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

出自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相关的经方为《
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
()

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胡希恕:

  “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这是说营卫不利于外。营卫是什么呢?咱们前面讲过,就是所谓的精气,也就是我们饮食入胃吸收的液体,液体在血管里头其色赤,古人叫作血;出来血管,古人叫作卫、叫作气。血在血管里的作用就叫作营,血管外边气的作用叫作卫。这是古人对营卫气血的看法。那么假设精气不走于外边,不变成津液,而走于肠,就变为水。所以“里水”有由于营卫不利造成的(一种类型)​。这一段主要说明这个(类型)​。可是未必“脉弦而紧”​,弦而紧是伤寒脉浮紧,浮弦浮紧这种脉,营卫不利,卫气不行,不一定得脉弦而紧,它这个指的是伤寒,所以“即恶寒”​。不得汗出,在营卫这方面它不得去陈的,来新的,里边不继续生了,不能够为津液而再往外来了,那就要走到里头为水,就是由于营卫不利而造成的里水。这段(原文)讲得不怎么好,不一定得脉弦而紧。后边(的文章)有一个“气分”​,那个解释比这个好一些。

  “水不沾流”​,我们平时中医不是讲气化嘛,水通过三焦,三焦是“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下输膀胱”​。沾流的这个沾,以水“浸”之谓之沾,泡也叫沾,再不然“濡”之,润浸的意思。营卫这个气,你看不到,它说是水,所以叫作“沾流”​。​“水不沾流”则是失去平时的常规,走于肠间,就变成腹水,是这么来说(解释)的。这是由于营卫不利而造成“水不沾流,走于肠间”​,这是一种(类型)​。还有一种是少阴,​“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少阴是肾脉,说的是肾病了。​“紧则为痛”​,这个痛指的是腰痛,所以肾有病,腰要痛的。​“沉则为水”​,肾病总是由于小便不利,肾病腰疼,它要停水的。下焦水不行了,就是咱们说的地道不通了,​“小便即难”​,而为水。所以肾脏有病,可以直接影响到里边的水。“里边的水”​(里水的形成)据这两段来解释,一个由于营卫不利于外,水不沾流,走于肠间造成的;一个由于肾病,腰痛、小便难而为水。这两个都是指里边的水,上边那个(水走皮肤,即为水矣)指的是皮水。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

  “脉得诸沉”​,也指里边的水。风水,脉自浮了,那又另当别论了。皮水,脉也浮,水壅在外嘛。水在里头,所以脉是沉的。脉得诸沉,当责里边有水。凡是里有水,脉都沉,身体既肿也沉,组织里头有水分,它就沉(身体沉)​。那么水积多了就肿,肿就是水肿、浮肿。“水病,脉出者死”​,水病要是真正的“里水”病,脉要是浮(的话)​,那坏了!是正不胜邪了,正气往外暴露,水还在里头,正不胜邪,那非死不可。“脉得诸沉”都是说的里水,这在临床上是很有用的。我们要是真的遇上脉浮再快的这种腹水那是危险了。​(里水)一般说都是沉,不怕脉沉得几乎没有脉,脉没有也没关系,所以伏沉而绝这也都应该的。

  倪海厦:

  『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 这个条辨是讲水病刚开始的现象,水病初期是『寸口脉脉弦而紧』, 寸口脉就是讲心脏的脉,也就是心脉,广义的讲是指『上焦』。脉弦 而紧,弦代表水,紧代表寒,就是上焦受寒。『弦则卫气不行,即恶 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这个不是真正肠子,应该把它写成『阳』 间,就是水自然而然的会走到皮肤肌肉之间,这个就是水病之初脉象。 我们随时该保持肺阳很足,不然如果肺阳没有办法把皮肤上的水做汗 而透发出来的时候,就会停积成风水。『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这是指水病已经形成了,得到水病以后,肾 脏功能就会慢慢弱下去,造成『少阴脉紧而沉』沉代表里,紧代表寒, 肾脏功能寒下来,就是排水系统出现问题,于是小便小不出来了,就 成为水肿病,所以这里是麻黄附子细辛汤证。麻黄附子细辛汤是非常 好用的利尿剂,它同时能够壮肾阳,又可以去除肺寒。所以第二条讲 的是水病已成,病走入里,病会走里,都是因为表水没有被治好,才 会慢慢入里的。

  连建伟:

  “寸口脉弦而紧",弦主水饮,紧主寒,故此乃既病水饮又病寒。​“弦则卫气不行”,这种水饮及寒邪,使得卫气不能正常运行,故病人恶寒。所谓“水不沾流”,就是水液不能正常地流行。这个“沾”字,《说文解字》云:“一曰益也,义同添”,也就是添加的意思。如补益剂的“益”字,也是添加或增加的意思。在此指水的流行失常,亦即水气不化,走于肠间,成了水肿。少阴脉,是指足部的太溪脉。​“少阴脉紧而沉”,紧是主寒主痛,沉是在里有水,导致了小便的困难。小便困难就产生了水肿。在《吴鞠通医案》里,吴鞠通就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来治疗水肿,麻黄附子细辛汤就是一方面温肾阳,一方面祛寒邪,以治水肿。我认为本条条文也可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来治疗。少阴脉紧而沉,病在少阴肾阳不足,而且兼有寒邪,使得小便困难,所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肾散寒。事实上,把以上这两条条文放在一起讲有它的意义,上条是讲寸口脉,寸口是主肺的,当肺受了寒邪,卫气不行,而产生了恶寒,由于肺气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走于肠间,或变成了水肿。下一条是讲少阴脉,少阴是主肾的,由于肾阳不足,再感受了寒邪,而成水气。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水气病就是后世所说的水肿病,是因水而成病。这个“气”字跟风气、湿气是相同的,指的是邪气、病邪,也就是水邪为病。本篇就是讲水邪为病,水气病的病因、病机、辨证...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