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汉。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胡希恕:
底下讲气分,这一节很不好理解。“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他说诊查寸口脉,就是桡动脉了,迟而涩,迟是为寒,涩是血不足。诊寸口,知道这个人有寒而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诊趺阳脉,看他的胃,微而迟,“微则为气”,就是胃气虚,所以脉微,“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就是概括上边寸口脉和趺阳脉。寒气不足,“寒”为有寒,“气”就是胃气不足,还有一个血不足,就是概括寸口脉和趺阳脉而言的寒气不足。(寒气不足一共)包含三个意思,即寒、胃气不足、血不足。“手足逆冷”,他又有寒、胃又虚、血又不足,当然要四肢厥冷,血达不到四末,所以手足逆冷。
那么手足逆冷说明什么呢?就是“荣卫不利”。荣卫不利于外,津液整个在里头,而为水,所以“腹满胁鸣相逐”。肚子胀满,胁鸣,它是往上冲了,腹满胁鸣。相逐就是寒和水气相逐。要不搁个“相逐”是什么道理?荣卫不利于外,手足逆冷;寒水之气相搏于里,腹满胁鸣相逐而气转膀胱。“气转膀胱”,就说明它不是下输膀胱,气转膀胱就是气在小腹与上腹这个地方时上时下的意思。主要的是荣卫虚竭了,“荣卫俱劳”就是营卫俱虚竭的意思,这个劳就是虚劳的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阳气指着胃说的,胃气不行所以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血凝滞,也不通,所以骨疼,这是古人的一种看法。身冷、骨疼是个表证,它说身子所以冷,骨节所以疼,这是由于荣卫之气不利,不利就是外边还是有外邪了。
“阳前通,则恶寒”,阳前通这句话很不好解释。阳通照理说不应该恶寒了。这个,尤在泾解释得相当好,他说阳前通,阴失去阳了,阴失去阳必然要恶寒的。他这个解释不是冲着阳字下手,阳前通,阴没通啊,阴没通,阴失去阳了,不是要恶寒吗?这是尤在泾的解释,旁人还没有那么解释的,我认为他的解释还是很有道理的。“阴前通,则痹不仁”,阴前通了,可是阳呢?郁而不行,阳就是指胃气,所以咱们讲的胸痹那条就是了,阳微寒痹,它要是麻痹不仁,没有阴,阳可是光在那儿待着,滞而不行,它要麻痹不仁。
必须得怎样呢?阴阳二气,是相辅而行的,总得“阴阳相得,其气乃行”,这个说明什么?说明治疗呢。那么也就是说,我们通阳怎么办呢?就得治津液以通外,它就指着麻黄附子细辛这个方药说的。那么桂枝汤我们讲了很多了,甘温养液的方药。你要只是用桂枝去芍药汤,能够通荣气,不能通卫气。“阴前通”“阳前通”都是指着用药,你只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可以通其阳气治津液,但是更恶寒,阴不通嘛,阴失去阳,它不更恶寒?你要只是用桂枝去芍药汤调营卫,那么养营气,营通而卫不通,它要麻痹不仁的,所以这(两个方单独用)都不行。讲治疗的这两句话,就指下边的方子(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总的来讲,既要通阳也要通阴,两个方子就得一起用,这“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其气乃行”是指寒水之气乃散的意思。“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就指寒水之气。
“实则短气,虚则遗尿”,如果这个病要是实,吃这个药,则矢气,出虚恭;如果这个病虚,要遗溺。“名曰气分。”这个病主要的问题,是由于荣卫不利造成内有寒水。营卫不利(编者按:即荣卫不利。荣卫与营卫同义,下同)还是有外感的问题。所以诊寸口和趺阳,我们知道它是外边营卫不利,血虚有寒在里面,诊趺阳又知道胃气也虚,也是有寒。寒气不足这么一种问题,所以在内有寒水之气相逐,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胱;在外又有表证,荣卫不利,身冷骨痛。那么里面造成的水气病,主要源于营卫不利,所以它说气分。这一段冲着血分说的。那么治疗,既要通阳解表,也要用桂枝调营卫、解肌那种办法。没用整个桂枝汤,还是阳气不足了,把芍药去了。“虚则遗溺,名曰气分”,就应该(马上接上)底下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就应该接这个啊。《医宗金鉴》说的是对的。“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这是衍文,不要。“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就接着上边的气分,这是对的,因为什么呢?“心下坚大如盘”是另一段的,是枳术汤,是底下那段。所以这个书错的地方也很多。这段文章倒好解释。这种治疗的办法,你搁他那文章一起看不很清楚,那么我们怎么理解呢?根据药物咱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方药是两个方子合起来,一个是桂枝去芍药汤,一个是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去芍药汤是治气上冲,上实下虚,胸满脉促嘛,“腹满胁鸣”说明有冲气。