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汉。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原文] 麻黄二两 附子一枚(炮) 甘草二两(炙) [用法]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胡希恕:
这一段都挺好的。“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细就是小,这个脉比较而言就是沉,不那么浮,这是少阴病。那么少阴病也在表嘛,所以风水也可以发生少阴病,不是不可以发生少阴病。“属少阴”就是这种水气病属少阴。“浮者为风”,只是浮,就是前面讲的风水。“无水虚胀者,为气”,也有虚胀的,这在临床上我们也常见,看到它发肿,但是摁着没有水,不像有水时一摁没指、有坑,它没有(坑儿),这是虚胀,是气,气当然不能发汗了。“水,发其汗即已”,凡是水肿,发汗就可以好病了,无论是少阴,还是太阳病的这种风水。“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脉沉,就是沉小了(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那个属于少阴病,得用少阴的发汗法子,少阴的发汗法子就得在发汗药里加附子,麻黄甘草加附子,这是麻黄附子甘草汤,咱们在《伤寒论》少阴篇就有了。“浮者宜杏子汤”,杏子汤在本书上没有,那么各家的说法就不一样了。这个书(《金匮要略》)上说恐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那么在《医宗金鉴》他们说就是麻黄甘草汤加杏仁。我认为这些说法都不对的。《伤寒论》上有,这说明是大青龙汤,回头你们翻《伤寒论》,“太阳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用大青龙汤发之”。“无少阴证”,少阴证它脉沉小,那得用麻黄附子甘草汤。这一段就针对那个来的,所以如果脉沉小,这是少阴病,大青龙汤用不得。大青龙汤是越婢汤与麻黄汤合方,里头也有杏仁,古人或者管它叫杏仁汤也不一定啊,这是无从考据的。但是,我们就风湿这种病,根据《伤寒论》又有“太阳伤寒脉浮缓”这么个条文,“脉浮”它是属于风湿、属于风水,所以我们说大青龙汤比较合理。甘草麻黄汤加杏仁,那不叫方,加杏仁就能治的话,那么甘草麻黄也能治风水啊,如果是身疼痛,那更应该用大青龙汤。这种风水,有两个讲法,一个是身不疼痛,另一个是身疼痛的。那么如果身疼痛,这种风水用大青龙汤更好,它本来就是要身疼痛的;就是不疼但重也可以用,根据《伤寒论》条文所讲。我想大青龙汤更合理。麻杏石甘汤治不了,麻杏石甘汤不能够治水气的,还不如用越婢汤治水气呢。
这一节原则上讲得很好,所以风水不只是阳性病,少阴病也有的,这里提出来“属少阴”,与这个(阳性的)风水区分,所以说(阴性的风水)属少阴,其实就是风水而陷于少阴病,也得发汗。水都得发汗,在表嘛,不过它(阴性的风水)发汗得用麻黄附子甘草汤,与阳性病的发汗方法不一样。阳性病得用杏子汤,杏子汤是个疑问,大家的说法不一,我认为是大青龙汤比较好。
倪海厦:
『水之为病』言人身上的水肿病,如果病人的『脉沉小』,摸到脉 是沉在骨边,而我们知道水气盛的人,脉容易沉。摸到脉很细小,我 们就知道:『这个是属于少阴证。』这就是我们前面讲的『石水』是少 阴证『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就是如果脉是浮的,表示只 是一般的水病,我们只要发汗就好了。但是遇到『脉沉者,宜麻黄附 子汤,浮者宜杏子汤。』这个条辨的意思就是,如果病人的脉是沉细 小者,所以可以知道病在里,是肾脏发炎或是肾脏功能衰弱才造成的 水肿,这个就是麻黄附子甘草汤证。如果是浮脉,我们知道病邪仍然 在表,也代表水仍然停在皮毛,此时我们就要壮肺。麻黄附子甘草汤 是壮肾阳而利尿,此处的麻黄不是发表剂,而是利尿剂,肾阳起来后 尿就自然排出,于是肾脏病的水肿就消除了。如果你用针灸的方法来 去水也可以,比如我们的天地人三皇穴,就是阴陵泉、地机、三阴交, 这些都是利水的穴道,还有肚脐上一寸的水分穴,还有足阳明胃经上 的水道穴等也是。
