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外台》茯苓饮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出自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相关的经方为《茯苓饮
【典型医案]​ 《建殊录》:田大夫其父甲州君,年已九十余,患伤寒心胸烦热,谵语妄言,小便不利,食不进者凡六日。召先生诊之,心胸烦满,四肢微肿,作茯苓饮使饮之,秉耘万吐出水数升而愈。
《外台》茯苓饮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茯苓 人参 白术各三两 枳实二两 橘皮二两半 生姜四两上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进之。
()

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胡希恕:

  这些话大概是《外台》作者写的,总而言之,心胸中有痰饮,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他恶心呕吐,吐的大概都是水;这时“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这句话的标点有问题,应该是一句话“心胸间虚气满”​,由于水吐出去了,所以他虚气满,总而言之,不应该在虚和气满中间有个句号,即不应该“心胸间虚,气满”​。吐后,水还往上攻,还继续有水气发满的情况,因此不能吃东西。这个方子的作用呢?能够祛痰饮令能食,胃喜燥不喜湿,胃虚容易停水停食,停水停食影响胃,不能吃东西。这个方子能健胃进食祛水。所以这个方子我们常用,一般的胃病常有这个情况,胃也比较虚,这里有人参,总而言之总有心下痞硬的情况;同时能祛“虚气满”​,橘皮用量很少,橘皮只用二两半,还没生姜及其他大多数药物分量用得多。

  这个方子我们在临床上可以自己随便加减来用,治一般的不能吃东西、有胃病,甚至于打嗝、嗳气,可以把橘皮加量。我们在后头篇章,到呕吐哕那一章里关于橘皮的应用说得非常清楚,橘皮的量有时候用得很重,有用到二两。所以本方橘皮用二两半,我们一般根据吐水,吐完不爱吃东西,感觉膨闷胀饱,吃这个方子(茯苓饮)​、用这个分量(二两半)行的。如果真的胀满厉害,发闭塞,再打嗝、嗳气等,橘皮可以加量;同时要是恶心得厉害,还要搁小半夏汤,加上半夏。根据我们上面讲的,凡是呕吐水,祛水总是半夏、生姜好,而(茯苓饮)它这个方子里没有半夏。我们经常用啊,人要是呕,再有哕逆,或者嗳气,不但橘皮加量,还要加半夏会更好使一些。茯苓饮这个方子,我们一般治胃病,胃虚停食停饮而造成的胃不舒甚至疼痛都好使,这个方子虽然是林亿他们收集来的,但还是很有用的。底下这一大段更精彩。

  连建伟:

  附方《外台》茯苓饮,这个处方来自《外台秘要》​。唐代王焘在编《外台秘要》时所看到的《伤寒论》是仲景的原书,所以茯苓饮实际是仲景方。​“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茯苓饮“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停痰宿水”就是指水饮停留在心胸中,心胸中实际上就是胃中。水饮吐出以后,胃气虚了,胃脘胀满不能饮食。水饮没有完全吐尽,而脾胃之气文虚了,所谓“吐下之余,定无完气”​。因此茯苓饮的功效主要是消痰祛水,益气健脾。本方可以看作是四君子汤的加减,方中用了参、术、苓。人参补气,白术、茯苓助人参补气,且能健脾祛水。为什么不用甘草呢?因为其味甘,能令人中满,不利于心胸胀满。在补气健脾的基础上加了陈皮、枳实,降气祛痰,即所谓“消痰气”​。又重用生姜四两,祛痰行水。通过本方补气、消痰、祛水,使患者恢复饮食,即所谓“令能食”​。我们都知道四君子汤,’参、术、苓、草,共四味药,煎的时候再加姜、枣。因为本证有痰、有水、有胀满,所以不用甘草、大枣,因为甘草、大枣甘壅,不利于胀满。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本篇主要讲痰饮。痰饮是一个病名,咳嗽是一个症状,往往咳嗽是由于痰饮所引起的,所以仲景把痰饮和咳嗽放在同一篇来论述。古代“痰"字和“淡”字是相通的,...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