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下之不肯止。

出自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相关的经方为《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下之不肯止。
()

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胡希恕:

  这是一个气血俱虚的病,由于虚,所以饮水自救嘛,也有个消渴证候。由于上边虚,所以下边的寒就往上冲,​“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蛔就是蛔虫了,被寒所迫,也往上跑,一吃东西,连蛔虫都吐出来了,​“食即吐蛔”​。半表半里的虚寒证候,不下利,但是若是误下,那可是利不止,误下虚其里了,本来人就有虚寒证候,误下可就下利不止了。这一段是《伤寒论》厥阴病的一个提纲,出在这个地方,也是说明消渴的各种不同(情况)​。有一种(消渴)本虚,虚则引水自救,也有这么一种消渴。

  由这一段可以看出来,古人说的消渴,当然是包括现在的糖尿病,可是不尽属于糖尿病。凡是渴得特别明显的,都列这里头了。厥阴病的渴,绝不是现在的“三多”这种糖尿病。他不能吃,所以“饥而不欲食”​,与这个(现在所说的“三多”糖尿病)是不相同的。但是古人写(消渴)这东西的时候,这也是一种,能够虚,致人于渴。

  倪海厦:

  病在厥阴时会出现消渴之症,而消渴之症会让病人感到胃里又痛 又燥热,感觉到肚子很饿,但是无法吃东西,因为一吃食物就会呕吐, 看起来好像是肠胃里面有宿食造成的,于是你使用攻下的药物,想将 之清除掉,但是病人并不是因为肠胃里面有宿食才呕吐,所以当病人 无里实症时,你去攻下,于是造成下利不止。

  这篇谈论到的消渴,就是类似今日的糖尿病,而西方医学并没有 真正深入的去了解消渴的原因在哪里,中医在汉朝时期就已经讨论到 这个问题了。金匮里面张仲景只有提到两种消渴,我又增加了一种在 这里,我先跟大家介绍消渴的成因是什么。它的成因,按照黄帝内经 的说明是『三阳结谓之消渴。」大家就想,什么叫『三阳结』?这就 是问题。根据我们临床的经验来看,医书的定义很简单,第一个阳指 的是胃,第二个阳指的是大肠。胃和大肠,这两个是所谓的二阳。过 热,什么叫过热?就是蠕动太快了。如果是单纯的胃蠕动太快,这是 白虎汤证。胃为什么会蠕动太快了?胃的能源在哪里?这里先给大家 一个观念,就是中焦和下焦这两个地方过热了,过热的原因我们介绍 汤剂的时候再跟诸位介绍。蠕动太快造成过热,这时候食物一到胃里 面去,一下子就消化掉,马上到大肠,消化的速度过快,这个时候水 一下子就被吸走了,从小便排出来,于是喝水下去马上就去小便,喝 一杯水小出一杯水来。还有就是才刚吃完食物却还是很饿,因为胃一 直在蠕动,于是上面的胃和下面的大肠过热,其中间的地带在胃的下 方有一个脏,中医叫『 肉』,西医叫做胰脏,其实这个脏在中西医 脺 的观念里面是相同的,而且 是属于脾脏。大家来做个实验,今天晚 脺 上回家,拿一小锅水,不要煮滚,开一点点火,当水表面上有一点蒸 气还没有滚时,你拿一块肉丢下去,小火慢慢的煮,那个肉是不会被 煮烂的,但是会变脂肪,其质会变。西医发现到这一点,就说:「糖 尿病的原因,是从胰脏发炎来的。」胰脏本身在西医的观念里面,胰 脏有两个功能,一个是外,一个是内。如果是胰脏的外分泌,在进入 十二指肠的地方胰液跟胆囊管下来的胆汁混合,两个可以帮助小肠的 消化,这是第一个外分泌。胰脏本身还有个内分泌,它产生一定的胰 液进入肝脏,我们的肝脏很大,横越在中膈的地方,胰脏产生的胰液 进入肝脏以后,会让肝里面的血糖降低下来,没它的帮忙,肝就会产 生过量的血糖。有一天胰脏出问题了,胰脏里面有很多动脉血管都硬化掉,然后整个胰脏变成脂肪,变成像一块肥肉般没有功能了,于是 肝里的血糖没有办法平衡,血糖在就上升了,这是西医的观念。你问 西医:「那胰脏为什么发炎?」「不知道。」问题来了,西医不知道。 中医此处讲的炎就是有两把火,胃跟大肠太热了。所以你最初期得到 糖尿病的时候,吃东西会吃不饱,肚子饿了又要吃,这是糖尿病的先 期预兆。给西医看时会说:「是你的血糖太低了。」所以吃完食物后马 上又饿,饿的时候如果不吃点东西手就会颤抖,或者会心慌、心悸、 冒冷汗、发热,必须赶快吃点东西下去就会舒服一点,这是先期糖尿 病的预兆,到了这个阶段,实际上就代表胰脏已经有问题了。经方里 面,张仲景只用二个处方来治疗上消和下消,单纯的大肠太热、肾脏 的功能不行的时候,他的处方是金匮肾气丸,我们介绍肾气丸的时候 再跟诸位介绍。如果是单纯的是上焦太热,因为是胃太热了造成肺里 面跟着燥热,病人会大渴,渴饮千杯不能止渴,这时仲师用的是人参 白虎汤。临床上看下消症时仲师用的是肾气丸,中消的就是我现在使 用的泽兰丸。

