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汉。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胡希恕:
“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这个咱们讲过了,《伤寒论》大青龙汤证就是。那么“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在一般的外感上说,要是脉浮紧那应该是太阳伤寒了,骨节应该疼痛。那么,有水气的时候它“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只觉得酸、重、沉。咱们讲《伤寒论》的时候有“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那也是风水啊,所以用大青龙汤发之。这节讲的类似那个(大青龙汤证),但是脉稍稍不同。本节所讲搁个脉浮紧(大青龙汤搁个脉浮缓),那么这个里头停水了,它的关节常常不那么疼,不像一般的外感(那样法当骨节疼痛),这也是风水的一种。所以风水有疼的,有不疼的。也是“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风水一般不太恶寒,如果恶寒特别厉害,这是极虚之候,这都由于发汗使之然,就是发汗发得太厉害了。
“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周痹。”前面说皮水不渴(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这儿又说皮水“渴”,(和刚才所讲证同而症状有异)也是一样。凡是没有外邪而身肿者就叫皮水。皮水有的时候渴,有的时候不渴。那么如果渴,发汗就要注意了,渴就是不能发汗啊,不渴就可以发汗,(皮水有可发汗、不可发汗原则)风水也是如此。“身肿而冷,状如周痹”,此为皮水还没讲完呢,应该到这儿(才算完整的一小节)。“身肿而冷”,皮水如果它不肿,就不叫皮水了,身上全肿,可是冷,水性寒嘛。“状如周痹”,周痹就是全身之阳为寒湿所痹,与这种病是差不多的,就是寒湿痹于外。咱们讲寒湿的时候说阳为寒湿所痹,周痹了,全身都这样子,它指身肿而冷说的。到这儿是一段,讲的是皮水。皮水于风水(的区别),就是没有外邪。底下讲的是黄汗。“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这对黄汗的解释就比较清楚一些了。聚痛指的是胸中窒、满、痛,窒是觉得里头憋得慌,而且也满,也疼。聚痛,聚就是满的意思。“暮躁不得眠”,一到晚上反倒厉害,不能够睡,这种情况,“此为黄汗”。黄汗这个病总是在胸胁这方面反映比较多。
“痛在骨节,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这个“脾胀”是错的,应该是“肺胀”,没有“脾胀”这个病名。“肺胀”前面讲过了(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它说如果“痛在骨节,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肺胀”。这在痰饮里头也有,就是“外邪内饮”造成的咳而喘。“痛在骨节”,身上也疼,“不渴者,此为肺胀”。废水它不渴。所以水影响肺,胃里头不是那么热,所以它不渴。这就是所谓的肺胀,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都属于这一类。
“其状如肿,发汗即愈。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肺胀的肿,也是要发汗即愈的。“其状如肿”,如肿者不是真正肿,尤其外邪内饮的小青龙汤证,总是眼睛像要肿似的,这个多有,但是身上还不是(肿)。“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这是很要紧的。
倪海厦:
