘴巴会很渴。有浮脉,表示病在表,有表水无法透发。实际上产 生五苓散证的就是我前面一再跟诸位讲的,病人本来明明是桂枝汤 证,平常人喝一剂桂枝汤得汗以后病情就好转了。但是对于体力比较 差的病人,同样的桂枝汤吃下去,肠胃的津液也按照桂枝汤的意思发 到皮肤表面、也流汗,或者是服用麻黄汤,或者是小青龙、大青龙汤 等。这些水出来了以后,好的津液应该会再回到我们身体里面来,只 有病毒会排出去。结果因为此人心脏的力量不够,没有办法把水再收 回来,此时就要用五苓散。五苓散里面有桂枝的目的就是强心,所以 五苓散是一个利水又能帮助发汗的药,可以把小便从膀胱导出来。脐 下有动悸代表下焦有水,才会有动悸的现象。一般来说,你只要看到 有肌肉或是皮肤润动、跳动,大部分都是有水在下面。像真武汤证就 有肌肉惕动的现象,这都是因为有水气而造成的问题,只是停留的位 置不一样而已。如果是在肌肉里面,肌肉就会跳动。如果在下焦,脐 下就会动悸。『吐涎沫,而癫眩』是因为水没有办法供应到上焦而造 成的问题。一般来说我们看到有饮病的病人都是比较胖的人才会有, 瘦子比较少,可是张仲景说瘦的人也会有饮病的。

  连建伟:

  所谓“瘦人”,就是患痰饮病的人,因为本篇第二条讲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患痰饮病的人,脐下有动悸,说明水气在下焦。下焦的水气影响到中焦,就会吐涎沫。水气上逆,还会出现癫眩。​“癫”​,通“颠”,《说文解字》谓:“颠,顶也”,即头顶部。为什么我经常引用《说文》呢?因为我们学习的是汉代文献,所以用同时代的《说文解字》比较好理解。所以癫眩,就是头眩的意思,是由水气上冒引起的。因此仲景说:“此水也,五苓散主之。​”大家在《伤寒论》​、​《方剂学》里已经学过五苓散了。它由猪苓、茯一苓、白术、泽泻、桂枝五味药组成,能够化气利水。我要强调一下这个方的剂量问题:泽泻一两一分,猪苓三分,茯苓三分,白术三分,桂枝二分。汉代四分为一两,所以泽泻一两一分,也就是五分。现代用药,如用泽泻五钱,那么猪苓、茯苓、白术就各用三钱,桂枝用二钱,符合原方的用药比例。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曾经做过实验,用五苓散原方的剂量比例,利尿效果最佳;如果五味药剂量相同,各三钱,利尿效果明显减低;如果把五苓散的剂量比例颠倒,桂枝量最大,泽泻量最少,那么利尿效果就更差。所以说“方剂的不传之秘在量上”​。古代的剂量单位有很多、很复杂,我们需要对此作一番研究。比如,《金匮要略》记载,泽泻一两一分,猪苓三分,茯苓三分,白术三分,桂枝二分。但在《伤寒论》里,又不一样,泽泻是一两六铢,猪苓、茯苓、白术各十八铢,桂枝是半两。说明汉代一两为二十四铢,一两又合四分。

  本条病证应该还有小便不利的症状,因为五苓散是利尿的。小便不利,则水气不能下行而脐下悸,水饮上逆于胃则吐涎沫,水饮上冲头顶则癫眩。正因为水气重,所以用五苓散化气利水。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本篇主要讲痰饮。痰饮是一个病名,咳嗽是一个症状,往往咳嗽是由于痰饮所引起的,所以仲景把痰饮和咳嗽放在同一篇来论述。古代“痰"字和“淡”字是相通的,...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