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汉。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胡希恕: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黄汗与历节病有个不同之处,主要是在两胫发热和自冷。黄汗病两胫自冷,它是水气病,水气就下,下边特别厉害,两胫要冷的;历节不是的,历节它发热,“假令发热,此属历节”,历节也出黄汗。所以开始这一节,就是历节、黄汗一个主要鉴别点。第二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不是荣气,是“劳气”,劳气就是虚,虚劳之气,它这个病(黄汗病)是虚的。“食已汗出”,吃完饭就出汗,“又身常暮卧盗汗出”,就是夜间一躺下也老出汗,黄汗是这样子的。那么这种汗,不是有热,不是纯粹有热的关系,这是劳气,就是虚。
“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汗出已,反倒发热,这是个不好现象。一般要是出完汗都不发热,一方面出汗一方面还发热,说明人的精气外泄,邪气在里头老留着,咱们在讲表证的时候讲过这些问题,就是正不胜邪,就是虚。“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我们出的汗都是精气,人的热反倒留于内,这久而久之一定伤及血脉的,开始是瘀血证,其身甲错;再久而久之,热不止还要生恶疮。这都是说明黄汗的,黄汗是这个样子。搁个“若”,(说明除黄汗之外的)一般的病也是这样子,也不例外,它像个泛论似的,但它主要是针对黄汗。
“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run,run即胸中痛。”它说如果身子沉,身子沉说明什么呢?停湿停水嘛。“汗出已”,出完汗之后,水(所停之水)能去一部分,感觉轻快,这说明他有水气。黄汗是老出汗嘛,出完汗觉得像好一些似的,其实正说明他身上有水气。“久久必身run”,黄汗虚,虚则它常气上冲,气上冲有水气,身上一定要动的,肉一定要run的,就像我们前面“四肢聂聂动”是一个道理,没有气冲它不会动。“run即胸中痛”,一run就是有气上冲了。气上冲,胸中一定要痛的,气冲于上嘛。黄汗病有几个重点,一是出汗,一是发热,一是身肿痛,这是三大证候,所以他是一条条地分析,这非常好。
“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由于气上冲,水气也携着气上冲,所以上边出汗,下边没汗。“腰髋弛痛”,水气往下边厉害,冲腰,髋就是胯,就是外边这个胯。这个地方又没力气又疼,“弛疼”,“弛”是松弛的弛。“如有物在皮中状”,老觉得从腰髋以下这个部位,里头像是有虫子爬似的,什么呢?水气。就是虚而水气占据不去,就是这么一种病。要是更厉害的话,“剧者不能食,身疼重”,剧者,由于气往上冲,里头有寒水、湿气,那么他就不能吃东西。身既疼也重,它有表证,重就是有水,疼就是营卫不利。“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做个总结,上边这种情况就是黄汗的证症。
“桂枝加黄芪汤主之”,这是证治。桂枝汤治营卫不利,解外,也治身疼,但是它(桂枝汤)去不了黄汗,非加黄芪不可,表虚嘛。桂枝汤不但治身疼,也解热了,他(患者)老有虚热。这两种病人我都遇到过,黄汗病值得我们研究,到底是什么病?我查不少西医书,也查不出来。我治头一个黄汗病就用桂枝加黄芪汤,用这方子相当好使。她是哈尔滨的女患者,爱人在哈尔滨的一个医院,也是一个挺有名的大夫,她在西医院被诊断说是肝硬化,这个人面目属于黧黑,有点褐黄色,但是给她查,没有黄疸。她来这儿我给她看,开始我也没注意这个黄汗,她说是肝硬化,拿了不少已检查的东西,因为她爱人是个大夫,(都已诊断肝硬化了)我就给她当肝病治,越治她越疼,腰疼得厉害。她住在西郊,来一趟挺困难,一步不能走,得人架着。那天看她腰那么疼,我就奇怪了:肝硬化哪有那么疼的?我看她的领子,一翻,是黄色的,我说你出黄汗吧,她说对了,她说我得这个病就出黄汗。后来不治肝了,我给她吃桂枝加黄芪,很快就好了,颜色都变了,黄汗解决了,后来这人好了。那么黄汗究竟是什么玩意儿?这值得研究。你说这黄哪儿来的,是这个汗?中医看这个汗,为热证,色变了。那么阳明病那么样的大热,汗也不黄啊,所以这值得研究。黄汗病我是遇到了,遇到这么个(桂枝汤加黄芪证的黄汗)病,同时前面讲的桂枝苦酒汤(类型的黄汗病)我也遇到过,这个患者就是渴,我就给他桂枝芍药黄芪苦酒汤,他吃就好了。
