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方见上。。汉。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胡希恕 :
这是接着上文说的,从这几句话(能看出)与消渴病没有关系,其实它就是接着上面,也是渴得不得了。“渴欲饮水”就是指着上边,他小便不利,不管怎么喝,还渴。他喝的水都留于胃,你再喝,喝到一个相当的程度,就是“水入则吐”,这也叫作水逆。古人给起了个病名,叫“水逆”,五苓散主之。
连建伟:
本条条文在《伤寒论》中也有记载。“渴欲饮水”,病人嘴巴很渴,老是想要喝水,但这不是津液耗伤而致,而是由于水液代谢失常,津液不能正常的输布而造成的。如果喝水,那么水就更多了,水在胃里消化不了,就要往上逆,所以产生“水逆”。什么叫“水逆”?就是因水而上逆,出现了吐水。这个病人的小便肯定是不利的,水不能往下走。又因口渴,喝了很多水,于是水就全部停在身体里面,停在胃中,水往上逆,就要吐水。这种病情也要用五苓散来治疗。
五苓散化气利水,使水从小便排除,“水逆”就能得到缓解。下面我跟大家讲一则医案,这则医案很有意思。
何某,是一位54岁的男性农民,上午劳动口渴了,就拼命地去喝冷水。下午天变了,又是风,又是雨,他受了风雨,然后就“发热,汗出,口微渴”。家人请了一位医生来治疗,医生给他开了银翘散加减。服完药后,发热稍微好了一些,但是口渴反而加重了,嘴巴不离茶杯,但还是不解渴。这位医生又给他吃白虎汤清热生津,非但口渴不减轻,反而“饮入即吐”,水喝进去后马上吐出来,而且还“胸闭气喘”,觉得胸部闭塞,很难受,又有气喘。家人又请了别的医生,又服了行气、清热、止吐的方剂,但都没有用。过了六七天,才找另一位医生来看。病人这时“脉微浮有力”,说明体质还可,表证仍在。“舌苔微黄而润”,说明有水湿,并且已经化热。“身热不扬”,烧发得不高,“面容暗淡",这些都是水湿造成的证候。医生又问了他的二便,“小便短赤”,“大便如常”。再问他饮食的情况,“稍进干食”,尚不作呕。这位医生仔细地推敲了这个病证,认为虽然看起来是个实热实际上是个蓄水证,否则病人怎么吃得下干饭呢?他又想到《伤寒论》里讲:“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名曰水逆”,便更加确定了。他这么分析:这个病人刚开始因为口渴,喝了较多的凉水,体内的阳气受到了影响,气化功能已经失常了,再加上后来受了风雨,产生了表证。阳气不足不能化水生津,所以渴欲饮水,饮不解渴。但因“旧水不行,新水难入”,所以水喝进去后又吐出来了。在这个时候用银翘散、白虎汤等都是不对的,应该还是要化气行水。病人还有发热,虽然不高,但说明他受了寒湿之气,有表证,所以把五苓散中的白术改成了苍术,因为苍术既能去湿又有一定的解表作用。“一服即瘥",这就说明要对证下药,病很快就会好;如果不对证,药吃得再多也没有用,反而会加重病情。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消渴”是一个病名,它主要的症状是“渴而消水”,就是嘴巴渴,老是要喝水,喝水以后往往又多从小便排出去。消渴类似于现代的糖尿病、尿崩症。消渴病
仲景之伤燥的条辩:相关经方《竹叶石膏杏子甘草汤,麻仁白蜜煎》
仲景之寒病的条辩:相关经方《小柴胡汤,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甘草汤》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