  人参白虎汤治疗上消效果非常的迅速。糖尿病的症状有三种,第 一种是上消糖尿病,主要症状是口渴得很厉害,喝水再多都无法止渴, 只要人参白虎汤喝下去,几剂药之后血糖就会恢复正常。第二种是下 消糖尿病,主要症状是阳不举,肾气丸可能你要吃较长的时间,连续 吃个半年左右。第三种是中消糖尿病,饥食百碗不能解饥,因为 肉脺 过热而造成的,就是我现在要介绍的。治疗中消消渴时,开处方要注 意第一:要让胃的蠕动缓下来,就是让胃火降下来。第二:将大肠里 面的脏东西同时清出去,因为大肠里面本来就热,如果囤积了很多脏 东西在里面,热散不掉又闷在里面,热就会更热,所以一定要同时清 掉。这些致病原因跟现在的工商业忙碌的社会行为,还有我们的生活 习惯很有关系。每天坐在那边工作,我们的血糖本来就需要多动来把 它消耗掉,结果因为坐在办公室的时间太多、缺乏运动,再加上有时 候忙了一天,白天没有好好吃一顿,晚上回到家里面就吃个宵夜再睡 觉,于是食物闷在胃里面过久。本来我们人睡觉的时候,胃里面没有 东西比较健康,因为睡觉的时候胃的蠕动会慢慢减缓下来,如果在睡觉前吃了许多食物到胃里面去,胃因为有食物在里面,胃又不能不动, 于是在那边压挤。正常人晚上睡觉的时候胃火就下降,蠕动就减缓, 结果你吃食物下去刺激它蠕动,于是变成人在睡觉胃在动,日久以后 就造成血糖过高的情形。西医说糖尿病会遗传,这是断章取义的说法, 应该前面再加一句话「生活习惯」才对,并不是体质上会遗传。今天 胰脏变成脂肪,生个儿子胰脏也是块脂肪,哪有这种事情?其实是因 为生活上有共同的习惯,做爸爸的在工厂、公司做生意很忙,忙一天 都没有看到家里老婆跟孩子,回到家里面都很晚了,一回来就说:「你 们通通起来,跟爸爸一起吃,爸爸要跟你们聊聊天。」于是大家一起 吃宵夜,看看学校有没有什么事讲给爸爸听,听完了就去睡觉,日日 如此。父亲的生活习惯不对,于是得到糖尿病,结果儿子也被父亲感 染到这种吃宵夜的习惯,于是儿子以后也是糖尿病,这就是生活习惯 上的遗传。男人在三十五岁到四十五岁这中间最容易遇到这种问题, 一般人的事业于此时迈向巅峰,大家都拼命在向前冲事业,结果小孩 子也养成吃宵夜的习惯。所以很多人到了五十几岁钱是赚到了,当想 要去享受时,却被发现得到糖尿病,中国人的观念是「民以食为天」, 饮食是一种人间享受,结果因为糖尿病而不能随便吃东西。而小孩子 从小跟着父亲到大也是吃宵夜吃出习惯,不吃东西手脚会发抖,晚上 一定要吃了才能睡觉,这就是原因。外症的原因也有,中医的观念认 为表症没有被治好,病进入阳明,于是发生燥渴不止的阳明证,这也 是一种致病原因。张仲景对于中消没有开立处方,其实就是我用的泽 兰丸。糖尿病的人会发胖,是因为打胰岛素吃降血糖药造成的,并不 是因为糖尿病才胖起来的。如果有一种药让他不但不胖,反而让他瘦 下去,光是病人会瘦下去就代表血糖下降,中焦消渴一定要设计一个 处方让胃火下降,同时可以通利大肠就对了,本来病人是 食百碗不 飢 能解 ,就是吃完了还是饿,中药吃下去后,吃一点食物就饱了,就 飢 是胃缩小了,这时 肉的温度马上就下降,大肠的热从下面走,跟大 脺 便一起被清出去。古时又没有飞机车子之类,要拜访隔壁邻居都要走 好几公里,多数人的运动量都很多,所以这种病多见于富贵人家,现 在车子很多,大家养尊处优,坐在那边没有动,于是造成很多人得到糖尿病。 如果糖尿病没有被治好,到最后就会进入肝,肝脏是我们人体的 最后一道防线,病到肝脏就停住了,已经没有地方可以再深入。这类 病人到最后都会出现厥阴证。比如说嗜眠,嗜眠就是昏睡,然后疲倦、 不想动。糖尿病患如果脚上有伤口的话就会化脓不愈,骨头会生坏蛆, 最后经过长期的洗肾,等到心脏衰竭就死掉了。西医讲的差不多是一 样的,因为肝脏里面的血糖没有办法平衡,于是造成这样子。 西医遇到这种糖尿病病人时,其治疗方法是从动物身上把胰脏拿 出来,提炼出胰岛素用来打到人身上去,或是从实验室中合成人工胰 岛素,来取代胰脏的功能。这一打进去后多余的血糖马上就消失掉, 于是血糖值就下降了。可是你打胰岛素后,胰脏退化的更快,不但没 有办法把病治好,反而会越用剂量就要越多,因为只是控制,所以大 家要把握住消渴最初犯病时的治疗时机,病情一开始还没有恶化时就 动手治疗是最好的。

