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出自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相关的经方为《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

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胡希恕:
“阳明病,脉迟者”​,这个脉迟是个不及的脉,主寒,主虚,那么这个说的还是寒。​“阳明病”这就指阳明病的外证了,发热不恶寒、多汗出。但是脉迟,虽然阳明病热候是有了,但是里有寒,里有寒指的停水说的,水性寒所以脉也应之迟。“食难用饱”​,阳明病本来有热,热能吃,但吃饱不行,一吃饱,它就要“发烦”​,胃里头有湿,有湿它就不能够化谷,所以湿停在那儿就发烦,跟上边的谷疸一样的。​“头眩”​,脑袋晕,为什么?停湿、停水,所以“小便必难”​。小便通利(的话)​,就不停湿停水,头也不眩晕。所以小便必难,就冲着头眩说的。可见这个“脉迟”是里头有寒湿这类的东西了。
此欲作谷疸”​,现在这个人虽然不发黄,这是要作谷疸,跟上面(所说)是一样的。那么遇到这种病人,虽然没发黄,你要多加小心——他要发黄,这是欲作谷疸的一种情形。但是这种病只能利小便。​“虽下之,腹满如故”​,这个人当然腹满,腹满是由于脉迟,里头停湿停水,里头不实嘛!咱们讲阳明篇“脉迟”那个讲得很清楚了,可以回头看一看。那时候不能用泻药的,​“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就由于脉迟,还是有寒。那么这时候只能利尿,​“当于寒湿中求之”就是这个意思。这一段其实很有意思,我们在临床也常遇到这个事。这个人没发黄呢,但是一系列的证候,是要发生谷疸的,这个时候你发汗、泻下都是错的,如果脉迟,利小便就好了。
倪海厦: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阳明病照理说脉应该很洪才对,现 在是脉迟,脉跳得很慢,就是胃蠕动得很慢,结果食难用饱,就是不 能吃饱,不是说永远吃不饱,而是不能吃饱,如果病人一吃饱就会发 烦燥,头也昏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 以然者,脉迟故也。』这个就是遇到即将发谷瘅的病人,我们知道是 食物堵到,肇因在胃过缓,蠕动太慢,吸收太慢。如果用攻下的方法, 就只能把病人胃里面堵到的东西去掉,病人还是会回到原状,所以我 们攻下的同时要把胃的蠕动加速回来才行,这就是张仲景的想法。病 人得到谷瘅为什么会头昏?因为所有的胃热本在中焦,吃下去的食物 没有往下排掉时,热气就会往上升,于是就会头昏的很厉害,甚至于恶心时都会有食物味道从嘴巴出来。
连建伟:
阳明就是胃肠。刚才我们讲到往往是由湿热造成黄疸,还有寒湿也可以造成黄疸。所以“阳明病,脉迟者”,脉迟主寒,就是寒湿之气在脾胃,所以病人“食难用饱”,就是吃饭难以吃得很饱,因为吃得很饱就很难受,不能消化。因为脾胃有寒湿,所以“饱则发烦,头眩”,吃得太饱,不能运化,寒湿就更重了,所以造成了烦闷,眩晕。主要是寒湿浊气在体内,清阳不升,故眩晕。这种寒湿邪气,“浊气下流”,使得“小便必难”,小便肯定是困难的。​“此欲作谷疸”,也就是快要造成谷疸了。虽然还没有出现面目的黄染,但到小便不通畅的时候,就是寒湿出不去了,就要全身发黄,所以“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虽然医生用了攻下的方法,但还是肚子胀满。​“所以然者,脉迟故也”​,为什么还是肚子胀呢?主要是脉迟。脉迟就有寒湿,有寒湿用苦寒的泻下药,那肯定非但无效,反而更严重,所以“腹满如故”,就是依然肚子发胀。这种由寒湿造成的发黄,后世称为阴黄。湿热造成的黄疸,后世称为阳黄。还有一种叫虚黄,虚黄就是气血不足造成的皮肤发黄,称为虚黄。一般来说发黄可以分为这三种,一种以热为主,不管是谷疸也好,酒疸也好,女劳疸也好,基本上都是以热为主,那就是阳黄。如果以寒湿为主,脉迟,有寒,这种称为阴黄,即由寒湿之气导致的黄疸叫阴黄。还有一种气血不足造成皮肤的黄,这不是真正的黄疸,这叫虚黄。所以本条就是论述了谷疸也有因为寒湿而引起的,但相对比较少。我们在临床上也碰到这种情况,比如有一百个阳黄的话,这种阴黄只有一个两个,百分之九十多是阳黄,是湿热黄疸,寒湿造成的黄疸比较少。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黄疸病也是古已有之,在《说文解字》中就讲到:“疸,黄病也”,即指全身的皮肤、面目发黄,所以黄疸是以身目发黄为主证。这个“疸”字,古代本作&ldquo...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