所以这两个(类型的黄汗)病我都遇到了,但是这个黄汗病,黄是从哪儿来的呢?这个人我还真给他(做了)检验了,他也是黄疸,但指数都不高,那么这黄哪儿来的,西医也搞不清,确实值得研究。我问过西医,西医说这个病少见。是少见,我的确幸运,遇到这么两个病,一般人恐怕都还没遇到。可(黄汗)确实是这样子,与这个书上说的大致都差不多,尤其腰、腿疼得很突出,出汗,是有些发热。所以(黄汗)这个病是有的,我遇到两个(黄汗)病人后就再也没遇上,(那两人的)病历都没有了,但是我有些记录。因为“文革”以后,病历全没了。所以,黄汗这个病值得研究。你说黄汗的这个黄怎么来的,奇怪!我治的头一个患者,就是桂枝加黄芪汤,确实肝硬化,她的脾也大,但是她吃了药,黄汗基本解决了,而且她腰不疼了,后来她自己来了,也不用人搀,的确是好了。
倪海厦: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得到这类黄汗病的时候,其表症一样是流汗多而且是黄色的,两个膝盖胫骨都很冷。『假令发热』,假使膝盖 这边是发热的话,就是属于历节病,就不是黄汗,黄汗病膝盖是冰冷 的。西医讲的尿酸过多就是痛风,这时候历节是又红又肿又痛又烫, 这种热到好像被热水烫到那种热的感觉,受不了的热与电掣般的痛。 如果是病人有热证就是属于历节,不是我们现在要讨论的,如果是胫 冷才是我们这里的治症。『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出者』,吃饭后就 流汗,晚上的时候也会盗汗,『此荣气也。』这表示病在血分。『若汗 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 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润,润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汗出,下无 臗汗,腰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 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耆汤主之。』这个汤证里面写的条辨虽然 很多,诸位只要有个观念,白芍是收敛药,病人表虚流汗时要用黄耆, 但如果病人是表实又流汗,就需要用白芍,所以桂枝汤一样是可以发 一点表汗,伤寒论中的桂技汤证是有汗时用,完全无汗时就是麻黄汤 证。现在有表实必须要取一点汗,又不可乙太过,所以会用桂枝汤加 黄耆。过去用桂枝汤加黄耆时,往往都是因为表虚掉,汗水又流太多 了的时候用,我们要靠黄耆来收敛。所以我们汗水有问题的时候我们 都是靠黄耆,一个是发,一个是收,而黄耆是相同的,黄耆的作用是 固表,同时不要让病再回头。所以说桂枝汤里加黄耆,桂枝、芍药各 三两,黄耆只用二两,主力是桂枝汤方。所以历节也会有黄的现象, 我们膝盖里的风湿如果开刀拿出来看都是黄水,这是湿已经渗到关节 里面,不在三焦油网中。平常看到小孩子皮肤非常不好、非常粗糙, 都可以开桂枝汤加黄耆。但是如果黄汗很严重,病人表又虚掉的时候, 就必须要用桂枝芍药苦酒汤。最简单的辨症区分就是这样,一个是实 症用的,一个是虚症用的。
连建伟:
本段讲黄汗病,“两胫”,就是两只小腿部位,经常觉得冷。主要是因为水湿进入体内之后,其性下走,阻碍了阳气,所以黄汗会出现“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如果小腿发热,这是历节病,关节会疼痛。这就是黄汗跟历节的鉴别诊断。“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如果这个病人饭后经常出汗,到了晚上睡觉时要盗汗出,这就是“劳气”。所谓“劳气”,就是气虚劳损,也就是虚劳病。所以以上两句就是黄汗跟历节、劳气作鉴别的诊断。即说明黄汗没有晚卧盗汗出,没有饭后汗出。“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一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这一句也是讲黄汗,黄汗汗出色黄,汗出以后还会发热,说明本来体内有热。这种郁热在体内时间久了之后,使得营卫不通,血脉不通。血脉不通时间长久以后,“其身必甲错”,身上的肌肤呈现鳞甲状,相当粗糙。如果“发热不止”,说明瘀热太盛,血脉不通,时间长了,会腐败气血,化而为脓,所以“必生恶疮”。