营卫不利,用桂枝去芍药汤是很对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少阴病发汗的药,麻黄附子细辛治水气,所以在少阴篇里头,“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少阴病一般不发热,反发热而脉沉,脉沉就有水,所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认为它是少阴病,非配合附子这类药不可。搁细辛干什么呢?为了祛水。那么这个(麻黄附子细辛汤)就是发表祛水。我们从(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这个方剂上可以看得出来,这个方剂一方面祛里头的寒水之气而解表,同时也调营卫治气冲。那么既有桂枝去芍药方证,又有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所以把两个方合起来治这个病。那么我们对这个病怎么理解呢?这个病就是:第一胃虚,胃虚要有水气;二是有寒,虚寒在里,外边遭受外邪,所以它陷在内里头,有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胱这种水气病,外表又有身冷骨痛表证,它是陷于阴证,陷于少阴病。那么怎么治啊?根据方剂的组合,恰好适应这两个方面,一方面调节营卫养阴,养阴就是养血了,用桂枝汤为基础;一方面也得祛水气,解表让它出汗啊,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这样来解释我认为还是充分的,这个叫气分。总而言之,由于荣卫不利于外,那么荣卫之气不行,里头也为水气,所以叫作气分。这种气分,根据上面这种病的情况,可以用这个方子(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来治,这个方子也是表证的方子,既是表不解没有汗,但是又有桂枝去芍药证、气冲胸满这种情况,可以用这两个方子合起来。你们看看底下,这个解释也可以,说“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虫行皮中,营卫不利得厉害,发汗很不容易,非用大力的附子也出不来汗,如虫行皮中,咱们在《伤寒论》讲了,一是说它是久虚,老像虫子爬似的,它出不了汗。那么它这个(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也是这样子,它是虚,所以只是用麻黄是不行的,得用大力的附子才能使它发汗。要从辨证上说,四肢厥冷、身冷骨痛,这纯粹是少阴病的情况,所以要用加附子这种法子。这一节在文章里头不很好理解,各家对“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的解释有问题,甚至于都不解释,唯独尤在泾的解释我认为还是挺合适的。
倪海厦:
这里的两个汤方过去经方家都没有办法把它解释的很清楚。其实 很简单的利用中医阴阳的观念就可以解释,阳就是气,阴就是血。如 果一个病人气先走,血不走,就是所谓的『阳前通则恶寒』阳气不在 血里面,病人就会有怕冷的现象。如果是血走了气没有走,病人就会 有麻痹不仁,这是『阴前通』的基本的观念。当食物与饮水进入胃里 面去以后,由于肠壁、胃壁所有的消化系统都有一层膜在上面,如果 胃的火不够时,会影响到脾阳的消化力,于是吸收力就不够。胃本身 有火,胃是阳,脾是阴,正常状态下,胃火消食后,原本该要经过油 网交给脾脏的,但是脾的吸收力不够,结果食物营养就顺着肠壁渗出 去,于是同时遇到病人肾脏的阳不足,就是里寒过盛,造成所有内脏 都太寒了。平常吸收的食物营养经过三焦油网后转交给脾脏,脾脏是 土生万物,可以将营养灌溉到所有的脏去,所以肝心脾肺肾都能够接 受到营养。现在病人的状况是所有的内脏都寒了,不吸收任何东西。 我们的腑吸收营养要交给脏,结果脏不受,而胃液又把它消化掉了, 结果就造成所有的营养停在肠壁、脏腑之间和三焦油网的中间,因为 停在这个地方,中医就称之气分。张仲景知道是这样子,现在大家有这个观念以后,诸位先不要看里面的条辨,诸位先去看汤剂内容。他 说『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主之。』 胃的位置在我们的中焦,胃旁边有腹膜,吃下去的水和饮通通梗在这 里,整个绷起来的形状刚好是胃外膜绷起来的状态,当然会整个腹部 都硬梆梆的,形状就像大的菜盘一样,这就是『气分』。张仲景了解 到这病因所在,因此第一个要让内脏的功能恢复,这就要靠麻黄附子 细辛汤,内脏寒太盛时就是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可以把里寒去掉。前 面用桂枝汤,是因为桂枝汤能够健脾,而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里面是 不用芍药的,原因是当时病人已经是在很虚弱的状态之下,这个时候 如果用芍药,而芍药用酸苦涌泄的,是能攻血、破血的药,就会让病 人更虚弱,所以就把芍药拿掉。
连建伟:
