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一本云茵陈汤及五苓散并主之。

出自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相关的经方为《茵陈五苓散
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一本云茵陈汤及五苓散并主之。 茵陈五苓散方 茵陈蒿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 方见痰饮中。上二物和,先食饮方寸匕,日三服。
()

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胡希恕:

  这就是根据上边“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这也是常用的方子。五苓散,咱们前面讲过了,无论是有水逆、小便不利、发热,都是五苓散证。如果有五苓散证,脉浮而有黄,发生黄疸,那么用五苓散加茵陈蒿就行了,也就是茵陈五苓散。茵陈蒿用的量在茵陈五苓散里最重了,它是茵陈十分、五苓散五分。我们要用呢,用汤剂是可以的。​(茵陈五苓散)茵陈的量为什么大呢?你看茵陈蒿汤里的茵陈量并不太大,祛黄的药多。茵陈五苓散里祛黄的只是茵陈一味,所以茵陈的量要多用,茵陈蒿末十分,五苓散五分,茵陈蒿为五苓散的二倍。我们用茵陈五苓散可用汤剂,不用散剂,就是那几个药都搁个10克,桂枝搁6克,茵陈蒿可以搁一二两都可以。这个方药也常用,只是(此种黄疸)必须包含五苓散证,这是要紧的。五苓散证是什么证呢?脉浮、发热、小便不利、消渴,或者水逆等,很多了。要合乎五苓散证而发黄,那么可以用茵陈五苓散。

  倪海厦:

  这个病就是一般看到的黄疸,黄疸病的人必有小便不利。五苓散 能够发汗,能够利水,茵陈蒿能治湿同时治黄,把黄从小便排出去, 这是单纯的黄疸病。所以无论是肝病的人或者是胆病的人,只要有身 黄我们就可以用,阳黄的病人发的黄很鲜黄,我们就用茵陈五苓散。 茵陈五苓散大部分用在感冒很久没好转之后转成肝炎的人或者是输 血性肝炎的人,造成小便不利,基本上有表症的时候一定会有小便不 利。这个是散剂,做成药粉来喝的,服用后尿出黄退。

  连建伟:

