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

出自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相关的经方为《
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当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营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医认为留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除。后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与葶苈丸下水,当时如小瘥,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浮咳喘逆。当先攻击冲气,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瘥。先治新病,病当在后。
()

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胡希恕:

  这是问先生,病人“苦水”​,病人的水病很清楚。样子呢?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又不利。你给他诊脉,不说是水的病,反说“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患者的真实情况)如师所言,那么患者的脉是怎样的呢?底下师曰,说他这个病,​“寸口脉沉而紧”​,沉是有水,紧为寒。由于“沉紧相搏,结在关元”​,有寒、水相结在关元那个部位。这个病不是一朝一夕了。“始时当微”​,开始的时候,他不察觉,尤其年盛、年富力强的时候更不在乎,​“阳衰之后”​,年事稍长了,古人是这么个看法,年事稍长则阳衰阴进,都是这样子啊。​“营卫相干”​,营卫不相协调了,阳越来越损,阴越来越盛。​“结寒微动”​,就是结在关元的寒水之气,这个时候略微动了,肾气也上冲了。​“肾气上冲”不是仲景的话,是后世注家的。​“喉咽塞噎,胁下急痛”​,这是气冲,气上冲咽喉,这是根据奔豚气的看法,说咽喉发堵塞,胁下发急痛。

  那么这个医生要是不错治呢,也到不了现在这个情况。​“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其实它是气上冲,气往上冲,你要吃泻药的话,​“气击不去”​,气与下药相冲击,那个(气上冲的)病除不了的。后来一看“下”不好,就“重吐之,胃家虚烦”​,咱们前面在《伤寒论》里讲过,用吐法,胃丧失体液、津液,要发烦热的,所以“虚烦”​,虚者指吐伤津液,胃中燥要发烦,所以“咽燥欲饮水”​,​“吐”伤胃液最厉害。“小便不利,水谷不化”​,胃气虚了。​“面目手足浮肿”​,胃虚了,它总是要发生水证,以前就有寒水结于关元,胃一虚,外边就要肿了,就是前面讲的那个道理了,不重复讲了。那么大夫看了有浮肿了、有水了,这才看明白,又用“葶苈丸下水”​。葶苈丸前面讲过了,就是葶苈大枣泻肺汤弄成丸药。​“当时如小瘥”​,吃这个药的时候就像好一点,可是“食饮过度,肿复如前”​,当时好只是一时的。水肿是有这种情况的:要是用攻击药,当时是好一些,但是胃气已经虚了,那也是错的(治法)​,过后还是要复来的。

  “胸胁苦痛,象若奔豚”​,气(上冲)总是没治呀,主要的矛盾在这里,​“胸胁苦痛”​,气老往上攻嘛,形象就像奔豚病似的,上冲胸咽。​“其水扬溢”​,由于气冲,水气更厉害了,则“浮咳喘逆”​。浮指浮肿说的,尤其面目总要浮肿的。逆指的是上气而逆。就是因为气上冲,夹水气上冲,所以要浮肿,也要咳喘而逆。那么这个时候应该要抓主要矛盾,​“当先攻击冲气令止”​。冲气一止,一切都好了。​“乃治咳;咳止,其喘自瘥。先治新病,病当在后。​”新病指什么呢?是指大夫误治出来的情况,就是气上冲得厉害,这是新病。老病就是结在关元,这是老病了,然后再慢慢治。这一段,没有丝毫意思,拉杂不休,这个句子的文章也不像张仲景的话,它这四六句都是南北朝晋以后的文字,所以你们念古文就知道了,韩愈起八代之衰嘛,到这个时候,都是四六句,你看他这文字排列得全是,没有什么意思。

  这个(病症)像什么呢?就像前面讲的痰饮篇服小青龙汤后的那一系列辨证差不多。先治气冲,这个也是这样子。是从那里(服小青龙汤后系列辨证)套出来的,所以,这篇肯定是后人所附的。当然,还不是王叔和(所附)​,王叔和还不这么笨。这篇文章的这一段,一点意思也没有。你们回头想一想,这个病就是学生这么问:这个人(患者)本来当时就是个水病,很清楚,面目、四肢、身体皆肿,小便又不利。​(学生问老师)你给他看病,你怎么说那些(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呢?​(老师)就解释这一段。没有什么大意义的,不应该搁这个地方。我想,这一段都是后人所附。冲着文章,冲着意义,在水气篇里都没有什么必要。底下讲具体治疗了,很重要。

  倪海厦:

