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曰: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汉。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胡希恕:
“病黄疸,发热烦喘”,这是表热,热在表。发热,烦而喘,热往上壅逆了发喘,这是表证之为候了,热在表。“胸满口燥”,就热在里。这是表里俱热了。那么一般的黄疸为什么有这些证候?“以病发时,火劫其汗”,这源于病发的时候,黄疸一般的初发也都是有表证的多,火劫发汗,大夫发汗,他用非法的法子,以火劫而大发其汗,这在《伤寒论》里讲了很多。“两热所得”,本来有表邪,它是个热,又以火济之,这是两种热。有两种热的结果,所以表里俱热,就是上边的情形,(他这是)答复这个问题。
“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既发黄,就得有湿,没湿是不足以发黄的。一般黄疸全是从湿所得,这条的“病黄疸”也是有湿。那么现在这个病呢?(接着)他是讲治疗辨证了。“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一身尽热”是阳明病的一个证候了,“面黄”(编者按:胡老对此条文读作“面黄”,其他《金匮要略》版本多为“而黄”)就是黄疸也外显露了,“肚热”就是腹热了,腹里头也热。那么这是热在里了,那没问题,“当下之”。这个当下,不是用承气汤,后边有,茵陈蒿汤等,这个主要应该用大黄硝石汤,后头有的。
那么这个由于误治,黄疸初起的时候误治,所以(由)表里俱热变成里实的这种证候,当然既有黄,也有湿,不是没有湿的,它底下搁个插句,“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那么这个发黄也不例外,它也有湿,没湿它不足以发黄的,但是它热太盛,热盛的意思是纯粹变成阳黄了。
倪海厦:
有一种黄瘅病起因是本来病人就已经有发热症状,『发热烦喘胸满 口燥』,代表身体里面的津液不够,病人有发热而且口燥,再加上呼 吸短促喘息。于发病时又被火劫,意思是正好又靠在火旁边,结果『火 劫其汗』病人身体里面已经没有津液时,皮肤表面的津液又被火热发 掉,于是就更干了。这个时候津液没了,血里面的水就会不足,此时 我们隔着皮肤可以看到病人身上发黄,其实这是看到血的正色,并不 是真的黄瘅。『然黄家所得』刚刚讲的是病的肇因,如果是因黄瘅病, 就是从湿得到的,湿会停积到的原因可能是思能伤脾,或者是喝酒造 成的,原因很多,包括行房事行得太过也会有湿积。如果『从湿得之, 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湿热停积在身体里面时,我们是 采用攻下法,如果热是在表就用发汗法,这是黄瘅病的正治法则。
连建伟:
得了黄疸病,会有发热、心烦、气喘、胸满、口燥等热象,为什么会出现热象呢?主要是当病发作的时候,由于医生的误治,用火劫其汗。“火劫其汗”,我们学过《伤寒论》就知道是用了温针法或烧熏法来强迫患者出汗。这种温针、熏法都是发热的,若病者素体有热,再加上火劫其汗,如此“两热相得”,热邪就会更加炽盛,而病也会越来越严重了。“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为什么会产生黄疸病?主要是从湿邪得来的,这一句话实际上概括了绝大部分黄疸病的病机。由于误治,使热邪越来越重,湿邪反倒不很明显,而是以热邪为主。“一身尽发热而黄",全身皮肤发热和发黄。“肚热”,指病人腹中感到热。“热在里”,病人热在腹中。这里连续三句都用到了“热”字,说明这个黄疸病里热很重。此时可以采取攻下法,用大黄、芒硝等清热泻下的药物来治疗。因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说明黄疸病往往是以湿热为主。但由于误治,湿从热化,以热为主,这样的大热,首先要通过泻下的方法,以泻其热,才能减轻病情。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黄疸病也是古已有之,在《说文解字》中就讲到:“疸,黄病也”,即指全身的皮肤、面目发黄,所以黄疸是以身目发黄为主证。这个“疸”字,古代本作&ldquo
仲景之温病的条辩:相关经方《黄连黄芩栀子牡丹芍药汤》
仲景之湿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