  黄疸病可以用茵陈五苓散来进行治疗。茵陈五苓散,就是茵陈蒿加上五苓散一起用。​“先食饮方寸匕”,把茵陈蒿研成碎末,然后把五苓散也研成散剂,合在一起,在饭前服用,因饭前服有利于诸药走下焦以利水湿。这种服药方法与茵陈蒿汤有所不同。茵陈蒿汤是湿热并重,以热为主,而此方是湿重于热,以湿为主,所以茵陈五苓散主要目的是利湿,再兼以清热。方中茵陈苦寒清热,是利湿退黄的专药;再配合五苓散化气行水。此方所针对的病,除了黄疸以外,还兼有小便不利,而且食量相对减少,因为湿重伤了脾胃。另一方面,病人的舌苔比较厚腻,苔白或白中带黄,这也说明了此病以湿为主,故用茵陈五苓散来治疗。临床上确实常常有一些黄疸是属于湿热并重的,条文中在茵陈五苓散旁有一句话,“一本云茵陈汤及五苓散并主之”​。有一个古传本,说茵陈蒿汤和五苓散一起用。临床上我一般都是将茵陈蒿汤与五苓散合用,就是茵陈蒿汤的茵陈、栀子、大黄,与五苓散的猪苓、茯苓、白术、泽泻等药合用,至于桂枝一味,我大多改成车前子,因为桂枝比较温热,尽管此药有通阳利水的作用,但毕竟黄疸病属湿热者多,而且按照现代医学的说法,黄疸大多是肝病。肝藏有相火,故温热药宜少用。另一方面,因为车前子既能利尿又能清肝,龙胆泻肝汤里用车前子,就是因为此药能清热利湿,这就是我选择以车前子代替桂枝的原因。 在运用茵陈蒿汤与五苓散这个合方前,我们一定要先辨清病是热重于湿呢?还是湿重于热?到底热与湿各占多少,这个比例并不容易掌握。一般来说,当病人舌苔黄腻,而且脉象比较有力时,我就用此合方,因为若只用茵陈五苓散,清热的作用不够;仅用茵陈蒿汤,利尿的效果又不足,因为仲景说:“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使湿邪得以从小便排出。因此我把这两个方合在一起用,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三年前,有位病人来看病,他得了戊型肝炎,目前这种肝炎是越来越多,西医也没有好的治疗办法。我看这位病人全身发黄,就像黄纸一般,他的胆红素,高达714,是相当可怕的数字。病人是个农民,家里比较贫困,根本付不起高昂的住院费,因此才考虑来找中医治疗。我用了茵陈蒿汤合五苓散,并把五苓散的桂枝去掉,换上车前子,另外再加几味退黄的药,如平地木和虎杖根等。平地木,又叫矮地茶、老勿大,能祛湿清热、活血化瘀,是解毒退黄的专药。虎杖根,也能活血化瘀、清热利尿。这种黄疸病往往兼有血瘀,因此在清热祛湿之余,也要考虑到活血化瘀。病人服了此药以后,小便就开始多起来了,而且尿的颜色也慢慢地转清,黄疸也一直在退,胆红素由原先的700多逐渐地降到600 多、400多、200多,最后回复到正常。大概是治疗四个月左右,全部正常。所以这个处方是很有效的,而我所根据的就是林亿他们注的“一本云茵陈汤及五苓散并主之"。这病在治疗过程中,病人没有吃一颗西药,就是用中药治好的。 后来中国中央电视台专门来采访我,说要给我拍个片子,我说我不要拍片子,我不要宣传,我已经很忙了,不要来,不要来。他们说非得要来,是他们掏的钱,乘飞机从北京到杭州再回去。他们过来了三个人,二个是摄影师,一个是编导,三个人来拍了三天,把那个病人叫来,就是让他自己现身说法,怎么吃的这个药?开始是怎么样的情况?后来又是怎么样的情况?然后再把西医那里的化验报告拿出来拍摄。化验报告当然病人也不放心,怀疑是不是真治好了,结果化验了五次肝功能,全部正常,就证实戊型肝炎治好了。我们通过辨证,通过用张仲景的处方,确实是有效的。所以现在为什么还要读仲景的书啊?就是仲景的书到现在还有临床意义,能启发医者的思路而给病人治病。现在的中医,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给那些不懂中医的人搞坏的。我以前听一些台湾的同学说,这里有些人虽然仅有小学程度,但只要他能够背一小部分《医宗金鉴》,通过中医师执业考试,就能挂牌做中医了。实际上这种人根本就不是正宗的中医。真正的中医应该知识是很渊博的,从古代文史哲的知识,到中医理、法、方、药的知识都要掌握,这是不容易的事。所以大家既然学了中医,我总是希望大家要学好中医,要用心去学。前天,我跟长庚医学院魏福全院长谈话,我就说我希望你们的学生起码有一半人要真正去做中医,这样才达到了办中医系的目的。你办中医系,到后来学生还是做西医去了,中医系还办来干嘛?起码要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要愿意为中医事业奋斗。因为中医确实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是中华民族的宝库。而且,中医与西医不同,西医要配合各种仪器设备和辅助人员,而中医靠的就是望、闻、问、切四诊,​、根据中医基础理论来治病。 中医师不管年纪多大,都可以为病人看病。姜通先生,是台湾最年长的中医,已经96岁了,还在看病。2001年我曾拜访过姜老,我跟他打电话约时间,他叫我晚上9点多过去,因为他病人非常多,要到那个时候才能看完。后来我9点多钟到他诊所的时候,他还没看完病人呢!前两个星期,姜老给我打电话,他叫我星期六中午11点半过去,结果那一天我还是等到将近12点,他才把全部病人看完。姜老原先是浙江中医学校的第一届毕业生,后来在国民党军队当军医官,然后再到台湾,并曾经在台中的中国医药大学教过书。这个老先生身体很好,虚岁是96岁,周岁是94岁,真是老当益壮,了不起。他现在少则一天看90号,多则一天看100多号,门庭若市。我到台湾来,他很高兴。他说校长来了,因为我现在是浙江中医学院副院长,他原先是浙江中医学校第一届的学生。他说校长来很高兴。因为他到现在没回祖国大陆去过,一直就在台湾那么多年。我是2000年到台湾来就跟他来往,我也跟他说:你是现在台湾年纪最大的中医。所以中医越是年纪大,只要不是老糊涂,积累越来越多。 祖国大陆上应该说是对老中医很重视,而且要抢救老中医的遗产,这是一种政府行为,曾经评过三次全国老中医药专家,每次评500名,那就是有1500名了。但是1500名中有好多年纪大的老中医已经去世,估计现在健在的,只有1000来名。中国有13亿人口,就那么一千来个人。政府很重视,就是专门要你带徒,带徒弟才能流传下去,否则怎么流传得下去?我带了两个徒弟,一个已经取得中医博士学位,现在是浙江中医学院教授兼图书馆馆长;还有一个原先是我的硕士研究生,现在是医院里的主治医师。他们跟着我出门诊,我看病时他们就抄处方,抄完后就把当日的病案拿回去研究,总结我的临床经验,并写成文章。 我希望你们既然学中医的话就要学好,而且越是民族的东西,越能走向世界。比如说中医,不论美国人也好,日本人也好,为什么他们都要到中国来学?因为传统医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他们过去是不了解,现在了解了,知道中医是好东西。我来台湾之前,美国的学生就是跟着我在抄方,我来了,他只好也停掉了,他们都要来学。到国内来学习自然科学的外国留学生中,学中医的人是最多的。所以我讲要有远见。 我很佩服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他是台中的中国医药大学董事长,后来他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并写了《四书道贯》​。陈先生非常支持中医事业,台湾的中医事业就是靠他的支持才能到今天这个地步。传统的东西有它的生命力,比如说台北的故宫博物院,院里收藏的字画有多好,如果你写的字能够超过这些收藏品,那你肯定是国宝了,而且还是世界级的宝贝。确实是这样,人家都会欣赏。现在祖国大陆上好的书法家,一个字就值一万人币,值万金啊,一字千金都买不到。但是有这样本事的人是越来越少。所以我们要走自己的道路,好好地学好我们的知识,我相信你们会越来越好,我坚信,因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们有我们自成体系的东西,你要真正能够下苦功。当然中医不好学,不好学在哪里?它跟西医不一样,西医搞理论的就是搞理论的,看病的就是看病的,中医的理论和看病是完全结合在一起的,所以中医理论讲得好,肯定临床也好,它是合在一起的,必须要以中医的理论来指导临床。所以我希望大家真的要好好学。既然学了,就是要学好。我在祖国大陆上也跟学生们说,要好好学,而且一定要真正把知识学到手。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黄疸病也是古已有之,在《说文解字》中就讲到:“疸,黄病也”,即指全身的皮肤、面目发黄,所以黄疸是以身目发黄为主证。这个“疸”字,古代本作&ldquo...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