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汉。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苓甘五味姜辛夏仁黄汤方: 茯苓四两,甘草三两,五味半升,干姜三两,细辛三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大黄三两。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胡希恕:
“若面热如醉”,本来胃热这点问题不大,在吃完小青龙之后的变化里以它最轻了(前面有“其面翕热如醉状”)。到后来这人仍然还有“面热如醉”,这是胃里面有点热,“热上冲熏其面”的一种关系,这时稍加大黄以利就可以了,但是治痰饮的原方还是一点不能变。咱们治痰饮咳嗽也是如此,他吃了药是有效的,那么根据一二证候的出入,就随原方加减就行了。你还给吃调胃承气汤啊?那是不行的,所以(治痰饮原方)加大黄就好了。到这儿,就把这一大段讲完了,这段讲得非常精彩,你们要好好看看。当然不能说我们遇到这种病,一定是这个顺序。也不一定痰饮在一个人身上都要出现这些证候。但是这里的每一个方剂都特别好使,尤其是后边几个方子相当好使。
你可知道,加大黄的这个方子(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也不只是通大便,有点热是肯定的,这是用药(大黄)的一个标准。也治咳嗽,祛痰饮,也起这个作用(而不只是祛热)。所以我们治痰饮咳嗽,真有大便干燥,也常常温药里面加大黄,“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这是用这个药的标准,围绕的始终还是在痰饮这方面。
倪海厦:
如果是『面热如醉』,就是脸色看起来红红的,『此为胃热上冲薰 其面』,这个时候就是苓甘五味姜辛半夏加杏仁汤再加一点大黄,因 为胃里面有宿食堵到,只要把它清利出来就好了。所以说有时候小青 龙汤下去或麻杏甘石汤下去:「老师,他怎么没好?」你不要怀疑小 青龙汤,不要怀疑大青龙汤,更不要怀疑麻杏甘石汤不对症,是病家 本身就有饮病,结果被你用药导引出来,才会发生这种现象,所以你 并没有错。
连建伟:
下面我们学习四十条。如果吃了上面这个处方以后,脸有点热,显得红红一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的,好像喝醉酒一样,这是由于胃热上冲,影响到面部,因为阳明经脉循行于面部,所以胃热上冲,可以使得“面热如醉”,正因为有胃热,所以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大黄,这个方剂叫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因为这个病是胃热上冲,还有水饮,所以在祛水饮的处方里加了一味大黄,那么水饮祛了,胃热清了,这个病就好了。 以上一共是六条。这六条,总而言之,就是告诉我们一定要认真地进行辨证。因为疾病是随时随地在变化的,所以张仲景专门在痰饮病篇里选了这个大病历,告诉大家一方面要认真辨证,另一方面《伤寒论》里面有一句话:“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就是说要知道是由于什么原因给治坏了,要根据它的这个证再治好来,这个就叫变证,又叫坏病,坏证。在仲景书里头又很多都是治坏的疾病,《伤寒论》里所描述的汗之后,吐之后,下之后…实际上都是坏病。“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是张仲景告诉我们的一个大的原则,就是我们碰到给人家治坏的疾病,你要搞清楚它的原因,然后再随证治之,也就是说药随证而转移,这个药呢,要根据这个证不断的加减变化。所以方是死的,而病是活的,用死方来治活病是治不好的,一定要根据证的变化而变化,今天跟明天是不一样的,明天跟后天又不一样,所以我说学医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因为它这个病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本篇主要讲痰饮。痰饮是一个病名,咳嗽是一个症状,往往咳嗽是由于痰饮所引起的,所以仲景把痰饮和咳嗽放在同一篇来论述。古代“痰"字和“淡”字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