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汉。少阳病。小柴胡汤方(肝炎、淋巴肿块、结节、乳癌、伤科均可用它加减,女子经期感冒;女子经期感冒一律用小柴胡汤;可用来治疗脑部积水,要用生半夏;恶心反胃,反复发烧;呕吐又发烧;感冒刚好又发烧,感冒反复发烧;产后抑郁症基础方;乳房肿块+牡蛎)
女子经期感冒
小柴胡汤方(肝炎、淋巴肿块、结节、乳癌、伤科均可用它加减,女子经期感冒;)
[原文]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 。若胁下痞鞕,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取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相关条文]
【5.41】风病,头痛,多汗,恶风,腋下痛,不可转侧,脉浮弦而数,此风邪干肝也,小柴胡汤主之;若流于腑,则口苦,呕逆,腹胀,善太息,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主之。
【5.48】寒病,两胁中痛,寒中行善掣节,逆则头痛,耳聋,脉弦而沉迟,此寒邪乘肝也,小柴胡汤主之;其著也,则两腋急痛,不能转侧,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甘草汤主之。
【7.6】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7.68】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食饮,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7.69】血弱气虚,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抟,结于胁下,正邪纷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也,以法治之。
【7.71】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7.72】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
【7.75】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7.76】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宜先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8.23】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小柴胡汤主之。
【8.27】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者,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细,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小柴胡汤方见前)
【9.53】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9.54】阳明病,胁下鞕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也。
【9.55】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涕,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10.4】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脉沉弦者,不可吐、下,与小柴胡汤。
【10.7】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此上焦不通故也,宜小柴胡汤。
【11.102】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12.40】伤寒差已后,更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16.13】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则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也。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者,小柴胡汤主之。
【16.19】产后中风,数十日不解,头痛,恶寒,发热,心下满,干呕,续自微汗出,小柴胡汤主之。
【汉方应用】食欲不振,胸部痞硬有压痛感,寒热往来。口渴,口苦,苔白,欲吐,有便秘感,恶心,疲劳感及感冒后期症状。急性热性病,感冒,肺结核,胆囊炎,肝炎,疟疾,扁桃腺炎,中耳炎,乳腺炎,支气管哮喘,胃炎,肠胃虚弱,肾炎,神经性疾病。
本方是中医处方中应用最广泛的方剂。
倪海厦版
柴胡汤
处方内容是
柴胡15克 半夏15克 黄芩15克 党参15克 生姜二片 大枣十枚 炙甘草10克,
每付药加入六碗水使用大火来煮成二碗,成人于早晚餐前空腹时喝一碗,小孩减半,
此方主要症状是病人自觉忽冷忽热,有呕心感,同时两胸肋位感觉有胀满感,这时就可以服用此方,还有要注意一点,就是女子在月经期中,如果得到任何感冒时,无论妳其它感冒症状是如何不同,请一律使用此方就可以恢复过来,千万不要去吃其它处方,如果妳同时有严重的痛经问题,妳可以在此方中自行加入茜草15克,白芍25克,而煮法与服用方法不变。
[方义]
此和解少阳半表半里,散风清火,降逆止呕,补正祛邪,治少阳虚证之方,也系少阳病之主方。
[主治]
少阳病,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头晕目眩,或头角痛,口苦,咽干,苔白,耳聋,溺赤,脉浮弦而细。
[药品]
柴胡二钱半至四钱 黄芩钱半至二钱半 人参一钱至一钱半 炙草五分至一钱 生姜二至三片 半夏二至三钱 大枣二至四枚