  『问曰:病者苦水』全身都水肿,『面目身体四肢』也都肿了,小 便也不利,这是标准的水肿。病人『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意思就是 『我没有感觉水肿得难过,就是胸里面闷的很难过,胸中有痛感。』 『气上冲咽』,感觉气一直往上冲到咽喉来。『状如炙肉』好像喉咙里 面被热水烫过的感觉。『当微 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这种情 欬 形病人水肿的很厉害,结果反而不会为水所苦,只有一点喘咳,张仲 景说:『寸口脉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这是上焦心脏力量不够, 即胸阳的力量不够就是寒。『沉紧相抟,结在关元』心脏有问题时, 寒一定会结在下焦『关元』位。关元是小肠的募穴,心和小肠相表里。 实际上讲寸口脉就是指心脏,临床上看,得到水肿的病人都是心脏力 量不够,张仲景讲寸口脉,实际上就是直指心脏。会『结在关元』, 就是冷结在关元,过去我在介绍任脉的时候,我跟诸位提到关元是我 们急救心脏病的大穴,当心脏跳的不是很正常时,甚至于会跳跳停停, 关元一针下去心脏跳动就会正常,这就是因为冷结在关元。刚开始冷结关元时是很轻的,我要大家常常灸灸关元,就是想一开始有结时就 去除掉,将来就不会有水肿。当『年盛』,年轻时『不觉』,没有什么 感觉,可是实际已经有冷结在关元了。等到『阳衰之后』年龄比较大 了以后气血两虚,阳不足的时候,寒结就开始发作了,所以这个病从 很早就开始了。『结寒微动』会造成『肾气上冲』,这个肾气会从关元 穴往上冲,因为小肠有寒结在里面,原本很热的肾气无法在此停留, 结果热气自然会往上冲,于是造成病人『咽喉塞噎,胁下急痛』。医 生一看到:『病人的喉咙堵到,胸胁又难过,认定病人有留钦!』的确 是看起来很像有留饮,大家记不记得讨论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证时, 就有气上冲胸,咳满逆胸,胸胁苦满等症状,误导了医生的辨症,其 实不是留饮,是冷结关元,结果当然是采用攻下法。攻下了以后,『气 繫不去,其病不除』,攻了半天病人还是气上冲胸,没有改善。没有 改善时又采吐法『重吐之』。吐了以后,胃家津液虚掉了,就『胃家 虚烦』,结果造成病人『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这个时 候开始面目手足开始浮肿。看到水肿时,医生又给他葶苈丸来下水, 刚才那个方子其实就是葶苈丸。攻下了以后刚开始觉得好一点时,结 果病人又饮食过度,于是肿又回到原来的状态。所以我们时常看到水 肿病人,西医给他吃利尿剂,小便排出很多后,病人变得很瘦,体重 下降,但是没有多久就又肿起来了,这种利了水然后水又回来的案例 屡见不鲜,就是这个原因,张仲景要说的就是这个。有时候我们帮病 人利尿一次就好了,但有时病人水利掉后又再来,我们也会遇到这种 现象,就是因为有寒结在关元,这病兆是从很早以前就开始有的。结 果『胸胁苦痛』,胸及两胁肋很涨满,看起来好像奔豚,『其水扬溢, 则 喘逆。』『当先攻击冲气令止』攻击冲气令止,一般我们用苓桂五 欬 味甘草汤。只要遇到有冲气上升时,我们都会用茯苓、桂枝、五味子 来降其冲气,然后冲气下降后,如果咳嗽还有,就用苓甘五味甘草姜 辛汤,如果喘好了,我们就开始先治新病,就是治原来的病。关于寒 结小肠,我们常常用的是灸关元,这种病是从小就开始的,陈寒在关 元。这个『寒在关元』代表的意义很多,因为关元是小肠的募穴,小 肠不通利的话就会引起心脏的心律不整,小肠在中医理论中是有热度的,所以被定义为火,因为它很热,寒结在这里,小肠蠕动就会变慢, 此时就已经不正常了。但是西医不会去管它的:『这个没有什么。』我 们如果有宿食堵在小肠里面,我们是用小承气汤来治,如果比较轻的 话,用麻子仁丸。如果是寒堵到了,小肠的火就会降下来,小肠本来 就是吸收营养的大本营,变寒的话营养就没有办法正常的吸收,体力 就会衰退,遇到这种情形,我们帮病人利尿后,病人的气还是往上冲, 还是有水肿时,我们就直接来降其上冲之气,不要再去利水,使用像 苓甘五味这种汤剂来治疗就可以了。

  连建伟:

