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茵陈蒿汤方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纳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汉。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胡希恕:
这个在临床上是最常见的了,“谷疸之为病”,它也发寒热,但是不能吃东西,之所以不能吃东西,咱们前面讲了,虽然能吃但是食而不化,一吃,不但蕴热,而且里头本来有湿,脑袋就要发晕。“心胸不安”就是我们曾讲的“胃中苦浊”了,在这儿搁个“心胸不安”,与胃中苦浊可以合着来理解,“心胸不安”就是烦、恶心,也是苦浊的意思。“久久发黄”,这个说得很好。谷疸不是当时就发黄。黄疸型肝炎有的是这种情况。开始时,发寒热,都当感冒治。所以我就遇到很多的病人(对我诉苦)说“给误诊了,感冒治来治去发黄了”。其实也不是误诊,那个时候(谷疸之初未发黄时,状似外感)的确也是看不出来,再发汗。(那时候)中医发汗是错吗?也不错,那没什么问题的(因为那时的确有外感的可能,所以,也不能说是完全的误治)。但是那时候它是不发黄,久久才发黄,很长的时间一点点地黄来了。这个谷疸,“茵陈蒿汤主之”,茵陈蒿汤是最常用的方药,它祛湿热的,解热利湿,也利小便。栀子解烦热,也祛黄;大黄是下湿热的,也祛黄。药物挺奇怪,黄色的药都祛黄,怪有意思的,你看黄芩、黄连、黄柏、栀子、大黄、茵陈蒿、黄芪,是黄色的药都治黄。(茵陈蒿、栀子、大黄)这几个药都治黄,但各有不同。如果里不实,不能用大黄。茵陈蒿是最常用的药,既能利小便祛湿,同时也治黄,所以它这个药最平稳。烦得厉害必须加栀子,所以栀子不是个吐剂,你看这里就不说吐了,所以《伤寒论》里头凡有栀子都是吐的时候服,那是错的!回头在这儿看,一个也不说吐了,栀子不能使人吐,我们也常用,没吐过一回。那么这三个药在治黄里头是最常用的,不是说大便一点不通,稍稍的腹微满,大便不稀就可以用。但是我们治黄,中医讲辨证。如果这个人有恶心,尤其肝炎、黄疸型肝炎胸胁满或疼,有柴胡证,要配柴胡汤是比较好的,我们经常用大柴胡汤配这个(茵陈蒿汤),很好使。没有那些证(柴胡证),它只是发黄,有茵陈蒿证用茵陈蒿汤是对的。但是有其他症候呢?配伍着用更好。那么这三个药“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纳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这个“腹减”指的腹微满,有大黄嘛,腹微满而不是大满。腹微满,心中懊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黄疸病也是古已有之,在《说文解字》中就讲到:“疸,黄病也”,即指全身的皮肤、面目发黄,所以黄疸是以身目发黄为主证。这个“疸”字,古代本作&ldquo
仲景之热病的条辩:相关经方《黄连黄芩半夏猪胆汁汤》
仲景之湿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仲景之湿病的条辩:相关经方《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