『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这是说如果是太阳病,出 现脉浮而紧就是麻黄汤证,是表寒实之证。一般应该是有骨节疼痛才 对,但是现在不疼,『身体反重』就只是感觉到身体很沉重,而且骨头酸,『其人不口渴,汗出即愈』,这叫做风水。就是表面上看起来是 麻黄汤证,其实病人本来关节节里面就有湿,本有里湿的状况又得到 表寒时就会有这种现象。所以身体重就是脾主湿而又主四肢、主肌肉, 本来就有湿在里面,现在又得到麻黄汤证,外感风寒,里面又是湿的, 这个就是现在说的风水。如果发汗太过,比如说你开了麻黄,忘了开 杏仁、生姜、甘草、大枣,一下去就会发汗发太多,结果病人变成恶 寒。这里的恶寒不是表的恶寒。我们太阳病的恶寒是病人会感觉身体 很怕冷,病人躺在那边一直颤抖,摸他的身体却是滚烫又无汗出,这 就是麻黄汤证。如果病人喊「好冷好冷!」,你摸他身体冰冰的,这是 里寒,就是里面虚掉的寒,千万不要弄错了。一般我们得到感冒时如 果觉得身体很冷,这是麻黄汤证。人虚掉了也是有恶寒,因为前面用 麻黄汤造成发汗发太多了,于是津液不足了,病人里虚掉,也会出现恶寒。『恶寒者,此为极虚』,是因为『发汗得之』就是因为你发汗发 太过了,所以我们开处方时剂量多少是很重要的。
如果病人是『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现在大家进入渴症, 我一再跟大家讲,渴就是炎,就是比较严重些,如果病在表,不会有 这种现象。当进入半表半里中间时,这个水经过肠胃以后,通通都跑 到三焦油网上面,所以这个水肿是在三焦油网上面。如果水阻在皮肤 表面上,就是表水,也就是风水。如果是阻在三焦油网上面,中医叫 做皮水,这种现象出现的时候,病人就会有口渴的现象。『此为皮水』。 『身肿而冶,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 为黄汗。』黄汗之人必有胸满,刚刚讲到黄汗的原因,是因为汗后入 水中,结果体热出不去,于是造成『暮躁不得眠』。如果『痛在骨节』『 而喘,不渴者,此为肺胀,其状如肿,发汗则愈。』此段编列的 欬 比较凌乱,我区分些段落给大家看。如果是肺胀,我们前面有介绍过 肺胀,就是肺的呼吸系统出现问题,我们身上有两大排水系统,一个 是三焦油网,所谓决渎之官,能运送津液。一个是肺,肺是当津液上 升以后,再把它分散到四肢上去,如果四肢有多余的水,就要利用发 汗将之发掉,大家可以从我们喝热汤等喝下去以后就容易流汗而知, 这就是肺能发散津液的功能所在。肺胀时『其状如肿』,发汗则愈。 只要是属于上焦的、肚脐以上的,我们就采发汗就会好。『然诸病此 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我们有一种状况是不可以 发汗的,就是『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病人已经有燥渴,照理说应该 没有下利的,结果却下利,渴代表津液不足,下利又代表里虚掉了, 有里虚的人,我们是不可以发汗的。所以仲景一再强调,发汗需要有 可以发汗的条件,病家一定要有充足的体力才能发汗,人瘦干干的, 已经奄奄一息了,再给他发汗就危险了。
『小便又数者』,病家本就下利,现在小便又数,已经在表现出 津液在丧失了,这个时候用发汗剂,都是不对的。所以我们开麻黄汤 给病人吃后,第二天都会问病人:「先生你有没有出汗?」「没有,吃 了没有汗,但我的烧却退了。」你说:「奇怪,怎么麻黄汤不会发汗?」 其实他的病是从小便解掉,所以不要老是问病人是否发汗。而该问「那 你的小便如何呢?」「昨晚小便很多,半夜还起来小便。」这已经说明 病人不是发汗而解,有时解病会从小便出来的,所以中医认为汗尿同 源,我们下焦所有关系到水的系统,如小便、大便等也都是要靠肺气 往下降,才有力量排下来的。
连建伟:
这第一段条文的目的是跟太阳病的伤寒作鉴别。我们学过《伤寒论》,知道伤寒是“脉浮而紧”,是感受了风寒邪气,以寒邪为主。“法当骨节疼痛”,按理来说,应该有骨节疼痛的表现,这种脉浮紧,骨节疼痛的表现,就是麻黄汤证,可以用麻黄汤发汗散寒。然而“反不疼”,病人虽脉浮而紧,但是骨节不疼,“身体反重而酸”,说明不是受寒,而是受水湿,即病人外感风邪,再加上水湿,也就是“风水”。“其人不渴”,病人不觉得口渴,说明水湿没有化热,这种风水病,可以通过发汗来治愈,所以叫“汗出即愈”。“此为极虚”,如果发汗后,病人“恶寒”的话,这代表着病人已经极其虚弱,这种虚弱,是由于发汗太过,损伤阳气,所以产生恶寒,这“恶寒”就不是表证的恶寒,而是由于正气虚弱、阳气不足而造成的。
