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汤朗读
桂枝附子汤方(风湿关节炎;有表证+湿) [原文]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二枚(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附子汤原文

桂枝附子汤方(风湿关节炎;有表证+湿)

[原文]

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二枚(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用法]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相关条文]

【5.32】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白术附子汤主之。

【汉方应用】身体烦痛,神经痛,风湿肌肉关节痛,麻痹,化脓症。

  [方义]

  此散风寒、补阳胜湿之方。

  [主治]

  风寒湿痹,风寒较盛,湿邪较轻,兼有阳虚现象者。其症身体疼烦,不能转侧。但必须具有恶风寒、不喜冷性饮食、口不渴、不呕、脉浮虚而涩或脉较微等风寒和阳虚现象。

  [药品]

  桂枝三至四钱 附子二至三钱 炙草一至二钱 大枣二至四枚 生姜一至三钱

  [加减法]

  桂枝附子汤,减轻分量名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治太阳病误下后,胸满、脉微、恶寒之证。

  按:此二方从药的品种上看是相同的,从药的剂量上看是不相同的,因此名称既异,作用当然不同,这是容易理解的。但在临床实际上互用起来是否会有害处,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认为,彼方用于此证绝不会有显著效果,因为桂、附用量减少,甘、枣补缓之性相对增强,而此证宜于温散,不宜于补缓也。此方如用于彼证反会发生害处,因桂枝散性过甚,不利于阳虚之体。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桂枝、生姜辛温以散风寒,附子补阳以胜寒湿,甘草、大枣和诸药以保护中气。

  [禁忌证]

  有内热现象者忌之,例如口苦、喜冷、脉象实大洪数等都是。

  [类似方剂参考]

  (1)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即白术附子汤方):此治阳虚寒湿较胜风邪较轻之痹证的方剂。

  (2)甘草附子汤:此治脾虚阳虚、寒湿较甚之痹证的方剂。

仲景之湿病

湿气为病,内外上下,四处流行,随邪变化,各具病形,按法诊治,勿失纪纲。湿气在上,中于雾露,头痛,项强,两额疼痛,脉浮而涩者,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主之。[译文]湿气造成的疾病,内外上下,四外流窜...

仲景之湿病朗读
()

猜你喜欢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栝蒌根四两  黄连三两  牡丹皮四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原文]茯苓四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一两(炙)  [用法]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猪肤汤方 [原文] 猪肤一斤 [用法]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分温六服。(一说白粉即米粉,南阳林山则说白粉为白垩土) [相关条文] 【11.31】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
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杏仁七十个 甘草一两(炙) 白术四两
()
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方(宋版称之为四逆散,可用来治疗胆结石、胆囊炎;肝脓疡)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苓芍术甘汤;湿气重的人感冒可用此方,苓芍术甘汤) [原文]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