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朗读
吴茱萸汤方(可治胃下垂,肝寒所致;)[原文]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吴茱萸汤原文

呕吐并剧烈头痛

吴茱萸汤方(可治胃下垂,肝寒所致;)

  [原文]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相关条文]

  【8.2】何谓脏结?师曰:脏结者,五脏各具,寒热攸分,宜求血分,虽有气结,皆血为之。假令肝脏结,则两胁痛而呕,脉沉弦而结者,宜吴茱萸汤。若发热不呕者,此为实,脉当沉弦而急,桂枝当归牡丹桃仁枳实汤主之。

  【9.67】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小半夏汤主之。

  【9.97】趺阳脉微而弦,法当腹满,若不满者,必大便难,两胠疼痛,此为虚寒,当温之,宜吴茱萸汤。

  【11.30】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11.100】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11.101】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汉方应用】胸部胀满、手足发冷者的下列诸症:头痛,头痛伴有恶心感,打噎。

  [方义]

  此为温中补虚、祛寒止呕之方。

  [主治]

  太阴、少阴、厥阴虚寒呕吐(包括干呕,吐涎沫,欲呕)、下利头痛(头顶痛)、烦躁等证。但必须兼有手足厥冷,不喜冷性饮食,脉沉、迟、弦、细、微、弱等现象。

  [药品]

  吴茱萸二至三钱 人参一至二钱 生姜一至二钱 大枣二至四枚

  [煎服法]

  水三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吴萸、生姜温中散寒,以治吐利头痛;人参、大枣益气补中,以恢复肠胃之机能。

  [禁忌证]

  一切热证(如口苦、喜冷等)均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小柴胡汤:此治少阳病头痛呕吐兼有寒热往来口苦之方。

  (2)茯苓四逆汤:此治阳虚、气虚兼有水邪,四肢厥逆,烦躁之方。

太阴病

  太阴病,即是里阴证,它和阳明病恰好是表里关系。有关太阴病的论述及方证,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与阳明病一样论述最多,但《伤寒论》的太阴病篇只有8条,而且大多不是在...

太阴病朗读
()

猜你喜欢

百合七枚(擘) 地黄汁一升 牡丹皮六两 半夏一升 茯苓四两
()
[原文]栀子十六枚(擘) 黄芩三两 半夏半斤 甘草二两 [用法]上四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取二升半,去滓,纳三味,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
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方(去上焦湿)[原文]黄芪三两 桂枝二两 茯苓三两 细辛一两
()
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方(去下焦湿)[原文]桂枝三两 茯苓四两 白术三两 细辛二两
()
[原文]黄连一两 石膏一斤碎(绵裹)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 [用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小柴胡汤方(肝炎、淋巴肿块、结节、乳癌、伤科均可用它加减,女子经期感冒;女子经期感冒一律用小柴胡汤;可用来治疗脑部积水,要用生半夏;恶心反胃,反复发烧;呕吐又发烧;感冒刚好又发烧,感冒反复发烧;产后抑郁症基础方;乳房肿块+牡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