[加减法]
(1)胸中烦而不呕者,去人参、半夏,加瓜蒌实。烦是热证,不宜人参大补,恐助热也;半夏止呕,今不呕,故去之;瓜蒌实能通胸中之热,故加之。
(2)渴者,去半夏,加人参、瓜蒌根.渴者,津液不足也,半夏性燥伤津,故去之;人参、蒌根生津,清热止渴,故加之。
(3)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腹痛是寒邪郁滞不通的证候,故去黄芩之寒,加芍药以通血痹,通则不痛也。
(4)胁下痞坚者,去大枣,加牡蛎。去大枣者,恶其甘以助满也;加牡蛎者,取其咸以软坚也。
(5)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心悸、小便不利者,是阳气虚,水气停宿也。黄芩性寒,恐伤阳气,故去之;茯苓利水,故加之。
(6)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不渴是津液尚足,故不须人参之生津;外有微热是兼太阳之表邪,故须加桂枝之解肌。
(7)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干姜、五味子。咳是寒邪与水饮伤肺,肺气上逆之证,故去参枣之补,生姜之散;加干姜温肺寒,以化水饮,加五味敛肺气,以止咳逆。
[煎服法]
水二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渣温服。
[用药大意]
柴胡是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主药,对于寒热往来、胸胁满、头眩痛等症最为相宜;黄芩泻火以治口苦;半夏、生姜降逆止呕;参、草、枣补胃气之虚,并调和诸药。
[禁忌证]
少阳实证,胸下及腹拒按,大便燥者,忌之;伏暑、湿温所见之胸痛寒热如疟,及太阳病寒热如疟等证,均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大柴胡汤:此治少阳兼阳明实证之方。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本汤主之(96)翰卿按:本节的证状是小柴胡汤适应证中比较全面的一节,其中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为其主要症状。陈慎吾云:少阳部位在胸胁,延及胸腹两腔,古称三焦占领,部位既大,所属脏器亦多,故本方所治病证极广,如脑病、五官病、咽喉病、呼吸器病、肋膜病、心脏病、肺结核、肝、胆、肾、生殖器等。又疟疾、疮痈、胃肠病之不属于阳明太阴者,一脏有至数脏,原发或续发,凡见本方主证而无阴证转归者,皆为本方主治也。唐容川云,五脏六腑皆有咳嗽,而无不聚于胃、关于肺,兹有一方,可以统治肺胃者,则莫如小柴胡。陈飞霞亦云,此方辛平升散,为咳门第一神方,举世少有知者。凡有咳嗽,无论内伤饮食,外感风寒,浸湿夹毒,不拘男妇老少,凡胸紧气急,咽痛口苦,痰不相应,即用本方升散之。若感冒重者服此,其咳愈甚,佳兆也,再服则渐次减轻。枯燥之人,数剂后略加沙参、玉竹、麦冬类,以滋其阴,无不应者。二氏之说,可谓经验之谈也。
2.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本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97)翰卿按:人体气血衰弱,抵抗力不足,邪气乘虚入内,以致形成胁下痞硬,寒热往来,心烦喜呕等证状。也就是小柴胡证的病因。本节之渴与第一节之渴不同,前者为小柴胡汤证中兼见之证,本节之渴是服小柴胡汤后转属阳明之证。虽然都属于内热,但程度上后者较前者为重。
3.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101)翰卿按:这是决定柴胡证的标准,而不是使用柴胡汤的标准,临证必须适当加减施治。陈慎吾云: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四者为本方之主证,或见证为本方之兼证,但见主证一二即可,兼证不拘有无。真正的小柴胡汤证,虽未经误下,往往也有战汗,不过误下之后,战汗比较多些,也有战而不汗者,不汗就不得痊愈。
4.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本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98)
翰卿按:本节说明小柴胡汤虽见一二证便可使用,但必须认清本证之面目,不可把似是而非的类似证混淆一起。小柴胡汤主治的胸胁苦满,喜呕,不欲食等证,其满痛部位不在肝胆,而是在躯壳的胸胁部分;呕而不食,不是渴而饮水之呕与胃机能被屡下而伤之不食,而是病邪侵犯胃之呕吐不食。可见,任何一症状,都必须从各方面分析研究,不能粗枝大叶。
5.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手足温而渴者本方主之。(99)
翰卿按:本节证状从表面看,与上节有似相同,其实完全不同,仲圣就是让相互对比,以别泾渭。本条应仿小柴胡加减例,去人参、半夏,加桂枝、瓜蒌。
9.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本汤。(148)翰卿按:本节又是仲圣教导我们辨证用药的方法,里边有几点需要注意:①恶寒、手足冷、不食、脉沉细,本可认为是阴寒证,但结合头汗出一证,说明不是阴寒,而是阳气内郁之象。②半表半里之证,兼有心下满、大便硬,本可使用大柴胡汤,但因脉沉细而不是沉实,用大柴胡汤就不够确当,所以先用小柴胡汤以治,如表解里未和时,再利其大便,这里边的火候是相当关键的。③使用小柴胡汤,并没有小柴胡汤的主要症状,单凭既不可汗、又不可下、更不可清凉温补,且仍需使邪外出的情况下而用小柴胡汤,这是需要细心体会的。④实践体会,凡头汗出身无汗之证,只要兼恶寒、脉沉细等证,即应认为是阳邪内郁,热气上蒸,使用小柴胡汤是会有一定效果的。
10.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本汤。(37)翰卿按:根据本节体会到:①胸满胁痛是小柴胡汤主证之一。②脉浮细、嗜卧二证,只要有小柴胡汤主证,便可用小柴胡汤治之。③脉浮细中有弦的现象。
