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汉。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胡希恕:
“脉浮而洪”,这要讲风水了。“浮则为风”,有外感、外邪,就是风邪了,浮就是外感风邪的一种脉应;“洪则为气”,这个洪是气,气是指津液、精气。咱们讲过中风脉缓弱,缓弱是什么道理呢?它丧失体液了,津液少了,所以《伤寒论》有“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脉微了,阳没有了,阳指的就是津液。“洪”是(与脉微弱)相反的,它是津液充斥。津液就是水分,古人一般叫精气。根据(的理论)哪儿来的呢?由于饮食,吃东西吸收来的,它不是光在肠胃里,血管要吸收啊,吸收之后往身体各部分输送。在血管里头的时候,古人管它叫作血,色红嘛,变赤则为血;它到组织细胞就渗出来,就是饮食的一种营养成分了。出了血管就不红了,古人叫作气。那么营与卫也是这样的。就是说在血管里血的作用古人叫作“营”,血管外的液体的作用古人叫作“卫”。合营卫气血而言,古人统称为精气,古人认为精气是养人的精真之气,最宝贵的。精气是哪儿来的,是胃生的。胃生了,血管吸收,吸收来了,就输送全身。它(精气)在外表的时候,风邪使脉浮,气呢,想要对付风邪,人身体是要起来抵抗,所以麻黄汤脉浮紧,那也是“洪”之类了,它那一点津液没丧失,所以洪比紧还厉害,血管里头充斥的“气”更多,“气”不是呼吸之气那个气,就是体液,就是津液,根据《内经》所说,叫作精气。
“风气相搏”,在表证的时候,风邪与人的精气相搏斗,也就是:邪要往里头伤人,精气打算发汗,把风邪排出去,这在《内经》里讲得很清楚。“风强则为隐疹”,如果风强气弱,风胜于气,就发生隐疹。隐疹就是现在说的荨麻疹之类的东西,你不挠它,它不出来,你一挠,一大块。“身体为痒,痒为泄风”,古人管它的名叫泄风,“久为痂癞”,你挠了,变成伤,留疮,变成痂癞。“气强则为水”,如果气特别强,那它就变成水了,“难以俯仰”,它是指支饮之类的病。如果表邪未解,气相当强,气根本就是水,那么停于内就是支饮,难以俯仰,就是咳喘上气,俯仰是相当困难的。
前面这两段(“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就说有的时候风强,有的时候气强,有两种病,这都是前面讲过的。这是古人的看法,要拿现在的病理、生理来研究,都是成问题的。前面这个隐疹,它说“风强”,那里头也有湿,也有水,但是水轻,它不肿,只是邪风而已,咱们就说是隐疹。外边有风气,但是其间也有水气,水比较轻,才发生隐疹。水气要是重呢,它就得“外邪内饮”这种支饮病。你看咱们讲的小青龙汤的支饮,它也有表证,但饮是存在的,那么在这一段就属于“气强”,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就指这个(小青龙汤证之类)说的。
“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风气相击”,这两个实力相当;“身体洪肿”,就是外边要发生水肿,这就所谓风水了;“汗出乃愈”,发生风水了当然得出汗才能好;“恶风则虚”,人特别恶风了,那是表虚,这就叫作风水;“此为风水”,风水大概都表虚。“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不恶风,小便也不少,那么这种水肿是由于“上焦有寒”。上焦有寒也指着有水说的,水在上焦,所以“其口多涎”。上焦指胃的上方而言了,上边也有停水,所以其口多涎,这一类就叫黄汗。