“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若不恶寒,而又有水肿,说明病不是因于风,而是因于水。由于水津不能四布,所以病人会感到口渴。因为疾病的主要原因不是风而是水,所以叫“皮水”,即水在皮中的意思。“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本段是讲黄汗。黄汗也会身肿,而且是“身肿而冷,状如周痹”。所谓“周痹”,就是周身的血脉不通,而产生骨节的痹痛。黄汗患者的疼痛跟周痹差不多,所以叫“状如周痹”。胸中有窒息的感觉,说明寒湿之气,伤了胸中的阳气,所以病人胸中会有窒息的感觉。同时寒湿之气也会影响及胃,使之不能纳谷,而出现“不能食”的情况。“反聚痛”,是指寒气聚集在胸膈以上而发作胸痛。若在此与本篇第一条合并来看,可发现黄汗病会导致胸满,严重的病人还会感觉到胸痛。“暮躁不得眠”,病人到了傍晚更加难受,很烦躁,睡不着,因为湿为阴邪,暮也属阴,人与天地相应,在入暮的时候是阴气较重的时候,所以更加难受,烦躁而不得眠,而且“痛在骨节”,浑身的关节都痛,也说明寒湿影响到关节,所以胀肿而痛。“此为黄汗”句在“痛在骨节”之前,是一个倒装语句。就是说,黄汗除了身肿以外,还有骨节的疼痛,就像周痹一样。除此以外,黄汗还有胸中的窒闷,不能进食,或者是胸痛到傍晚更加难受而不能眠,因为湿为阴邪,湿邪在入暮之时,即阴气盛的时候就更加严重,以致暮躁而“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这个“脾”字,实际上应该是“肺”字。“其不得眠。接下来的一段是讲肺胀。状如肿,发汗即愈”。肺胀,实际上在《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里已经有过讨论。肺胀,主要表现是咳喘,“不渴”,说明此病是由于感受风寒所·致,病邪没有化热,所以不渴。“其状如肿”,病人的身形就好像跟水肿差不多,这是因为肺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所导致。“发汗则愈”,通过发汗,可以治疗肺胀。实际上这样的情况可用小青龙汤。咳喘,口不渴,说明病属寒。是寒饮在肺,故名“肺胀”。由于病与水饮有关,所以发汗就可治愈。,“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然而上述的各种病,即风水、皮水、黄汗、肺胀等,如果见到“渴而下利”,口渴、腹泻或“小便数”,因为下利与小便数都会伤津液,所以“皆不可发汗”。在《伤寒论》里张仲景反复强调了这一点,在《金匮要略》里他还是不厌其烦地再强调这一点。其目的是告诫医生在治病时,必须要时时刻刻考虑病人的正气。事实上,张仲景整部《伤寒杂病论》,就是在说“和胃气,生津液”,胃气和病就能愈,津液充足病也能愈。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者,肺之母气,非常重要。如果病人老是吃不进饭,或一顿饭只能吃很少的食物,这就是胃气不足,预后多不良。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即如果病到后期,舌头光红,就像是剥了皮的老鼠,或去了膜的猪肾,这代表病人已经没有津液,这种病基本上也是死证。30年前,我在一个医院里工作,医院里基本上是以西医为主,西医外科给一个肝硬化脾肿大的病人动手术,把脾脏拿掉,术后病人发热,不能吃食物,于是请我去诊视,我一看那病人的舌苔光红,没有一点水分,而且上边又有一些干黄的舌苔,后来我就跟外科主任说,这个病人,我看是不行了。这位主任不相信我的话,因为他是西医,不讲究看舌苔,他说不要紧,只要给予输液,到时候病就会好的,结果拖了3天左右病人就去世了。所以我们中医就是从病人的脉和舌苔里了解其津液的情况,这个病人的津液已经没有了,也代表着疾病已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这点西医们就不会想得到。所以张仲景“和胃气,生津液”这个论点很重要。还有《伤寒论》里讲到“胃气和必自愈”,很多疾病就必自愈,意思就是说不一定要吃药,病也会自动痊愈。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水气病就是后世所说的水肿病,是因水而成病。这个“气”字跟风气、湿气是相同的,指的是邪气、病邪,也就是水邪为病。本篇就是讲水邪为病,水气病的病因、病机、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