这一句我们可以跟本篇第一段对照起来读,第一段讲到黄汗病日久之后要产生痈脓,“久不愈,必致痈脓”。长期的黄汗病没有治好的话,会导致痈脓,也就是“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瞩,润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由于水从汗孔中入,水湿在体内,所以“身重”。汗出的话,身重可以有所减轻,但是水湿还是在体内,所以“久久必身瞩”。因水湿日久损伤人体的阳气,所以见到身体抖动的情况,而且损伤阳气以后,胸中的阳气不足,就会胸中痛。正因为水湿之邪是往下走的,所以腰以上还是有较正常的汗出,水湿停留在下部,腰以下就没有汗,而且“腰髋弛痛”,即腰和髋关节处疼痛。当然疼痛并不太厉害,痛势较缓,所以叫“弛痛”。《说文》“弛,弓解也”。一张弓把它松开来。所以有句话叫“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张,就是把弓拉开来,绷得很紧;驰,就是把弓弦松解掉,所以叫“弓解也”。《广雅》注释“弛,缓也”。水湿在皮中,所以“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这不能饮食说明湿邪还会影响脾胃。“身疼重”,是湿伤肌肉之故。湿在体内化热,所以“烦躁”。因为水湿不去,所以“小便不利”。由于汗出色黄如柏汁,所以这病称为黄汗,可用桂枝加黄芪汤来治疗。桂枝加黄芪汤就是桂枝汤再加上黄芪。用桂枝汤来调和营卫,加黄芪一方面能走表行水,一方面能补益卫气。桂枝加黄芪汤服用以后,也要饮热稀粥来助药力,也要“温覆”,就是被子盖得暖暖的,微微地让病人出点汗。如果汗不出,再服桂枝加黄芪汤。水气在体内,营卫不和,有汗出,但汗出得还不够、不透,所以用桂枝汤来调营卫。再加上黄芪走表行水,又能补益卫气。这方剂跟前面的芪芍桂酒汤差不多,有黄芪,有桂枝,有芍药,都能走表、行水、调营卫,但是又有一定的区别。因为芪芍桂酒汤治汗出比较多,表气比较虚,所以以黄芪为君药,重用黄芪五两。而后者汗出得并不透,腰以上有汗,腰以下无汗,所以用桂枝汤发汗,解除肌表之邪,再加黄芪走表、行水,是以桂枝作为君药,桂枝三两,黄芪只有二两。后世对黄汗的治疗也有一定的发展,一般在药物上除了选择这两方共有的黄芪、芍药、桂枝、甘草以外,还往往配其他药,例如茵陈之类。我一般配麻黄、连翘、赤小豆,有个处方叫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就是让湿热往外排出,又可清里,又能发越阳气,加上这些药可以增强祛湿清热的作用。
张步桃: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两小腿胫骨那里会冷冷的「假令发热,此属历节」历节病在第 5 章那里提过了。第 5 章《中风、历节病》那里提过。
「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吃饭以后就流汗,常常到了黄昏时就睡觉盗汗出,这是因为疲劳、过度虚引起的。这与第 6 章〈虚劳病〉有关系。
「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这可能与血液循环还是有关系,血液不能充分供应到组织、末稍的话,局部皮肤就会粗糙、龟裂。我看到一位林先生,皮肤病已经三十年,全身皮肤一抓就会像头皮屑一样脱屑。服药四个星期,症状已经好了 5、6 成。这类症状一定要用养血的药,所以我大部份用归耆建中汤为主。有时候很多痒症,我们不用去治疗,要用养血的药。有一位蔡小姐也是全身脱屑,我们也都是用养血的药。
因为文献中有讲:「治风不治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只要血液循环好,血液供应充足,不必去治风痒,风痒自己就会改善。很多病人用西药抗组织胺没有效。我们用桂枝汤系列:桂枝汤、葛根汤、桂麻各半汤、桂二麻一汤,比较虚的用桂枝加黄芪汤就会有效。
这个桂枝加黄芪汤与第五章〈血痹、虚劳病〉中,治疗血痹的桂枝黄芪五物汤只差一味药。只少了一味甘草。
「发熟不止者,必生恶疮」,很多皮肤病都是这样恶化的,很多与血液循环有关系。长期吃那些皮肤的西药,不会有效果。
前二、三天,英国伦敦有一位博士,传真一份资料来,要我们推荐二位擅长治皮肤病的中医师过去。所以如果你的医术很强,语文能力又好的话,真的可以行走天下。如果针灸医术很强,语文能力又好,真的可以一针走遍天下。
同学提问
刚刚提到皮肤龟裂问题,如何处理?