这个解释不清楚啊,后边有(解释),到后边回头看就清楚了。以“恶风不恶风”来辨别黄汗与风水的一个主要的不同点。可黄汗并不是这么简单,不是说口吐涎就是黄汗啊,后边还有详细的解释。这一段它主要是说明风水,同时也说说黄汗:黄汗不关乎外边风气,它纯粹是由内发的病,所以搁个上焦有寒,它不恶风,它也不是由于小便不利造成的水肿,与下边讲的里水也不同的。他把特殊的情形说一说,但是他没详细解释黄汗。
倪海厦: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轻轻摸到病人手上的脉,出 现浮又洪大,这个时候代表里气很强。我们身体的气是从里面出来的,
风是从外面进来的,因为外面感受到风寒,于是我们体内的阳自然的 会出去与表邪相抗,所以从身体里面出来的就是气,中医喜欢用气这 个字。所谓『风气相抟』就是我们体内的阳气跟外面的风邪(滤过性 病毒)相抗,风强过阳气时就会有瘾疹,瘾疹就是皮肤起一粒一粒很 痒的红疹。『身体为痒,痒者为泄』痒的话自然就会去抓,一抓皮肤 气就泄出来了,于是就比较不痒。如果是持续的风痒,可以给病人吃 麻黄加术汤,麻黄加术汤是麻黄汤加了白术在里面,其目的是想让我 们的皮肤发一点点表汗,不需要发太多就可以治好了。因为痒疹的起 因就是我们身体本来要正常排汗时,却被外面的风吹到,于是我们的 汗孔被束到,使得汗液没有办法排出去。这个时后汗已经离开汗腺, 但是又没有离开毛孔,只好停在皮肤的下面,于是造成皮痒,并不是 真正的皮肤病,所以只要利用麻黄加术汤把这停积的汗水发出去,痒 疹就好了。麻黄加术汤设计的很好,此方刚好就可以发掉这一层汗水 而不伤正常津液。如果遇到是肝病引起的腹水,你说:「老师,麻黄 加术汤可以发水。」这药喝下去病人根本没感觉的,因为是不一样的 积水,要确定水是停在皮肤下面才会用到麻黄加术汤。如果你不晓得 麻黄加术汤专治这种痒疹,于是没给病人吃,风疹在身上过久失治, 终将成为痂癞、疥癣之类的干癣等等这种顽固的皮肤病,其实最初成 因就是这样子来的。不然的话癣为什么长在你身上,不长在别人身 上?我曾经看过一位干癣的病人,很胖的体型,皮肤拉起来都有那么 大的一块,上面红红的长得像鱼鳞一样,一片一片排列的很整齐,一 刮就掉下来许多干皮,然后没多久又长回来,我故意讲恶心一点,做 医生就不要怕这些。然后你看完了这一边,他再展示另一边给你看, 「啊!我背上还有!」裤脚一拉起来脚上都是,还有很大一片在腿上面, 全身到处都是,西医对这种干癣目前没有很好的药可以治疗。诸位遇 到这种癣病时,由于这种癣起因是身体里面有湿热,长久的时间此湿 热没有被去掉,平时汗水又没有透发,造成这汗水慢慢累积于皮肤下, 而脾胃里面的热又没有办法发出去,于是闷在里面变成湿热。这个时 候如果用针灸来治疗,我们可以选用治皮肤病的消炎穴,像曲池、合 谷、三阴交、血海、筑宾等等这五个穴道,专门治疗皮肤痒的,然后在皮肤长癣的地方点刺放血,再在皮肤表面涂上三黄泻心汤加一点白 术粉在里面,做为外敷药粉,内服可以吃乌梅丸。乌梅丸是苦温的药, 苦温能够化湿,例如肝病的湿就要靠乌梅丸来去掉。 如果是阳气强,就是我们的体能很强时,汗水就会出来的很快, 结果被表风阻挡到了,于是造成身肿,这肿的来源是因为风,所以被 称风水。肿起来后『难以俯仰』当然难以俯仰,肿大的像气球一样怎 么能俯仰呢?当然不能。『风气相 ,身体洪肿,汗出乃愈。』遇到这 繫 种症状时,只要发汗就可以治好了。所以治水肿时,就不要加白术, 直接用麻黄汤之类的变方让病人的汗发透,水就退掉了。如果是瘾疹, 我们就要加入白术,其目的是让病人发一点点汗就可以了,白术除了 能去湿之外还能够敛汗。『恶风则虚,此为风水』当表虚时病人会怕 风吹,这个怕风的症状就已经告诉你病人有风水了。 『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这就 是我前段讲的黄汗了,为什么『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就是我刚刚 说过的,病人是在出大汗时立刻进入冷水里面而得到的,如果小便还是通利的,表示上焦有寒,因为上焦主肺,肺主皮毛,皮毛跟肺是相 连到的,当皮毛被冷水刺激到而收缩,肺同时也会受到影响,于是原 本肺里面就有寒的病人,在外来寒的刺激之下,此寒水无处可走,于 是就从口中吐出白色的津液,反过来说,当我们看到病人口吐白津时, 我们就知道这是肺家寒症了。
