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方见上。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水在胃的外边,呕吐厉害,晕眩,水在膈间)【方解】胡希恕注:此于小半夏汤再加茯苓,故治小半夏汤证而有头眩、心悸的茯苓证者。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方见上。
()

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胡希恕:

  这是最后做个总结了。​“先渴后呕”​,前面讲小半夏汤(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小半夏汤是“呕家本渴”​,小半夏加茯苓汤是“先渴后呕”​,这说明什么问题呀?这就说明喝些水不化,在这儿停着呢,​“为水停心下”所致。一般人喝水,喝了之后就消化了,哪能就呕呢,所以呕者,全是停这里不往下。​“此属饮家”​,这不是临时的问题,这个人平常就是属于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据上边所说的症状呢,就用小半夏汤就行了,加茯苓总是有心悸,他不提了,就是略言了。当然要只是先渴而后呕,他呕完了,渴一会儿就不渴,那就用小半夏汤也行了,要有心悸,当然要加茯苓。

  倪海厦:

  所谓『先渴后呕』是,刚开始病人感到口渴,结果水一喝下去又 通通吐出来,张仲景说这代表有水隔在中焦,我们用小半夏加茯苓就 可以了。中焦有水囤积,要靠小半夏汤来去水,就是半夏跟生姜。如果是肠胃里面有停积的水没有被去掉,会使得三焦油网里的油不够, 于是加茯苓让三焦的油增加,如此停水就能够更快速的从小便利出 来,所以茯苓之性能够补三焦的油,因此茯苓能够利水。

  连建伟:

  这个病人首先是渴,后来是呕吐。实际上这个渴并不是真正的渴,而是水津不布,体内是有水饮的,但水饮在体内导致津液不能正常的输布而产生口渴,并不是真正的阴虚引起的口渴。后来就发生呕吐。渴也好,呕也好,都是“水停心下”(心下即胃)造成的。前面那个“渴”是由于水停心下,水津不布;后面那个“呕”是由于水停心下,水气上逆。所以说“此属饮家”​。饮家,就是本来就有痰饮病的人。治疗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小半夏汤是由半夏、生姜组成的,是治水饮的,再加上茯苓,茯苓能够健脾祛水止呕。

  本篇重点首先我们要掌握的就是痰饮是一个总称,是广义的,实际上它有四种: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然后我们要知道这四种饮的主要症状,“四饮何以为异”?所谓痰饮,就是“水走肠间,沥沥有声”;所谓悬饮,就是“水流在胁下”,好像悬挂在胸胁部,“咳唾引痛”;所谓溢饮,就是水流于四肢,身体疼重,本来应当汗出而不汗出,以致水气溢于肢体,就叫溢饮;所谓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即咳嗽气喘,不能平卧,身体好像浮肿一样,这是由于水饮支撑在胸膈。

  第十五条,“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一条是痰饮病的治疗大法。和之,温可以振奋人的阳气,和就是以调和为原则,温之而不可太过。第十六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这条是狭饮为阴邪,它要伤人阳气,而阳气虚的人往往容易被水饮侵犯。所以要以温药义痰饮的证治。正因为心下有痰饮,导致了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要的配伍是茯苓配桂枝,能够通阳利水,白术配茯苓又能祛湿健脾,甘草调和诸药,甘草配白术、茯苓又能培土制水。

  第十七条,“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说明痰饮病跟脾肾的关系密切,如果脾阳不足,用苓桂术甘汤,如果是肾阳不足者,用肾气丸。两方都是偏于温阳化气的,苓桂术甘汤有桂枝,肾气丸里面有桂枝、附子,两方又都用了利尿药,苓桂术甘汤里有茯苓利尿,白术也有利尿作用,桂枝也能通阳化气以利水,而肾气丸里有茯苓、泽泻,都是利尿药。所以仲景说:“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在温脾、温肾的同时,又配合了利尿,使得水饮有出路。 第二十二条,“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十枣汤我们要掌握它的煎服法,它的煎服法与一般方的不同,一般的方都是水煎服,它是三味药捣碎做成散剂,然后再煮肥大枣十枚,去渣之后用枣汤送服,关键是在“平旦温服之”,一清早给病人服用,这样才可以起到理想的下水作用,使水饮从大便排出。如果不下的,明天服用时要给它加量。第二十三条,“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这条告诉我们溢饮的治疗方法。溢饮的治疗方法就是要发汗,通过发汗来退肿,因为溢饮是水饮流于肢体,肢体肿重。第二十五条,“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这个病人主要的症状是冒眩,由于水停心下,浊阴不降,反而上冒,所以造成了眩晕,用泽泻汤起到祛水饮的作用。这是稍微简单一点的,临床上比较常用的方剂。

  第二十八条,“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这条条文告诉我们由水饮造成的呕吐,治疗的处方就是小半夏汤,服用以后,起到很好的止呕作用,后世治疗呕吐的处方都是从这个处方基础上加减变化而来的。最后是四十一条,“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先有口渴,后有呕吐,这种渴也好,呕也好,都是水停心下而造成的。水停心下,水津不布,所以口渴,呕吐是由于水饮上逆。治疗当用小半夏加茯苓汤。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本篇主要讲痰饮。痰饮是一个病名,咳嗽是一个症状,往往咳嗽是由于痰饮所引起的,所以仲景把痰饮和咳嗽放在同一篇来论述。古代“痰"字和“淡”字是相通的,...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