回答
要由养血、行血来处理,如果发生在脚的话,用当归四逆汤比较适合。如果在手部,可以用桂枝加黄芪、黄芪五物汤比较适合。
「发熟不止者,必生恶疮」,很多皮肤病都是这样恶化的,很多与血液循环有关系。长期吃那些皮肤的西药,不会有效果。
「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很多皮肤病久了,必生恶疮,所以很多皮肤病皮肤痒,我都用桂枝系列来做治疗。有些皮肤病是细菌、病毒引起的,可以配合用荆防败毒散。如果有痈疽问题的,用仙方活命饮有效。很多青春痘的病人,我都用仙方活命饮来治疗,非常有效。
有一位高雄庄小姐,高中三年级,已经青春痘六、七年了,满脸青春痘,现在吃了仙方活命饮加减半个月,已经好了许多,不再发大颗的痘痘了。
「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身体重着,出汗以后经常感得身体变轻了,「辄」是经常的意思。「久久必身run」身体的肌肉会抽动,一抽动可能牵引到神经、肌肉,造成「run即胸中痛」。
「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腰以上有汗,腰以下无汗,腰与髋骨好像被拆散似的感觉。「弛」就是松弛、松散的感觉,好像被拆散的感觉。「如有物在皮中状」,好像有东西在皮肤中,就是有痒、有痛的感觉。「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燥」,严重的话,吃不下东西,身体疼重,当然也会造成不舒服,造成情绪不爽、坐立不安、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这条条文一开始提到「历节病」与「黄汗」的对照。黄汗在第 5 章(中风、历节病〉有提到,因为历节病与黄汗都会疼痛。而在这第 15 章〈水气病〉出现,因为黄汗会肿。在第 16 章〈黄疸病〉出现,因为黄汗会分泌黄色的汗液,属于黄疸病的范围。所以一定要把三个不同章节的条文,综合归纳起来。在第 5 章〈历节病〉那里黄汗没有出主治的方子。
历节病有主治方子,如:乌头汤、桂芍知母汤,尤其桂芍知母汤有改善酸碱平衡的效果,因为知母是碱寒的药物,芍药、附子有止痛效果。有一次我跟○总医院肾脏科黄主任提到:用西医的方法能看好痛风吗?但是我们用中药治疗,一开始还是会疼痛,但是渐渐的疼痛程度会缓解、发作频率会减少。有一位蓝○○经理大概服药二个月,尿酸痛风就不发作了,倒是他一碰到冷水就想尿尿的问题,比较麻烦,还没处理好。我用柴胡剂会有效,但是效果有限。这是很奇怪的症状。
一般尿酸痛风急性期,有红肿热痛现象时,可以用白虎汤、白虎加参汤。如果患部在下肢,就加牛膝引药下行。而平时我会用桂芍知母汤合四妙散,如果疼痛厉害的话,加一些乳香、没药、穿山甲(已禁用),因为穿山甲可以「直达病所」。仙方活命饮中有穿山甲,有溃坚作用,用来治疗痈疽。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水气病就是后世所说的水肿病,是因水而成病。这个“气”字跟风气、湿气是相同的,指的是邪气、病邪,也就是水邪为病。本篇就是讲水邪为病,水气病的病因、病机、辨证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