连建伟:
本条较难理解,水气病篇有好多条文较难理解,因为四个字一句,汉代的话很简略,所以要好好来理解它。仲景是借脉象来讲风水病的病机。“脉浮而洪”,脉浮而又很洪大,“浮则为风”,浮是外来的风邪;“洪则为气”,脉洪大,是由于水气已经化热,往往这个人阳气较强,病从热化。“风气相抟”,外来的风邪再加上体内的热气结合在一起。“风强则为隐疹”,“隐疹”类似于现代的荨麻疹,皮肤上起一种小块,瘙痒难忍,所以“风强”就是风邪强盛,导致身上出现隐疹。出现隐疹以后就“身体为痒”,痒主风,所以仲景说“痒为泄风”,隐疹发痒,是风邪外泄的现象,所以叫“泄风”。“久为痂癞”,身上老是要抓,时间久了之后,就要流水结痂,后来皮肤就越来越难看,就象癞疮一样,所以叫“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因为体内有热气,日久就成了水肿,“难以俯仰”,活动就不灵活了,所以叫“风气相击,身体洪肿”,亦即外来的风邪,加上体内本身的热气,结合在一起,造成了身体的肿胀,出现了水肿。这种水肿病,“汗出乃愈”,可以通过发汗的办法来治疗。因为病在表,是风水,所以“汗出乃愈”。“恶风则虚”,风水本来应该是恶风的,本篇第一条就讲到风水恶风,汗出以后应该是邪去了,恶风就应该好了,即症状解除了,但还是恶风,就说明由于汗出太过,卫气虚了,这是一种虚象,所以叫“恶风则虚”。这个恶风是指汗出以后还有恶风,那就是一种虚象,是由于汗出太多,伤了卫气。“此为风水",以上讲的就是风水病的脉象及其证候。“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这一句是讲黄汗,黄汗与风水不一样。黄汗是不恶风的,小便是通畅的,主要是寒湿之气伤害上焦的阳气,所以“上焦有寒,其口多涎”,嘴巴里口水会流出来,这也是一种寒湿之气,也就说明这个黄汗,小便是通畅的,主要是上焦感受寒湿,成了黄汗。后边这几句主要是补充了本篇第一条黄汗症状的不足之处,因为第一条就讲到黄汗,但没有讲到它不恶风,也没有讲到它小便通畅,更没有讲到它嘴里流涎水,补充了第一条叙述症状的不足。 总的这第二条既讲了风水病,讲了风水病产生的病机,是由于外感风邪,但又与病人的体质有关,体质上本来就有郁热在里,“洪则为气”,正因为外感的风邪再加上体内的郁热,所以使得水气不化,而成了水肿病。这种水肿病可以通过发汗来去水,所以叫“汗出乃愈”。黄汗,虽然也可以见到四肢肿,因为第一条就讲到黄汗是头面四肢肿,但它不恶风,小便还通畅,嘴里还有涎水流出来,这主要是上焦有寒。跟风水作了鉴别。而风水就应该用越婢汤来发汗。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水气病就是后世所说的水肿病,是因水而成病。这个“气”字跟风气、湿气是相同的,指的是邪气、病邪,也就是水邪为病。本篇就是讲水邪为病,水气病的病因、病机、辨证
仲景之温病的条辩:相关经方《地黄黄柏秦皮茯苓泽泻汤》
仲景之伤风的条辩:相关经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枳实厚朴白术甘草汤》
仲景之寒病的条辩:相关经方《桂枝加葛根汤,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仲景之寒病的条辩:相关经方《甘草干姜汤,枳实橘皮桔梗半夏生姜甘草》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