  “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苦",指病情相当严重,​“苦水”,指病人苦于水气病。由于水肿相当严重,故病人出现面目身体四肢水肿,兼有小便不利。老师诊脉后,不说水肿的问题,反而说病人胸中痛,气往上冲到咽喉部位,就好像有块烤熟了的肉块阻塞着。​“炙肉”的“炙”,“烤也”​。除此之外,病人还会有比较轻微的咳嗽和气喘。​“审如师言”,就是从“脉之”到“当微咳喘”的这一段话,跟病人的临床表现是一致的。​“其脉何类”,老师是如何从病人的脉象上诊断出来的?病人的脉象是什么情况呢?“寸口脉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抟,结在关元,始时尚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营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寸口脉沉而紧”,沉主水,紧主寒,水寒之气结在关元部位。关元,在脐下三寸,是在任脉上的一个穴位。冲任跟肾的关系很密切,寒水之气结在下焦,在开始的时候,寒水之气相对微弱。​“年盛不觉”,就是年纪壮盛的时候,病人并不觉得有任何不适。到了阳衰以后,如女子五七阳明脉衰于上,男子六八也要阳衰,亦即到了一定的年龄以后,阳气衰落到一定的程度,营卫就不和了。​“营卫相干”,也就是指营卫不相和谐,互相干扰,进一步说,营即是血,卫即是气,故营卫相干就是气血不能调畅。​“阳损阴盛”,阳气一天比一天虚损,一阴寒之气就越来越厉害。​“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寒气结在关元,慢慢地病邪就开始发动了。水寒之气发动的时候,因为任脉即脐下三寸的关元部位跟肾的关系相当密切,就挟着肾气往上冲。​“气上冲咽”,喉咙里头就觉得噎住了一样,好像有一块烤肉在那里,这是由于肾气上冲的结果。病人的胁下部位也感到拘急疼痛,这是气从少腹往上冲所造成的。这一段就告诉我们,病都是慢慢得来的,并不是一开始就表现得很明显。如这里所说的水寒之气,在开始的时候,是很轻微的,因此当年纪轻身体较好的时候,是不会感觉到的。等到年纪大了,阳气渐衰,营卫不足的时候,这种阴寒邪气就越来越厉害,当正气不能胜邪时,邪气就会来侵犯人体了。有一本明代的书叫《菜根谭》,书里说,老来的病都是年轻时招的。有些老年人身体很差,实际上就是年轻时不知道保养,拼命喝酒抽烟,打麻将到通宵,或者性生活不节制,他当时觉得很舒服、很高兴。但到年纪一大就倒霉了。所以说老来的病是少年招的,这话有道理。像这种水肿病往往是多年慢慢积渐而成的病。像肝硬化腹水,是日积月累而成的,但到爆发的时候就来不及了。又如肾病,也不是一朝一夕得来的,但到后来肾衰时,也已经来不及治疗了。肿瘤也是一样,到发作时大多已到了晚期。许多疾病,病根早就在身体里头,但觉发病时已到晚期。

  “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除。后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医生见到上述临床表现,以为是有水饮留在体内,于是给病人用大下的方法,如大黄、芒硝及巴豆等,下了之后,冲气还是不去。按理说,治疗这种冲气,应该用桂枝、茯苓等温阳化水的方法,通过温肾来降冲气,现在医者反而给予攻下,阳气因而大损,本是阳损阴盛,如今大下后阳气更伤,所以冲气不去,而病不除。​“后重吐之”的“重”,“再也”​。后来医者再给病人用吐法治疗,结果伤了胃气和津液。​“胃家虚烦”,就是胃里很难受,而且吐了以后胃就空虚了。吐后又耗伤了津液,所以“咽燥欲饮水”,而且小便也变得不通畅。另外,吐下以后伤了胃气,所以“水谷不化”,并出现“面目手足浮肿”​。为什么得此病呢?年轻的时候不觉得有病,到后来就犯出病来,再碰到庸医马马虎虎地处方用药,结果服药以后,病就越来越重。 “又与葶苈丸下水,当时如小差,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浮咳喘逆”​。医生看到病人手脚和脸都肿起来了,就给他用葶苈丸,葶苈丸是用葶苈子做的丸药,有下水的功效,服药后好像略有好转,但是一方面这病不宜服用葶苈子这类苦寒药,另一方面病人自己也不能够节制饮食,结果没多久水肿再度加重,就跟从前一样,而且“胸胁苦痛”,即胸胁部位痛得很厉害,这是因为服苦寒药伤了阳气,胸阳不足所致。而肾阳不足,以致气上冲胸,就象奔豚气一样。​“其水扬溢”,除了肾中寒气往上冲外,再加水邪亦往上冲,影响及肺,故产生了浮肿、咳嗽、气喘等表现。​“浮咳喘逆”的“浮”,就是浮肿的意思。 “当先攻击冲气,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当在后”​。遇到这类因肾阳不足而致的冲气上犯,应当先治其冲气,使冲气不往上犯,然后再治咳嗽。咳嗽止了之后,喘也就自然会愈了。

  “新病”,是指冲气咳喘。​“病当在后”,然后再治水肿病,这水肿病就是痼疾。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里提到既有卒病又有痼疾,应当先治卒病,而后再治痼疾,就是这个道理。如今病人先有气上冲咽,出现咳喘的情况,本身又患了水肿病,由于这水肿病的时间已经较久了,因此医者应先治疗冲气,然后再治疗水肿。 这一条就等于讲了一个病案,这个病案很有意思,就是讲这个水肿病,跟过去年轻时受了水寒之气有关,年纪轻时不觉得,到了年纪大了以后,慢慢地就要犯病。然后医生误用吐下之法,使病情越加严重,最后还产生了其他疾病。在既有新病又有痼疾的情况下,医者应当先治新病,后治痼疾。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水气病就是后世所说的水肿病,是因水而成病。这个“气”字跟风气、湿气是相同的,指的是邪气、病邪,也就是水邪为病。本篇就是讲水邪为病,水气病的病因、病机、辨证...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