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方解】 胡希恕注:本方是由苓桂五味甘草汤去桂枝加干姜、细辛而成。细辛、干姜温中逐饮;五味子性酸温,益气止咳,并敛细辛、干姜的辛散,这三味常在一起配伍治寒饮咳逆。茯苓、甘草亦益气化痰祛饮,故五味配合,共治病属太阴里寒的痰饮咳而胸满者。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五味子半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

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胡希恕:

  这地方好得很,这几段最精彩不过了。​(前面讲过,青龙汤下已)吃了小青龙汤之后的反应,以冲气为当前的关键,急其所急嘛,要治其冲。吃了这个药(桂苓五味甘草汤)​“冲气即低”​,冲气低了,​“而反更咳”​,​(再前面)吃了小青龙汤后,咳嗽、喘都很轻了,咳逆倚息都没有了。在这个时候又咳了,胸又满,这得变化(用方用药)了,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根据(桂苓五味甘草汤)原方,没有气冲了,冲气即低嘛,把桂枝去了。加上干姜、细辛和五味,温中散饮以治咳满。

  干姜、细辛之用,我们常不理解,说二者是大温性药,干姜、细辛是大温性药,痰饮非温不治,前面也讲了,病痰饮者,宜用温药和之,真正的痰饮咳嗽,用凉药的机会不太多。五味子这药太敛,干姜、细辛是辛温而散的药,所以五味配合这个药(干姜、细辛)最好不过了。既能祛饮,饮去满即消,所以他治咳满才加上干姜、细辛,那么这就变成苓甘五味姜辛汤:茯苓、甘草、干姜、细辛、五味子。这方子很好,我们在临床上遇到痰饮咳嗽或喘,我们用其他的解表方剂,​(但用药之后)痰饮还有,就别连续发汗了,可以用这个方剂都挺好。如果咳满挺甚,用这个方子也挺好。如果有气冲,还得搁桂枝。没有气冲了,可以搁这个(苓甘五味姜辛汤)​。

  倪海厦:

  如果『冲气即低』,就是吃了苓桂五味甘草汤后冲气是被降下去了, 结果却又咳得更厉害,加上胸口感觉很胀满,『胸满者,用桂苓五味 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 满。』这就是伏饮了。病人本来是 欬 小青龙汤证,吃了小青龙汤发表后变成里虚掉了,肾阳,就是下焦的 元气因而往上冲,于是又开了苓桂五味甘草汤把它降下去。可是气是 降下去没错,但是在服用苓桂五味甘草汤之前,这个上冲的气把胸膈 里面累积有很多的寒饮通通带出来,这是有本虚之人才会发生的。本 虚的人内脏的功能都不强,这个时候饮就能够囤积在里面,可是你平 常没有感觉到,只是可能感觉肺里面的痰稍微多一点点,可是日久它 会成伏饮,慢慢的加重,可是还没有严重到发病。现在病人得到小青 龙汤证,结果这小青龙汤一发汗,引起冲气上逆,然后用苓桂五味甘 草汤把冲气往下降,可是这些痰饮被之前的冲气带出来,已经集中在 肺里面,结果咳又回来了。这个咳回来了是原来有饮停在里面造成的,『而反更 』,此时咳的会比前面还厉害。张仲景就讲:「这是伏饮。」 欬 就是早有饮停积在身体里面,这个时候要用苓桂五味汤,删去桂枝, 加入干姜细辛,变成苓甘五味姜辛汤。因为胃的冲气已经没有了,所 以不需要用到桂枝了。因为寒咳是在肺里面,就要用干姜细辛。细辛 本来就是利尿剂,也能够把肺里面的寒水排出来。干姜是温药,所有 的饮在身体里面日久一定会成寒饮,这个饮就是水,张仲景用温药来 和之,所以要用干姜。干姜性热能去寒,然后细辛把这被干姜温化的 水自小便导出来。

  连建伟:

  下面我们学习三十七条。​“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这一条紧接着上一条,刚才这个处方,桂苓五味甘草汤吃下去以后,上逆的冲气就降下去了,所以说“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虽然这股气下去了,咳嗽胸闷反而加重,说明冲气虽然平,但是支饮没有去掉,所以“更咳,胸满”,针对这个情况,张仲景就考虑了,因为冲气已经平,所以就把桂枝去掉,因为桂枝可以降冲气,《伤寒论》也好,《金匮要略》也好,桂枝加桂汤中的桂枝都是用于降冲气。现在冲气低了,降下去了,就把桂枝去掉,所以叫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去了桂枝以后,再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嗽、胸满,因为干姜和细辛是祛寒饮的。再加上这个方中还有五味子,干姜、细辛、五味子是张仲景治疗痰饮的常用的配伍。为什么三味药要配在一起用?是有它的道理的,因为干姜、细辛大温大热,是发散的,过分的温散要耗气,要伤阴津,五味子能够敛气,能够生津,所以即使干姜、细辛比较温燥、发散,不至于伤肺气,不至于伤津液。所以这三味药的同时运用是张仲景治疗水饮的主要配伍方法,小青龙汤中也有这样的配伍。本条表证已经没有了,所以小青龙汤的麻黄、桂枝就不要了,就用了祛水饮的几味药,干姜、细辛、五味子,再加茯苓、甘草,因为茯苓也能祛水饮,甘草调和诸药。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本篇主要讲痰饮。痰饮是一个病名,咳嗽是一个症状,往往咳嗽是由于痰饮所引起的,所以仲景把痰饮和咳嗽放在同一篇来论述。古代“痰"字和“淡”字是相通的,...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