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

又名 苓甘五味姜辛汤 详见苓甘五味姜辛汤
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 茯苓四两 甘草二两 细辛二两 干姜二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

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胡希恕:

  吃了上药,就是苓甘五味姜辛汤,​“咳满即止”​,咳嗽和胸满马上就好了。同时“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变成这种情形啦,​“冲气”又来了。这个冲气不是桂枝证所主的气上冲,这个气上冲指的是饮,水饮往上冲逆。底下就解释这两句话(​“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为什么“而更复渴”了?这是因为细辛、干姜为热药,​“服之当遂渴”​,吃这个药,他就要渴的。​(因为)饮去了,它又是温性药。他要是渴了,就不能再继续用辛温的药了。

  “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吃这个药他当时渴,可不久就不渴了,跟前面讲的小半夏汤是一样的(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呕,本来应该渴,可是他才吐完水时渴,过了(之后)他就不渴了,不渴了,所以他说是支饮。这一段跟小半夏汤那段一样,他吃的是辛温热药,是散寒逐饮的,饮去胃中干,热药发生作用了,他当时是要渴。可是这个渴不久就没有了,而“渴反止者”这是说明支饮没去。“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是不是真的呢?你要辨证啊。如果真是这样子,​“法当冒”​,支饮往上来,头一定要眩冒的。头眩冒,水往上来,人也必呕。那么要是呕,就加半夏就行了。半夏是降逆,止呕,它也是治水饮。​(这些药)统统治水饮,没离开治水饮呐。

  这就变成苓甘五味姜辛夏汤,不必搁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姜辛夏汤方,这太复杂了,就根据上面的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半夏,就是苓甘五味姜辛夏汤就行了,这(记忆起来)挺方便。我们由这个方子知道:冲气复发不是桂枝那个冲气复发,这(不是气冲而)是饮逆,所以呕。加半夏,不但治呕也祛水,所以恰好。

  倪海厦:

  『 满即止』,如果吃了苓甘五味姜辛汤后咳满都没了,但是又发欬冲气。张仲景说这个人为什么又会发冲气?因为『细辛干姜为热药 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这就是说如果咳满停 止了,结果又引发气向上冲,这就是身体里面还有别的饮,这饮是停在肋骨和肋膜中间的地方,这种就属于所谓的支饮。这饮包含在横隔膜里面有停水,还有在肋骨与胸膜之间的地方有停饮。这些统称为支 饮。支饮比伏饮停的更深,所以更不容易去掉,当里面的伏饮被去掉 以后,支饮才跑出来,会这样的原因是被干姜细辛拉出来的,干姜细辛是温药,能够去寒饮。在苓甘五味姜辛汤中加半夏,这是因为原来累积的痰水被细辛干姜逼出来,因为前面没有加半夏,所以水就没有办法排下来,这就是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证的起源了。

  连建伟:

  本条也是紧接上一条的,这个人本来咳嗽、胸闷,用了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枝,加干姜、细辛,吃了以后咳嗽、胸闷止住了,所以说“咳满即止”​。​“而更复渴”,但是嘴巴又更干了,“冲气复发",冲脉之气又往上冲逆了,什么原因呢?“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因为用了细辛、干姜,这两味药是热药,用的太多就要口渴,冲脉之气要上逆。​“服之当遂渴”,服了热药后要口渴。所以说当医生不容易,要慎之又慎。这其实是个大病历,第一次怎么样,第二次怎么样,第三次怎么样,第四次怎么样……正因为干姜、细辛是热药,所以吃了以后就要口渴,冲气又要发作,所以告诉我们用热药要小心。​“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那么如果有些人不口渴,为什么呢?因为有支饮,口渴说明饮已经去了,口不渴表明支饮仍在。​“支饮者,法当冒”,如果体内有支饮的人,他就要眩晕,“冒者必呕”,眩晕的人往往还有呕吐。如果这个人口不渴,而且有眩一些晕、呕吐,可以用上条的方剂加半夏以去其水饮,半夏能去水饮,又能降逆止呕,因为他的冒、呕都因水饮上逆,所以原方不要变动,再加一味半夏去水。这一段实际上分两个部分来论述,第一个部分应该到“服之当遂渴”,我们这里用的是逗号,实际上应该用句号句掉。就是说吃了前面这个处方,苓甘五味姜辛汤,咳嗽、胸闷止住了,而又口渴,说明痰饮去了。但是有些人会冲气上逆,主要是用了热药以后,它去痰饮很厉害,但往往要伤阴,也要伤气。第二部分,我们的理解是:如果口不渴的人,体内还存在水饮。有支饮的人,由于饮邪上冒,出现了眩晕,还出现了呕吐,有支饮的人,还应该存在着咳满(咳嗽、胸闷),但是张仲景没有提及,主要是文字简略了。冲气会引起冒,而支饮也有冒,两者有什么区别呢?冲气的冒,它没有呕吐,而支饮的冒,除了眩晕,还有呕吐,所以后边这部分讲是支饮引起的冒,而不是冲气引起的冒,所以加半夏去其水饮。对于这个解释,近人黄树曾先生分析得很详尽。黄氏《金匮要略释义》说:“此节须分两部看,即咳满止而渴者,为冲气,非饮也,治宜酌用桂枝茯苓五味甘草汤,不得仍用干姜、细辛等升阳之药。若不作渴者,其咳满必未已,此为支饮,非冲气,以凡支饮必有咳满证也。此际仍当用干姜、细辛,不得误作冲气治之。又冲气有时复冒之证,支饮亦有冒证,其不同者,冲气之冒不呕,支饮之冒必呕,以饮邪犯胃也,故宜用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半夏以去胃中之饮”​。刚才我们讲到吃了小青龙汤之后的一些变证,支饮服用小青龙汤是对的,但是有一些人由于体质虚弱,用了这样温热的发汗药以后,出现了冲气上逆,可以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吃了以后冲气降下去了,但是咳嗽、胸满加重,可以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又叫苓甘五味姜辛汤,如果说吃了以后还是有水饮,有眩晕、呕吐,那么可以加半夏,就是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本篇主要讲痰饮。痰饮是一个病名,咳嗽是一个症状,往往咳嗽是由于痰饮所引起的,所以仲景把痰饮和咳嗽放在同一篇来论述。古代“痰"字和“淡”字是相通的,...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