11.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本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汗出而解。(230)翰卿按:本条仲景提出阳明病,其实为阳明少阳合病,本系大柴胡汤证,但此种情况下,宜小柴胡汤,大柴胡反不适宜。为什么呢?因这种不大便,腹部绝没有硬痛、拒按现象,如有就需加攻下药。舌上白苔也是小柴胡汤主证之一,也是不可用攻下法的指征。可见对不大便一证,也要全面分析。左季云曰:余取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三句,借治劳伤咳嗽,往往获效。
12.呕而发热者,本汤主之。(379)翰卿按:柯氏云凡伤寒中风,无麻黄桂枝证,但有喜呕,发热者,可用小柴胡汤,不必寒热往来而始用。我认为应兼舌苔白、口苦等证,否则,舌苔黄燥恐有阳明燥热,口不苦恐兼太阴虚寒,所以应从全面考虑。同时也说明不兼恶风寒之发热,本来多属阳明,
然也有可用小柴胡汤的时候。
13.伤寒差后,重发热,本汤主之。(394)翰卿按:仅凭发热一证用小柴胡汤,不够全面,应该还有呕逆,口苦等证状,才适宜用本汤。因伤寒差后,食复、劳复、或重感风寒,都有发热,用药必须根据具体症状,不可乱用。
14.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本汤主之。(144)翰卿按:辨别热入血室,应注意发病和月经的关系。本证常在月经期,经水突然中断,出现寒热如疟,胸胁下满等症状,为小柴胡汤治疗寒热的又一种热型。使用时也应随证加减,最要者,需加血分药,如生地、丹皮、桃仁之类。
15.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本汤主之。(《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篇》)翰卿按:郁冒系感受外邪后,由于外邪郁闭,阳气不能四达而上冲于头,表现有眩晕、头汗出的症状,是使用小柴胡汤的着眼点。呕不能食,是小柴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之证;大便坚为血虚不润之故。小柴胡汤是治产后外感身热有效之方,如具备主要关键证,则疗效更为准确。
16.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脉续浮者与本汤。(231)
17.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本汤。(266)翰卿按:“脉沉紧”,吴谦云当是沉弦,这种脉虽不禁忌,但也不够恰当,且太阳转少阳而太阳证未罢者,宜两经合而治之,当是柴胡桂枝汤。如无太阳证,才是本方所主之证。
18.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本汤。(《金匮要略·黄疸篇》)
翰卿按:黄痘证见腹痛而呕者,为肝木犯胃之候,同时兼有寒热往来,脉弦,口苦等证者,可于本方加白芍、菌陈治之。系随证施治,非专治黄痘也。
19.初期肺病、肺门淋巴结核、身体衰弱而又感冒有微热者;急性淋巴腺炎、中耳炎蓄脓证,小儿腺病体质而易感冒身热者,干、湿性肋膜炎,扁桃体炎反复发作者,热性神经性高血压。(《古方临床之运用》)
20.两胁胀痛;少阳正疟;吐酸不食;妇人热入血室;鼻渊。(《伤寒论译释》)
21.小柴胡汤以胸胁苦满为主证,诊查方法,令病人仰卧,以指头从其肋骨弓下,沿前胸壁里面,向胸腔按压,触知一种抵抗物,而病人觉压痛者,为小柴胡之腹证。(《皇汉医学》)
22.少阳证不必皆传自阳明也。其人若胆中素有积热,偶受外感,即可口苦、心烦、寒热往来。于柴胡汤中加生石膏、滑石、生杭芍各六钱,从小便中分消其热,服后即愈。若其左关甚有力者,生石膏可用至一两,自无转阳明之虑也。(《医学衷中参西录》关键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头晕,头角部痛,口苦,呕吐,舌白,脉浮弦。翰卿按:本方关键证,不同于大寒大热,大汗大下诸方的严格。在认识方面,当然但见一证便是;在一证中,最多见的是往来寒热;在效力方面,必须符合这些症状,不符合者,除副证或可使用外,大部分必须加减,否则不效。副证:头汗出者,不大便,腹不拒按者,潮热大便溏者,产后身热,这些副证必须在关键证的基础上才能运用。禁忌证:①属应吐、应下、应汗治疗者,不宜用本方。②属实而兼寒证者,不宜用本方。
《伤寒论》少阳病篇条文仅10条,主要讲述了判定提纲、治则及治忌。其方证及有关病因病机论述,散在于太阳、阳明、少阴等篇以及《金匮要略》中。因此,要解读少阳病,不能只看《伤寒...
少阳病。《伤寒论》少阳病篇条文仅10条,主要讲述了判定提纲、治则及治忌。其方证及有关病因病机论述,散在于太阳、阳明、少阴等篇以及《金匮要略》中。因此,要解读少阳病,不能只看《伤寒
一物瓜蒂汤方。汉。仲景之伤暑。此太阳病解肌和荣卫之主方。所谓解肌,亦属于辛温发汗范围内的一种方法。不过这种发汗是在有汗时进行的,所以不叫作发汗而叫作解肌。从“和荣卫”三字体会,说明这种方法有时候不完全以出汗为目的。
茯苓白术甘草汤。汉。仲景之温病。 [原文]茯苓四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一两(炙) [用法]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栀子汤。汉。仲景之温病。[原文]栀子十六枚(擘) 黄芩三两 半夏半斤 甘草二两 [用法]上四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取二升半,去滓,纳三味,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麻黄茯苓汤。。仲景之湿病。麻黄茯苓汤方(寒湿在肌肉,黄肿)[原文]麻黄二两(去节)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防己 赤小豆一升
理中汤。。仲景之湿病。理中汤方(脾胃寒湿,腹泻;又名人参汤) [原文]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三两(炙)
白术附子汤。。仲景之湿病。白术附子汤方(风湿关节炎,只有湿,无表证;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