本段是老师告诉学生,“寸口脉迟而涩”,寸口就是手上的脉搏。迟,就是寒;涩,就是血不足,血虚。“趺阳脉微而迟”,脚背上冲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这个“气”指的是气虚,脉微就是气虚,气不足。“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阳气不足,有寒,造成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营卫不利”,手足逆冷说明气血都虚,卫即是气,营即是血,营卫不利,气血不足。“营卫不利,则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胱”,大腹属脾,胁属于肝。肝主藏血,而胃为卫之源,脾为营之本。如果脾胃功能差,肯定营卫之气也不足。营卫之气不足就会腹满,肝血不足便会胁鸣。“相逐”,即“不止”之意。气还会下转膀胱。“营卫俱劳”,这个“劳”,就是虚劳的劳,就是营卫都虚,气血虚得厉害。所以就造成了“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由于阳气虚弱,阳气不通,所以全身都冷。阴气不通实际上指血气不通,血气不通就会骨头疼痛,因为寒主收引。
“阳前通则恶寒”,“前”,在古代是“剪”字的通借字,剪断、断绝之意。“前通”,指阳气断绝流通,实际上就是阳气不通,所以恶寒。而阴气断绝了,也就是血气不通了,所以就“痹不仁”,骨节疼痛,麻木不仁。必须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人靠的是阴阳之气,一定要“阴阳相得”,即阴阳调和,人身的大气,才能正常地流行,“其气乃行”,这是好现象。前面所讲的,都是阴阳相失,阴阳都不调和。气机通行以后,“实则失气”,如果气充实了,就会放屁。这个“失气”,就是放屁。就是肚子里气通了,“其气乃行”。反过来,“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大气”,就是指胸中的宗气,因为按照《灵枢·五味》讲到“大气积于胸中”,而膻中称为气海,所以大气就是指膻中的宗气,如果大气有变动,往不好的方向转化,“其气乃散”,大气就要耗散。大气耗散的话,人就会很虚弱,所以“虚则遗尿”。这种气机不能正常运行的疾病叫做“气分”。气跟水也有关系,由于阳气虚,大气不能正常地运行,时间长了也会转为水病,气不化而成为水。前面讲到女子月经不通,“血不利则为水”。这里大气不能正常地行通,也会转化成水病。本段主要讲了气分病的病理机制。日本医家山田业广,他研究《金匮要略》,写了《金匮要略札记》。他认为:“阴阳相得,其气乃行”,阴阳之气,也就是营卫之气,都能调和,胸中的大气才能正常地运行。“谓其佳候也”,这是好现象。而后面这一句,“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山田业广认为大气一转动,一变化,是“谓其恶候也”,指疾病向不好的方向发展。“实则失气,虚则遗尿,名曰气分”。如果气机充实,肚子里头会咕噜咕噜响,气会动,转矢气,其气乃行。如果大气耗散,大气过分虚弱,就会遗尿,即气虚遗尿。病到了遗尿的程度,就比较难治了。也说明气行跟气散,有的往好的方面转化,有的往不好的方面转化,预后不同。这个病叫“气分”。“心下坚”,“坚”,就是硬,心下部位很硬。“大如盘”,好像盘子一样的很大一块。“边如旋杯”,摸上去很大,而且有边际,圆圆的,像一个覆盖着的杯子一样。“旋杯”,就是把杯子倒转来放,杯口往下。“旋”,“圆也”,好像杯子口一圈圆圆的。所以“大如盘”关键是在大,又大又硬,而且又圆。“水饮所作”,这是由于阳虚,胸中大气不足,阴寒凝滞,水饮不消,结于心下。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关键是要使大气通行,“阴阳相得,其气乃行”。所谓大气,就是膻中的宗气,也就是心的阳气。心阳不振,所以要温心阳。用桂枝甘草汤,重用桂枝,就是温心阳之剂,使心阳充足。阳气不足,营卫不利,所以用姜、枣调营卫,补气血。然后再加上麻黄、附子、细辛,这是仲景的一个处方即麻黄附子细辛汤,附子是温肾阳的,麻黄、细辛主要取其温散的作用,可以帮助温阳化饮。而附子配桂枝,就是温心肾的阳气。所以我归纳这个处方叫“两少阴合治法”。心的阳气是手少阴,肾的阳气是足少阴。既有温心阳作用,又有温肾阳作用,又能够调营卫,又能够散寒水。所以可以使由阳气虚、阴寒盛、水饮不消而造成的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这样的症状得到消除。本条是接着三十条的,三十条已经把这个病机讲了,就是虚寒,大气不足,所以造成了“气分”。像这样心阳不足,阴寒凝滞,水饮停留,就可以用这个处方。虽然药味很少,但是配伍得很好。药服了以后,全身的阳气会温通,寒水就能够化掉。所以服用以后,“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说明汗出阳气通畅,病就好了。所以叫“阴阳相得,其气乃行"。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水气病就是后世所说的水肿病,是因水而成病。这个“气”字跟风气、湿气是相同的,指的是邪气、病邪,也就是水邪为病。本篇就是讲水邪为病,水气病的病因、病机、辨证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调胃承气汤,四逆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