但如果是浮脉,代表水在皮毛上面,杏子汤这个汤方缺失了,按 照杏子汤的方义来说我判断它就是麻黄杏仁甘草汤。也就是这一条辨里一个是麻黄附子甘草汤,一个是麻黄杏仁甘草汤。用杏仁不用附子 目的就是要壮肺,肺的胸阳不够时,会被寒束住,而肺主皮毛,因此 水会被阻在皮肤毛孔上。这个时候我们用麻黄将肺打开来排汗水,然 后用杏仁把肺失去的津液补足,所以这个杏子汤也是个利水的方子。 所以这两个方子的功能不一样,一般来说这个条辨讲的是『无水』, 没有真正的积水病,病人是『虚胀』不是直正的水胀。所谓虚胀就是 有胀闷感但是没有水病,这种是属于气病,气病会肿胀,中医就叫做 『风温』。气胀跟水胀不一样,水肿病人的皮肤和脸色一定会很光润 很亮,眼袋一定会膨起来,脉都会比较沉,有时候按到肿的地方就会 凹陷下去一小洞,都是因为有积水在里面,水在里面累积最明亮的表 症是小便变得很少,然后喝水又很难过,喝不下去,病人也不会口渴, 这是一般标准的水肿病症状。
连建伟:
本条是讲肾的阳气虚,又有水气侵犯,这是正水。“脉沉小”,“沉”是病在里,主水;“小”,指肾阳不足,所以仲景说“属少阴”,就是属于肾阳不足的病。如果脉是浮的,“浮者为风”,那就是风水。本条就从脉象上来鉴别这水是正水还是风水。脉沉小者是正水,属于肾阳不足,又感受了水寒之气。“无水虚胀者,为气”。肚子也很胀,但里头并没有水,是由于气虚运化无力而造成的,故“为气”。张仲景举了气虚的虚胀,来告诫大家要跟水病相鉴别。脾气不足,运化无力,要补脾胃之气,这是“塞因塞用”。如果是水的话,“发其汗即已”。通过发汗,可以把水邪发散出去。“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属少阴”肾阳虚,再感受了水寒之气,就用麻黄附子汤。本方在《伤寒论》里叫麻黄附子甘草汤。用麻黄配附子,附子温肾阳,因为病属少阴,所以要温肾阳。麻黄是发汗的,麻黄配附子能够温经发汗。甘草调和诸药,既能帮助附子回阳,又能使麻黄的发汗不至于太过而伤阳气。这是正水的治法,通过温肾阳,通过发散水寒之气,“发其汗即已”。.如果是脉浮的,那就是风水,就不需要温肾阳了,所以说“浮者宜杏子汤”。杏子汤这个方没有出现,林亿在边上写了一句小注“恐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因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跟越婢汤差不多,越婢汤是麻黄、石膏、甘草、姜、枣,加了杏仁,能够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又能帮助麻黄的发汗作用,气化则水化。还有前人认为这个方剂可能就是麻黄附子汤去附子,加杏仁。如《张氏医通》说,麻黄附子汤去附子,因为不必要温肾阳;脉浮,所以用麻黄、甘草,再加杏仁,能够发散水寒之气。实际上,麻黄、甘草,配杏仁,就是三拗汤,三拗汤也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作用,也能够祛水。但杏子汤真正是什么方,还说不清楚,都是一种猜测之词,因为仲景书里没有见到这个方。总而言之,脉浮者就要发汗,关键就是从肺来治。脉沉,就要考虑到少阴肾虚,虽然要发汗,也要配合温肾的药。这里有一个病案也很有趣。覃某,女,50多岁,因全身浮肿来治病。初起时脸睑浮肿,继而全身浮肿,按之凹陷,由于水肿厉害,体重由80多斤增加到140多斤,行动困难,食欲不振,大便软,小便少,西医诊断是肾脏性水肿。脉沉小,患者开始是用五苓散、《济生》肾气丸这些温肾、利水的药,但是没有作,用。后来考虑病人先是从颜面肿起,符合《金匮要略》所讲“腰以上肿宜发汗”的宗旨,同时又回忆起《吴鞠通医案》里有治疗肿胀的医案,所以仿效吴鞠通的医案,用麻黄附子甘草汤。我仔细看过《吴鞠通医案》,有这个处方。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吃了三剂以后,汗出一直到大腿以下,汗一出顿时全身就舒服了,但是肿也不是消除得很显著。发了汗,有所好转,接下去再用温阳化气的五苓散及济生肾气丸多剂,这样小便就多了,一昼夜有十多次小便,过了两周一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以后全身的肿胀就消失了,体重从120多斤又恢复到80多斤。也就是说“腰以上肿宜发汗”这一治疗方法是很有道理的,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水气病就是后世所说的水肿病,是因水而成病。这个“气”字跟风气、湿气是相同的,指的是邪气、病邪,也就是水邪为病。本篇就是讲水邪为病,水气病的病因、病机、辨证
仲景之温病的条辩:相关经方《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