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汉。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桂苓五味甘草汤(感觉头上戴了一顶帽子或者像用紧箍咒箍住;桂本无此方;又名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汤)
胡希恕:
“青龙汤下已”,服青龙汤下后,上面说的“咳逆倚息不得卧”这类情况好转,“已”是下之后病就已的意思。可是,这个反应呢,“多唾口燥”。口燥就是吃小青龙汤的一种效验,在《伤寒论》里有,小青龙汤证里有痰饮本来不渴,吃完小青龙汤之后,渴者寒去欲解也。胃里的水没有了,痰饮病就是要好了。还有个相反的(证候)“多唾”,如果里面没饮了,不会多唾,仍然多唾说明这个饮没完全好,还有饮;但是已有效验了,有口燥了。所以青龙汤下已,咳逆倚息不得卧这种重的证候减轻了,但痰饮还有,也较轻,口燥了嘛。
看看脉吧,“寸脉沉,尺脉微”,寸脉沉者说明里有水,沉脉就是有水。不是说寸脉沉、尺脉不沉,尺脉也沉啊,比寸脉沉得更厉害了。一看脉沉,知里还有水;而尺脉特别微,是沉而微呀,微者,此无阳也,就是没有津液,在这块呢,就是没有血,血少、血不足。“手足厥逆”与“手足痹”应该联系起来看,由于血虚达不到四末,所以四肢厥而手足痹,痹者麻痹不仁,也是血少的一种反映。吃完小青龙汤后,人的虚相毕露,主要由于血少、血不足,所以手足厥而麻痹。
同时有些反映,“气从小腹上冲胸咽”,为什么气上冲?支饮的病常不是一下子就好的,当然开始时胃里的水没有了,(但可能)底下的水还往上来,反而导致气上冲得挺急剧,气上冲与奔豚证差不多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这个气冲也就伴着水上冲。“其面翕热如醉状”,由于服小青龙后,水是去了一部分,但胃里有热了,所以胃热则其面翕然如醉状,颜面就像喝醉酒那么红。
那么气上冲不是永冲不息,冲了,又回去了,水也就下去了,“因复下流阴股”,气不冲了,水也不往上而是往下走了。“小便难,时复冒者”,往下走了,又冲,气冲于上,水也往上不往下,小便就难,这个人又感觉脑袋眩冒。这都是水与气冲的问题了。吃完小青龙汤后,小青龙汤主要的证是解决了,但又出现这些现象,相当复杂,又虚、胃又有热,但主要还是气冲,气冲是最紧急不过的危症,时而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时而下流阴股,下来了,不那么冲了,然后又冲,水又上去了,水上而不下,小便难,时复冒。这些问题都说明气冲是当务之急呀,所以,治病从哪儿下手?从(患者)最不好的地方下手。这时候治气冲是要紧的,所以用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这个方剂是在桂枝甘草汤基础上(发展的)。桂枝甘草汤在《伤寒论》讲过了,它治气冲心悸的是桂枝、甘草两味药。另外加上茯苓,茯苓治眩冒,当然这里面也有心悸。祛水,这里的冲气,是夹着水往上来,所以它搁茯苓。五味子治咳嗽,大家都知道了。那么(桂苓五味甘草汤)这个方子就是降气冲、利水而治咳。在这里呢(前面有“久咳数岁”的背景交待),虽然是治气冲,还得兼治咳,所以他用桂苓五味甘草汤。那么这个方剂倒不常用,为什么呢?它比较简单一些,只是气冲、小便不利而有咳嗽,可以用,但这个方子用的机会不太多。
倪海厦:
『青龙汤下已』,病人吃了小青龙汤以后:「老师,我小青龙汤吃 完了,为什么我还咳嗽?」小青龙汤喝完以后,病人却出现出唾液太 多,嘴巴干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冰冷,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 足 。这条辨是要提醒我们使用发表药时不能汗发太过,如果是很强 痺 壮的病人,汗发出去即使过量一些都无所谓,但是对瘦一点的人来说, 这个人本就是虚,发汗太过就会有问题。所以我在讲伤寒论时一直跟 大家强调,我们要开给病人发表的药之前,一定要先确定病人津液足 不足?身体里面是虚是实?比如说遇到病人本是小建中汤证,他原本 肠胃吸收就不好,平常不爱吃正餐,爱吃零食,或者是小肠里面有污 浊的东西堵到,造成结代脉,或者是产后孕妇气血两虚时,就是当遇 到身体本虚的病人时,在发汗之前必须要先把里虚补足,才可以发汗。 所以我叫小孩子们常常没事就去吃小建中汤,因为我们没有办法控制 小孩子,他眼睛张开后就不停的动,每天都在想我要做什么,每天都 流汗,津液丧失很多。而汗是从肠胃津液来的,中医的观念是汗血同 源,血里面的水被蒸发掉许多,这个时候小建中汤吃下去,使得肠胃 好起来,津液就很快的被补足。小建中汤里面有饴糖、炙甘草,平常 就让小孩吃这个,他的里就会很足。里不足的现象平时我们没有办法 控制,常常遇到的突发状况,都会有里不足的现象。遇到这类人如果 发表太过的话,会使肠胃的津液没了,但是却会造成唾液很多,嘴巴 很干燥的现象出现。此时病人的脉像是寸脉沉,寸脉应该是浮脉,很 沉就代表胸阳很少了,里面肺的阴津虚了。尺脉微代表肾的阴津虚掉 了,所以就是身体的上焦、下焦的阴都虚掉。『手足厥逆』,因此手脚 是冰冷的。这个时候病人『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 』就是麻木的现象,当肾阴不足的时候,阳无所依,下焦的阳气就会往上冲,于 是病人会有气逆的现象,这个时候『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股、 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这个处方适用于一旦 人的阴津虚掉,阳就会往上行,阴虚则阳亢,这是阴阳律。当肾阳往 上冲,到了胃的时候,热气相投,会让胃的热跟着往上跑,所以脸上 会红红的跟喝酒醉一样,实际上是整个胃气跑到脸上来了。如果脸是 黑色的就是没有胃气了,脸红代表胃气浮上来,两种气色都不好。如 果是冬天看到病人脸红红的,就不好,因为冬天是主寒、主肾,这个 人脸会红,代表肾虚掉了,冬天应该是收藏的季节,现在面色红表示 肾阳无法潜在肾中,就是肾脏有问题,此时病人是很危险的。我们中 医是由下往上看,西医是由上往下看:「这个人心脏有问题。」所以冬 天很多人死在心脏病。心脏病为什么会突发死掉?主要是因为冬天很 冷,这是寒的关系造成突发心脏病的猝死,人里阴不足,加上体外气 候寒很盛,如此里外皆寒,终于造成心脏动脉血管急速的收缩,才是 造成心脏病发作的真正原因。这里指的是胃热冲上来以后,到了喉咙 又会往下流,走回到下焦阴股,这是顺着冲脉上来然后再寻原路又下 去。由于肾阴不足,就是津液已经不够,所以小便当然会没有了,于 是『小便就难』。『时复冒者』,就是有时头常常会昏,因为胃气一直 往上冲造成的,但是这种冒只是昏一下,并不是像昏眩、发黑那么严 重,这个时候要用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小青龙汤里面我们用五味子, 因为五味子能够止咳、降冲逆之气,能够让横膈膜下降,同时能够敛 肺,否则的话会咳得很厉害。加茯苓、桂枝,桂枝刚刚讲过了,它能 够行阳、行胃阳,茯苓能够让三焦油网充满油,所以茯苓能够利水, 读本草经的时候还会看到茯苓能够健脾利水,实际上就是因为油很 足,所以这两个等于是补药。