  连建伟:

  条条文实际上在《伤寒论》也有记载。​《伤寒论》厥阴病的提纲证:“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下之利不止。​”在《伤寒论》里,“食即吐”后面还有一个“蛔”字。​“蛔”​“蛔”​、​“蛸"这三个字都是一样的,都是蛔虫的“蛔”,是古代的写法不一样,实际上这三个字是相通的。在《金匮要略》里头,“食即吐”,把这个“蛔"字给漏了。​“下之不肯止”​,在《伤寒论》里作“下之利不止”​。本条就是讲厥阴病的消渴。厥阴是肝经,肝藏有相火,如果肝经气火上冲,就会出现“消渴,气上撞心”​。肝火犯胃,就会出现“心中疼热”​。厥阴病往往是寒热错杂的,为什么厥阴病容易寒热错杂呢?因为厥阴是三阴经的最后一经,“阴尽而阳生”,所以厥阴病往往寒热错杂,或者先寒后热。人与天地相应,大自然也是这样的。有句话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冬天很寒冷,但接下去马上就会春暖花开了。厥阴乃阴之极,阴到了极点,阳又要开始生发了,所以厥阴病往往是阴阳交替,寒热错杂。厥阴的气火上冲,所以出现了“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而患者的肠胃实际上是寒的,所以“饥而不欲食”​。厥阴肝是热的,而阳明胃肠是寒的,所以虽然肚子饿,但不想吃饭,因为不能消化饮食。​“食即吐”,在《伤寒论》里是“食即吐蛔”,吃了以后要“吐蛔”​。此时如果用苦寒攻下,比如说用大黄、芒硝,用承气汤,“下之不肯止”,一“下”之后,脾胃就更加虚寒了,所以下利就不止了。从这一条要知道肝火上冲可以出现消渴,因为肝藏有相火,肝经的气火上冲,可以出现消渴。根据我自己的体会,这实际上类似于现代医学的胆道蛔虫症。肝胆互为表里,胆附于肝,肝胆之火上冲往往就会出现“消渴”​。如果给胆道蛔虫症的病人吃东西,那反而是害他,因为“食即吐蛔”​。​“下之利不止”,如果用攻下的话,病人就要拉肚子。张仲景在《伤寒论》厥阴篇里把这一条作为厥阴病的提纲。而在《金匮要略》,张仲景没有讲用什么处方。按照我的理解,应该用乌梅丸来治疗。因为有“吐蛔”,“气上冲心”的症状,这些就是蛔虫钻胆的症状。​“心中疼热”,就是胆的部位疼,如果给他吃东西,反而要吐,甚至于“吐蛔”​。​“下”了之后,由于寒凉伤了脾胃的阳气,所以下利“不肯止”​。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应该用乌梅丸来治疗。乌梅丸在《伤寒论》中“又主下利”​。即乌梅丸既可治疗“吐蛔”,又可治疗寒热错杂的“下利”​。​《医宗金鉴》上说:“按此条是伤寒论厥阴经正病,与杂病消渴之义不同,必是错简。​”是不是错简呢?我的老师刘渡舟先生已经作古了,刘老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伤寒论》的专家。刘老认为:“伤寒里面有杂病,杂病里面有伤寒,两者不能截然分开”​。我们治病也是这样,内科杂病与外感病有关系,而外感病与内科杂病也有关系,两者密不可分。为什么我们现在中医的水平低下?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学西医分科。过去我们中医是不分科的,不管什么病我们都看,比如说肝病病人,现在要去肝病科看,过去是看内科的。但现在学西医,分科越分越细,肝病科专看肝病,胃病科专看胃病,呼吸科就专看咳嗽气喘。这样分科之后,医生往往形不成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辨证观点,所以医学反而得不到发展。为什么叶天士能够提出卫气营血辨证,能够对仲景学说有所发展?因为他看各种各样的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所以能提出新的观点。我们有机会可以买一本《临证指南医案》,那是叶天士的医案。现在的医生因为分科的限制,好多病碰不到,病与病之间的联系也看不到,所以就提不出新的观点。​“伤寒里面有杂病,杂病里面有伤寒",这个见解是很正确的。胆道蛔虫症实际上是个杂病,是一个内科病,当然可以放到《金匮要略》之中,所以我认为这不是错简,而应互相参考。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消渴”是一个病名,它主要的症状是“渴而消水”,就是嘴巴渴,老是要喝水,喝水以后往往又多从小便排出去。消渴类似于现代的糖尿病、尿崩症。消渴病...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