甘草能和中、和肠胃,用很简单的几味 药将上冲之气往下降,所以『治其气冲』。 本草经里面说五味子功能降逆止咳,这个降逆的意思,就是治疗 当阳气无所依而一直往上冲时,五味子能够收敛它。小青龙汤里的五 味子和半夏放在一起用,是遇到心下有水气时,就是肺里面的水气很 重,这个时候五味子下去不够用,一定要靠半夏把水同时利下来,五味子会跟半夏并用在一起的原因就是如此。这里的情形是口干,表示 水气已经不是很充足,只要把逆上来的阳气降下来就好了,所以只要 加五味子就足够,不需要再用半夏,因为肺中水份并不是像小青龙汤 证那么严重,更因为前面已经吃过小青龙汤了。所以大家现在知道, 吃过小青龙汤以后,如果出现发表太过或病人体虚的话就会有这种现 象,这个时候大家就换方成『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
连建伟:
接下来的五条条文采取了病案的形式论述支饮咳嗽服小青龙汤后的变化。本条是承接第三十五条而来,上条讲了咳逆倚息,不能平卧,要用小青龙汤治疗。但病人服小青龙汤后,“多唾口燥",就是经常吐痰,口中干燥,说明服用热药后,痰饮有将去之势。“寸脉沉,尺脉微”,寸脉主上焦,尺脉主下焦。寸脉沉说明心阳不足。汗为心之液,汗血同源,心主血脉,所以小青龙汤发汗过多,不仅伤阴血,而且阳随液脱,心阳亦伤。而尺脉微说明患者素体肾虚。因此药后出现了一些变证:伤了阳气,故“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就类似奔豚气一样,也是气从少腹上冲,就是冲气上逆。所谓冲气,就是冲脉之气,因为冲脉起于下焦,挟肾脉上行到胸咽。由于上焦阳虚,心阳不能镇守于上,则下焦的虚阳就浮越于上,使冲气上逆。“手足痹”,即“手脚麻木”,“其面翕热如醉状”,就是脸上一阵热,红红的,好像喝醉酒一样),这个是由于冲气上逆,虚阳上越而出现的症状。当然冲气上来以后,也会下去,“因复下流阴股”,阴股就是阴部腹股沟交会的地方,因为冲脉就是起于前后阴之间。气逆上冲,还会出现“小便难,时复冒”,冒就是严重的头晕。出现这样的情况,张仲景认为,要用桂苓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针对心阳不足,肾阳也不足,冲脉之气上逆,张仲景考虑来考虑去,当用桂苓五味甘草汤。方中桂枝配甘草能温心阳,《伤寒论》里面有一个桂枝甘草汤,“其人叉手自冒心”,发汗以后,汗出过多,病人把手叉起来,按在心口部,说明他的心阳不足,用桂枝甘草汤。肾阳不足,冲气上逆,又要收敛,摄纳肾气,所以用了五味子,五味子能够入肾,能够收敛,使得冲气下降。这个病源是水饮,水饮还未尽去,所以加了茯苓祛水饮。所以这个方剂是针对用了青龙汤过分发汗以后,加之这个人本身体质较差,所以造成了“寸脉沉,尺脉微”,心肾阳虚,正因为上焦心阳虚,心阳不能镇守于上,所以下焦的虚阳就要浮越,出现冲气上逆。因此要温心阳,纳肾气,温心阳用桂枝、甘草,摄纳肾气用五味子,再加上桂枝本身就有引火归源的作用,而且能降冲气。再加上茯苓祛水饮,又能宁心。说明服用小青龙汤一定要实证,体质好的人,如果用于一些虚弱的人,就要损伤人体的阴阳,因为辛热汤药一般容易伤阴,但是汗多会伤阳,所以就造成了一些复杂的变证。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本篇主要讲痰饮。痰饮是一个病名,咳嗽是一个症状,往往咳嗽是由于痰饮所引起的,所以仲景把痰饮和咳嗽放在同一篇来论述。古代“痰"字和“淡”字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